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一个秋风飒飒的日子,晴朗的秋日高远蔚蓝,但因为白云点缀,天空之蓝色比大海的蓝色多了几分缥缈和透明。
吴崇先结束了在南海军分区海防营的关防任务,调到了一○○师十二团二营三连,升为班长。部队的领导找吴崇先谈话,让他多注意学习,加强组织性和党性,并告诉他,年仅二十,像他这样年轻的党员,是部队重点培养的对象,一定要克服个人主义的倾向。
二十岁的人生,有无限之可能,就像一条大道通向远方,充满了未知,也令人无限憧憬。
几个月后,吴崇先的军旅生涯面临着一次转折。1951年2月,他被调往青岛流亭基地警卫三连,担任班长。
流亭机场今属城阳。城阳是青岛的一个区,在历史上沿革繁复,可谓人文胜地。城阳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城子龙山文化遗址,已确认远在4000多年前,人们就在这里居住生息。商、周时期,城阳属莱夷之地。鲁襄公六年(前567年),“齐侯灭莱”,城阳归属齐。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设琅琊郡不其县,建不其城于城阳,县治设城阳,使城阳成为一方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汉时期,扩建了不其城,并在城内建行宫驻跸,汉高后吕雉封其族人吕种为不其侯。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东汉在不其县内置不其侯国,封大司徒伏湛为不其侯,食邑3600户。之后,伏氏七代袭爵不其侯,前后185年。
曹魏建国后,不其县改属东莱郡。唐宋时期,城阳隶属关系未变,仍属莱州即墨县。
明朝建立后,域内城阳社、北曲社、不其社属即墨县里仁乡,温良社属即墨县仁化乡。明洪武太祖二十五年(1392年),即墨县里仁乡设军屯5处,城阳社设军屯1处置军户。明洪武(1368—1398)至永乐(1403—1424)年间,云南等外地移民迁城阳立村者甚众。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 白沙河以南及红岛等地划入德国租界。1914年, 日本驱逐德国取而代之。1929年属国民党南京政府青岛市。期间,白沙河以北仍归属即墨县里仁乡、仁化乡。
城阳是进入青岛的门户,地处交通要冲。在青岛近代史上,城阳这块土地被留下了沉痛的殖民烙印。 日本在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修筑了流亭机场。流亭机场亦称白沙机场、女姑口机场,南邻白沙河,北毗安乐、台上诸村,西接胶济铁路女姑口站,东北靠流亭、夏庄,东南连仙家寨。
吴崇先对流亭这个地名并不陌生,在他的记忆中,一提起这个地名,那些隐藏在他童年的记忆,那些带着血泪的苦痛就会迸发出来。
1937年12月末,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实行“焦土抗战”策略,火烧四沧一带的日本纱厂,顿时烈焰腾空,浓烟滚滚。也正在此时(约农历十一月廿六日),流亭集上人群熙来攘往,有一迎亲花轿在黄家坊子(饭店,以下同)门外大街上停留。大集上热闹非凡,突然,一架日本飞机自北而南低空掠过。只听“轰”的一声,一枚约50磅的炸弹落地开花,顿时血肉横飞,当场炸死三人,还有被炸断胳膊和大腿者,有被弹片击中者,流亭大集成为人间地狱。这个惨案发生时,吴崇先才七八岁,他听爹爹说起此事,印象深刻。
即墨、城阳一带的老人说:“大艰不艰,大乱不乱,就怕倭狗(日本鬼子)上岸。”老人的担心,很快成为冰冷的现实。1938年1月10日, 日军海军在山东头登陆,再次侵占青岛,流亭的一场灾难降临了。
1月17日,以汉奸赵琪为首的“青岛治安维持会”成立。就在这一年,维持会贴出布告,强令小赵村(亦称东赵村)、白沙河、官泊村的村民全部迁走,占地修建军用飞机场。故土难迁,村民们自知失去土地,如拔根而起的大树,难以为生,迟迟拖而不动。 日伪军、汉好步步紧逼,无可奈何之下,村民只得扶老携幼,含泪离开故土家园。多数人去即墨投亲靠友,安家度日,当时吴崇先生活的俞家屯村,就有流亭失去土地的农民前来投靠。流亭一带少数人久久不愿离去,在机场北部的安乐桥附近扎起窝棚栖身,渐渐形成了今日的安乐村。
在随后的十几年间,驻扎在流亭机场的日本军队、美国民党军队以及国民党军队,都是匆匆的过客。在流亭建起的飞机场,成为这块土地的标志性符号。1951年,吴崇先随军队驻守流亭飞机场。
1951年2月28日,在山东流亭机场正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16师。下辖空46、空48团,该师师部及所属团团部以原青岛流亭基地、第7军第20师第58、 60团为基础合编组建。3月26日,开始飞行训练。在吴崇先的记忆中,一提起流亭,条件反射般耳朵里就会飞机轰鸣声,这庞大而强悍的声音,成为流亭飞机场的主宰,把其他的声音覆盖、淹没和吞并。
