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兰 胡冀
一年一度的“3·15”又到了,这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是企业诚信经营的检阅日,是假冒伪劣商品重创日,是百姓安全消费的放心日……
“3·15”的唱响,中国消费者协会功不可没,为此,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实施10周年,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成立2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中消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滕佳材。
滕佳材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近几年在食品安全方面发生的毒大米、进口奶粉被污染和亚硝酸盐超标、陈陷月饼、瘦肉精、豆奶中毒、金华火腿添加敌敌畏、毛发酱油、农药残留超标等事件,使消费者的安全权受到极大侵害。
据统计,2003年全国消协系统共受理食品方面投诉60740件,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有1621件,比上年增长24.1%。主要问题表现在:一、人身伤害事件时有发生。自1999年6月国家开始强制推广B瓶以来,啤酒瓶爆炸的投诉有所减少,但并未间断,2003年依然扮演夏季第一“杀手”的角色。如浙江省洞山县一位6岁的小女孩,两手拿着啤酒正欲放入冰箱,突然爆炸的酒瓶碎片炸伤了小女孩的肚子,其状惨不忍睹。二、食品中夹有异物。消费者反映:吃蜜饯吃出铁丝,吃饼干吃出棉线。消费者杨女士在吃了某超市出售的烤鸭后,在刷牙时发现牙齿上附有黑色沥青状物质,经卫生防疫站鉴定,该黑色物质是残存在烤鸭体内的松香,对人体危害极大。三、擅自改变食品保质期。最常见的是有些袋装食品既没有标注保质期,也没有标注具体的生产日期。有的只标注保质期,却不标注生产日期。而有的则在包装上写着生产日期见某处,但遍寻包装却难见踪影。如湖北省孝感市某商场竟然将一批已过保质期18个月的银红茶更改保质期,用新标签覆盖老标签,继续出售。
为此,中消协确定今年的主题为“诚信·维权”,同时,把今年第一季度的主题确定为“食品生产经营与诚信维权”。活动期间,将开展饮料、果脯、蜜饯、糖果、糕点、果冻、八宝粥、酱菜等小食品的商品比较试验,并在“3·15”前后向社会公布。同时,就市场上乳饮料冒充奶的问题,中消协将与行业协会和有关企业进行面对面的公开对话。其目的是针对目前食品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对城乡集贸市场和城市超市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性的关注度,督促企业诚信经营,推进行业自律,保障消费者健康安全消费。
当谈到食品企业经营的问题时,滕佳材说,企业首先必须依法经营,资质必须符合食品卫生条件,经营过程中必须符合食品的规范,生产原料必须是合格的、不存在安全隐患的,不能使用劣质的、以假乱真的、以次充好的。同时,企业必须诚信经营,应把产品真实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知情权,并且,食品宣传要真实,不能虚假,尤其是保健食品,应把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副作用标注清楚。
《消法》实施已10周年,这十年来,中国的维权状况发生了较大改观。那么,在投诉方面到底有哪些变化呢?滕佳材说,可以这么说,《消法》指引我们走过十年维权路,投诉呈现出五大变化:一是投诉数量的变化,呈上升趋势;二是投诉人员的变化,过去主要以城镇为主,现在农村消费者投诉日益增多;三是投诉品种的变化,过去是以家电为主,现在涉及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食品方面投诉日益增多;四是投诉金额的变化,过去是以中档价格为主,现在扩展到大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小到几毛钱,“找个说法”已成为维权的动因;五是投诉对象的变化,过去以投诉国有商场为主,现在也有投诉垄断行业、个体商场、生产厂家、经销商等等。
在记者问及中消协最想就哪些方面提醒消费者时,滕佳材说,消费者一要有安全意识;二要有维权意识,发现侵权现象要向执法部门及时举报,以便政府部门及时查处,避免更多的消费者受到伤害,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三要自己掌握更多的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方面的知识,起码要有基本的知识。例如城市要去大商场、超市消费,尽量避免在游商摊贩处购买。
“3·15”,这不仅仅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而且是一个要真正将诚信维权进行到底的日子。
诚信维权,日日“3·15”,天天“3·15”。
(原载《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3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