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崇先1955年带着弟弟吴勇先闯关东,之后吴勇先回到即墨老家。最初是吴崇先一个人在东北边疆的山村生活,然后吴崇先和王秀珍结婚,在杨木桥子生儿育女。1958年,前度吴郎今又来,吴崇先的弟弟吴勇先来到安图,在此落户生根,成家立业。随后,吴崇先岳母一家又来到杨木桥子落户。吴家成员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吴崇先从原来的一个人在东北,变成了现在大部分的吴家成员在东北。即墨老家只剩下大哥吴景先一家和老父亲吴显福,单门独户,生活上没有照应。
吴崇先从军队转业回老家时,吴家在俞家屯是军属,受人尊敬。大哥吴景先在大屯乡供销社工作,在乡亲们眼中,这是一个美差。那时商品稀缺,谁家打煤油,谁家买布,都会让吴景先给代办。在俞家屯吴景先也是很风光。吴崇先和吴勇先闯东北之后,吴家在即墨渐渐地势单力薄。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吴崇先也在和饥饿做斗争,更不幸的是,他还意外地被马咬伤了。有一天,从供销社回俞家屯的路上,吴景先骑着自行车,口袋里有十来斤地瓜干,这可是救命的口粮啊。在进村子时,被生产队一只饥饿的马发现口袋里有美味,这只马疯狂地冲过来,一口就把口袋从自行车上叼走,吴景先被这意外震懵了。等他反应过来,马已经撕扯开口袋,一嘴叼了十几片地瓜干。吴景先急了,这可是全家的救命口粮啊,他发疯似得从马的大嘴里抢下装地瓜干的口袋。
吴景先手忙脚乱、气喘吁吁地抢下口袋,不料,这只马被惹怒了,冲着吴景先的小腿就狠狠地咬了一口。吴景先疼得大喊,幸亏此时,生产队的饲养员老俞头赶来,把马牵走。吴景先被疼痛击中,低头一看,腿肚子上血淋淋的。
吴家本来就要和饥饿做斗争,屋漏偏逢连阴雨,吴景先意外被马咬伤,成了吴家在即墨生活困顿的转折点。经过大队赤脚医生简单的包扎,然后到了县城医院,住院治疗一个星期,随后,还要在家中休养。吴景先在这一段时间,无法去供销社上班。可怜的吴景先因此被供销社开除了。这个老实人,也只好在大跃进过后,开始在生产队挣工分、种地为生了。
吴景先被马咬伤,老父亲年岁已高,一家的生活从原来的比较富裕,一下子变得拮据,甚至尝到贫寒的滋味了。好在吴崇先在东北得知家中的变故后,伸出援手,他靠在农闲时节挖党参、采草药,换得一些钱,邮寄回老家,帮助大哥一家度过了很多生活难关。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吴景先一家在俞家屯的生活状况没有好转。吴崇先就写信,劝说大哥一家带着老父亲到杨木桥子来落户。吴景先最初也不同意,后来慢慢地同意了,但是吴显福老人怎么动员也不肯去东北。对于他来说,故土难离,他想着死也要死在俞家屯,和自己早逝的妻子埋在一起。对于风烛残年的吴显福来说,能够埋葬在吴家的祖坟,就是人生最美好的归宿。
由于吴显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吴景先有了几次想去东北的想法,只好作罢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机会来了。即墨当地推行火葬,村中的老人都是老观念,对此非常恐惧,他们无法想象, 自己又没有做什么孽,为何死后被火烧掉,只剩下一把骨灰,装在一个方盒子里。吴显福更是不接受火葬,抓住了父亲这个心理,吴崇先写家书,动员老父亲:“爹,在东北长白山的所有村子里,老人去世后,都是用上好的松木打的棺材,埋在长满白桦树的山坡上。您还是和大哥一家趁早来东北吧,在您的有生之年,咱们全家团圆,多好啊。来到东北后,俺给您吃喝都是细粮,不用您去生产队劳动,您在家照看孙子孙女,这样的日子多滋润啊。您到东北后,颐养天年,如果老了,我就给您打一口上好的棺材,将来您的儿子、孙子也可以上坟祭拜您,您在这里老了也不会孤单……”
吴显福听了大儿子吴景先读着二儿子从东北寄来的信,禁不住老泪纵横,一则难得二儿子的这一片孝心,二则不用火葬之说,击中了他的软肋。吴显福当即和大儿子商量,全家立即去东北杨木桥子落户。
决定很容易,实施起来很难啊。吴显福变卖家产,能送的就送给邻居和亲戚了。等家里变得空空荡荡,吴显福心里也变得空落落的。生活了60多年的地方,就要挥手告别了,就连院子里的一棵树都不舍得。
这一去,就是生离死别。他在和过去的岁月说再见,和俞家屯的每一个人说再见,和吴家的祖先说再见,和早逝的长眠地下的妻子说再见……对他来说,去东北就像一棵大树拔根而起,移栽到遥远的地方,很不容易啊。吴显福在告别的时刻,百感交集,吴景先及其大儿子搀扶着吴显福,再看最后一眼夕阳照耀中的俞家屯……再见,俞家屯!再见,故土家园!
一家老小离开的时候,一轮夕阳又大又圆,红彤彤地在西边的天空,归巢的飞鸟鸣叫着飞向树林。不知谁在村子里拉着二胡,琴音悠扬,在晚风中飘散,送到很远的地方,琴音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苍凉。西天的彩霞如火如荼,燃烧得无比热烈,一家人的影子在地上拉得长长的,像一幅剪影,无声地诉说着世间平凡人悲欢离合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