吴崇先前往流亭飞机场担任警卫时,仍然是寒冷的天气。青岛的二月,寒气逼人。从胶州湾上空涌动的强烈的寒风,让人寒彻骨头缝。每天晚上,吴崇先和战友手持冲锋枪,身穿棉大衣,带着厚厚的棉帽子,站在安放飞机的大屋子外放哨。站岗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长时间在户外,人仿佛掉进冰窟窿,肆虐的寒风,带着无孔不入的寒意,把人冻得难以忍受。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吴崇先感觉军队就像一个大熔炉,锤炼意志,磨炼斗志,挑战身体的忍耐极限。下了岗哨,也暖和不到哪里去。守卫飞机的警卫连,分散开,睡在安放飞机的大屋子里。偌大的屋子,没有暖气等任何取暖设备,打地铺,能够勉强睡觉。
好在春天慢慢降临,冰雪消融,春寒料峭已经是强弩之末。慢慢的,天气回暖,万木抽出绿色的嫩芽,小草悄悄钻出地面。一两个星期过后,地面上的绿意星星点点,枝头上的嫩芽悄悄舒展。到了三月下旬,青岛的花季开始了。迎春花、连翘、桃花、杏花、梨花,陆续开放,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警卫连的战士们渐渐脱下笨重的冬装,小伙子个个精神抖擞。
当樱花怒放之后,渐渐凋零,风一吹,片片花瓣簌簌地落下来,落在绿茵茵的草坪上,看上去非常美丽。在这个季节,流亭飞机场迎来一批秘密武器。5月15日,流亭机场接收苏军驻青岛1个空军师的全部装备,米格-15飞机44架,雅克-17飞机9架。
一批前苏联的空军飞行员开始培训中国的空军飞行员,如何驾驶苏制战斗机。当时中国空军的飞行员有一批是接收了国民党的空军飞行员,另外是自己培养的。但培养飞行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战斗机起飞和降落时,警卫班的一个排的战士,乘坐军车,随时待命,以应对突发事件。
1951年6月9日,空16师第46团米格-15飞机发生二等事故,高压油管破裂,前轮放不下,着陆时处置不当,偏出跑道,触地起火。
险情出现,在军车上待命的一个排的警卫战士,飞一样地冲向出事地点。飞行员非常机敏,快速反应,处理得当,下了飞机,招呼人员速来。飞机已经开始冒出滚滚浓烟,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吴崇先和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灭火,一架飞机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着火的飞机随时有爆炸的可能,警卫战士、机场工作人员以及消防队,一起配合灭火。大火终于扑灭,吴崇先和警卫战士,有的被烧了头发,有的被烧了衣服,有的被火烧伤,一个个被烟熏火燎的,脸上黑一块,胳膊上红一片。幸好没有人员伤亡。
1951年夏天,流亭机场起飞的一架战斗机,在训练中出了事故。在胶南一条河流的河滩上紧急迫降,飞机受到严重损伤。流亭机场派出一个警卫排,任务是将迫降的飞机拆下,运回流亭飞机场。
吴崇先等人风驰电掣开往飞机失事地点,等他们赶到事故地点,他看到胶南当地政府已经派出民兵将飞机团团包围,并进行警戒,以防漏网、残余的国民党特务破坏。
与警卫排的战士一起同来的,还有驻流亭机场的苏联的技术人员,战士配合着苏联的技术人员,投入到紧张的飞机零件的拆卸中。飞机重要的零件拆卸下来,当地政府组织农民负责搬运。战斗机拆开了,但对一些庞大的构件,由于飞机迫降在河滩上,拖拉非常困难,眼看着暮色四起,当地政府到附近的村子,召集了大量农民,一起用绳子捆绑,然后用杠子一起抬。就这样,将拆卸的飞机构件,装到了陆续开来的车中。
从中午到黄昏,吴崇先和战友一直在河滩里,帮助苏联技师拆卸飞机零件。午饭没有吃,肚子饿得咕咕叫。大家都是如此,在河滩上拖泥带水地工作,忘记了饥饿和劳累。太阳下山了,暮色渐渐逼过来,西天燃烧着晚霞,几抹亮丽的霞光,在暮色四起的田野,格外亮丽。晚霞倒映在清清流淌的河水上,此时,吴崇先和战友们终于完成了任务。
晚风习习,河流上的波纹荡漾。吴崇先在河边上洗洗手、洗洗脸,紧绷着的心情放松了,看着暮色渐渐淹没了远方的庄稼和村庄,心里突然想起了即东县的俞家屯,俞家屯的小东河,这样的场景格外的熟悉,忽然击中了他内心柔软的一面。虽然离家乡很近,但没有假期回乡探望父亲,不知弟弟长多高了,也不知家中的老黄牛还健在否。
这样的思乡之情一闪而过,吴崇先在军营生涯的锤炼中,形成了乐观、爽朗的性格,既有一名战士的坚强和勇敢,也有一位农民的淳厚和朴实。这时,组织农民兄弟帮忙的村干部,让村民送来了白面馒头。战士们不好意思吃老乡的粮食和食物,但村干部热情无比,让来让去,最后,村干部人火了:不吃不喝就走,就这么看不上我们农民兄弟吗。
大家推脱不过,怀揣着感动,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来帮忙出工的农民,还有村干部,看到这一幕,脸上乐开了花。20世纪50年代,吴崇先深深感受到那种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
这次飞机事故后,吴崇先和流亭机场警卫连的战友随后又经历了两起此类事故。
1952年1月12日,空16师第48团米格-15飞机发生二等事故,原因不明。
1952年11月22日,空16师第48团米格-15飞机发生二等事故,空中停车迫降,冲出跑道。
在流亭机场当警卫的日子,吴崇先见证了苏联战机飞临,目睹了飞行员驾驶战斗机的军事训练。当然,还有一些时代的细节,历史的风云,一起留在他的人生年轮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