“采天下信息/踏改革波浪/……啊/新闻学院是记者摇篮/啊/希望在这里启航……”
扬声器里传出那飘逸的歌声,在校园的上空悠悠回荡,这是10年前郁钧剑在“母校”——新华社中国新闻学院演唱的校歌。正值“母校”10周年校庆,他来这里讲学,并与我们共同分享了校庆的快乐。笔者有幸采访了他。
谜 底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
199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郁钧剑为大江南北,祖国西东坚守岗位的同胞们传递着心声,架起了“鹊”桥。
郁钧剑几度走红,他的歌声经久不衰,人们都说这是个谜,今天,他向笔者透露了这个谜底。
“一首好诗不一定是首好歌词,但一首好歌词一定是首好诗”。这是郁钧剑作出的精辟论断。为什么港台歌曲这般流行,奥秘之一就在其中:因为港台的歌词写得好,他们做到了把歌词往诗上写。现在的港台歌曲且不论它的表现形式如何,但它特别注重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讲求个性的洒脱,容易引起歌迷共鸣,朗读起来就是一首妙不可言的诗。像三毛的《橄榄树》中“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诗的意境囊括其中,简单含蓄,往下“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幽的小溪”又是一种诗的跳跃,联想丰富,节奏清悠,字字传情。这是郁钧剑从歌词中品味出来的“精华”,也正是他在演唱中、作诗上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民族音乐是归宿
流行音乐、摇滚乐在大陆红得发紫,而民族音乐似乎火儿不旺。郁钧剑对此问题作了一个周密的分析:青少年,他们的精神没有界限,而且非常迷茫,心中老是充满幻想,只好用流行歌曲来显影,用摇滚乐来袒露、宣泄。但一旦人到了而立之年,就会不由自主地归宿到民歌上来的。
民歌是中华民族的歌魂,是中国人音乐天地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郁钧剑深有感触,他向我们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有一次他在兰州演出,和刘欢、韦唯等几个人在一桌吃饭,其中还有一个唱流行歌曲的小伙子。郁钧剑打趣地问他:“你流行歌曲唱得这么好,是不是学过。”小伙子拉长着音调答道:“我学秦腔五年了”。经郁钧剑等几人的邀请,小伙子轻轻地就唱起来了。唱着唱着,“我的眼眶湿润了,现在回想起来,就因为他将陕北农民那种无可奈何,忍辱负重的神情、心态表现得尽致淋漓,才这般感动”。《走西口》《茉莉花》,尤其是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那高亢但又悲凉的曲调,映出了中华民族之灵魂——这就是民歌的凝聚力。
郁钧剑依靠自己执著的追求才有了今日的辉煌:他已出版了三部诗集,一部散文随笔集;已发行个人专辑十一张,唱片三十多张,并获得“神州歌坛十二星”“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唱演员”“中国十大金曲”的称号,并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
人生乐章
郁钧剑不仅将文学与音乐结为“夫妻”,并将书法、绘画与音乐融为一体,他成了一名文艺全才。他已出版了一部画册,并于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或许有人不知其解,咱们一块来走进他的生活空间。
十几年来,他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用于购买书籍和画谱,办画展出诗集,对于钱财、功名他看得很淡,他认为这皆是身外之物,从不被这些所迷惑,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做学问才是人生乐事。
“我觉得人活着总要做点事儿,浪迹天涯到处歌唱是在做事,回到家里闭门赋诗作文,写写画画也是做事,当终有一天回首人生时,该做的、想做的,都努力去做过了,才会无所遗憾。”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场梦,但要充实这梦的内容还得“实实在在,认认真真,不哗众取宠,不沽名钓誉,不附庸风雅”。他要求自己每年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儿。这样,从年轻时代开始,一生就会有五十多件大事能成。十几年里出的磁带、诗集、画册、散文集、办画展等等,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环,而这一切,他又如此轻松、愉快地完成,从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既不为生活所累,又活得充实有意义,这一组一组的人生乐事便组成了一部人生乐章。
贤内助
通常,妇女体贴丈夫,做好家务等称之为“贤妻”或“良母”,那么与妻子配合默契的丈夫是否也可称之为“贤内助”呢?暂时就用这一词来形容郁钧剑吧。
郁钧剑每年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家,这令他留下了点小小的遗憾。平常,郁钧剑除了看书、写诗、作画外,也抽时间下厨房,为妻子、儿女露上两手,而且还自称“做饭很好吃的”。在生活方面,吃饭、穿衣也很随便。今天上课他就是穿着黑色夹克、剃个“平顶头”。说话也特别风趣,一上讲台,他就说:“请记者们先别拍照,这么多相机对着我,我还真不适应。”持家也讲究“节俭”,家务尽量自己做,实在忙乱时,才请个“小时工”来临时帮一帮。
从郁钧剑那飘逸的歌声里,优美的诗句中,洒脱的笔墨上,都可体味到那种超脱的心态,他是目前唯一同时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国家一级演员,他将自己透视悲欢的人生诉诸于“悟”,并将“悟”注于诗、行于书、融于歌、显于画,独辟一条多彩斑斓的路……
(原载《九江日报》1994年4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