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民党的两次分裂

国民党的两次分裂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民党自1919年改组成立以来,已经出现过七次大大小小的分裂,但自1949年蒋桂对立那次以来,40年多年都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于是,他们决定与国民党分道扬镳,组建新党。1993年的这次分裂,只是国民党分裂的一个前奏,随着1996年“大选”的一步步临近,国民党的更大一次分裂开始慢慢出现了。8月18日,陈履安正式宣布退出国民党,以无党派的身份参选。9月1日,国民党正式提名李登辉、连战为正副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

(1)

国民党自1919年改组成立以来,已经出现过七次大大小小的分裂,但自1949年蒋桂对立那次以来,40年多年都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然而,随着蒋经国时代的结束,就一连串出现了三次大分裂。其中,第一次大分裂,是新党的成立。

新党的前身,是有国民党少壮派赵少康等新生代“立委”组成的“新国民党连线”。本来,以赵少康为首的新生代“立委”,是支持依程序由李登辉接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并反对宋美龄为首的夫人派控制党主席人选的。

但在1988年7月的十三全大会上,由于采用起立鼓掌选举方式,而不是更民主的无记名投票方式,因为反对这种方式,所以在全场起立拥护李登辉的时候,赵少康等8人拒绝起立。这件事让李登辉对赵少康心有芥蒂,也为赵少康日后与国民党分裂另立新党埋下了伏笔。

李登辉当选党主席后,党内的“主流派”与“非主流派”斗争激烈。1989年,赵少康等“立法院”内的国民党少壮派“立委”,以“新国民党”为名成立问政团体“新国民党连线”,诉求党务改革,挑战李登辉等“主流派”。

“新国民党连线”成立之后,不断遭遇“主流派”的打击,这也让该团体与国民党中央越走越远。

1993年2月,郝柏村“内阁”下台,标志着“非主流派”已排除出国民党权力核心。在“非主流派”下场惨淡时,“新连线”在党内同样是“主流派”打击的对象,当时“主流派”还放出狠话:“以后没有新连线的位置,对党不满意就离开。”

这时“新国民党连线”的成员认为,对于李登辉主导的这个党正日益本土化,对于赵少康这些外籍第二代人来说,国民党已经是一个不值得停留的党。于是,他们决定与国民党分道扬镳,组建新党。

8月10日,“新国民党连线”成员在延续孙中山的创党理念及众人的期盼下,由赵少康、郁慕明、王建煊、陈癸淼、李庆华、李胜峰等人,召开了记者会,正式宣布成立新党。

在对外公布的宣言中,新党自称是“小老百姓的发言人”,在台湾政坛“扮演革新政治、安定格局、制衡两党的角色”。

新党虽小,但它的出现,打破了台湾岛内国民党、民进党两党分庭抗礼的局面,形成“鼎足三分”之势。

(2)

1993年的这次分裂,只是国民党分裂的一个前奏,随着1996年“大选”的一步步临近,国民党的更大一次分裂开始慢慢出现了。

1993年,与国民党“非主流派”关系密切的“海外兴中会”,开始在台湾串联,主张反对“台独”,赞成统一,筹建“新同盟会”,主要力量包括“非主流派”的各路人马。

在当年7月召开的新同盟会例行会议上,有人提议发动党代表联署,推举林祥港、陈履安竞选下一届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

时任“司法院长”的林祥港,对竞选下届地区领导人兴趣很大,突然有力量让自己出来竞选,正是求之不得。于是,在新同盟会倡议的第二天,他就表示,因为此前李登辉曾经公开表示过不再参选1996年选举,那么他就应该考虑一下参选的问题了。

林祥港所说的李登辉不在参与1996年选举,是确有根据的。早在1990年,李登辉为了劝退林洋港不要出来与自己竞争地区领导人,就曾许诺自己只干一届,下届支持林出来参选。

但林祥港及“非主流派”,并没有掉以轻心,因为种种迹象表明,李登辉将会食言而肥,参加竞选。

果然,1995年4月,在一次外交活动中,李登辉暗示自己可能会参加竞选。与此同时,国民党党内的“主流派”已经开始为李登辉的参选做准备了,他们一方面积极为李登辉造势,另一方面展开摸底,看看用哪种方式更容易让李登辉顺利通过党内提名。

(3)

就在人们关注李登辉与林祥港即将上演的对决时,又有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而这件事的发生也让国民党进一步走向分裂,那就是陈履安的突然宣布参与选举。

陈履安家世显赫,其父亲是蒋介石最信赖的将领,后来又曾任“行政院院长”、“副总统”的陈诚。陈履安年轻时风流倜傥,曾与连战、钱复、沈君山并称国民党“四大公子”。

陈履安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大学深造,回台湾后,先后担任工专校长、台湾科技学院院长、“教育部”政务次长、“国防部”部长等职。1992年,又从“国防部部长”转任“监察院长”。

8月17日,陈履安突然宣布将参加1996年的“总统”选举,而且还宣布,他将不参加国民党的活动,将采用公民联署的方式,以无党派的身份参加竞选。

国民党秘书长许水德表示,既然是国民党党员,就必须按照党内提名办理,否则就可能遭受党纪处分。

这个威胁不仅没有吓倒陈履安,反而把其逼向另一端。8月18日,陈履安正式宣布退出国民党,以无党派的身份参选。

(4)

1995年8月22日,国民党十四全大会在台北召开。这次会议确定了党内提名的办法,即由党代表投票产生。

这次会议只开了两天,眼看就要结束了,却突然出现了一个高潮。即在闭幕典礼结束之后,正当大家准备离开时,会议司仪突然表示请代表留在原地不动。接着,许水德宣布:“李主席有几句话要对大家说。”

这时,很多人都意识到,有事情要发生了。果然,李登辉向大家正式宣布,他将参加下届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并表示这是他慎重考虑的结果,希望大家支持。

既然党主席已经公开宣布参选了,林祥港知道自己最初设限通过赢得党内提名的希望落空了。于是,他立即宣布退出党内初选,与李登辉决裂,以直接诉诸于民的办法参选。

接下来的事情已经毫无悬念了。9月1日,国民党正式提名李登辉、连战为正副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而党的副主席林祥港,则挑选了另一党的副主席郝柏村作为搭档;陈履安则挑选了“监察委员”身份的王清峰作为搭档。

其实,这是一场从一开始,起点就不太一样的选战,因为国民党李、连这一组,从一开始就声势浩大,支持率一直遥遥领先,再加上庞大而细密的辅选网络深入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单就“资源”一项,其他各组候选人已望尘莫及。

国民党党外方面,199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代表民进党出战的是老牌“台独”分子彭明敏和“福利国连线”龙头谢长廷

尽管该次选举是“团结的民进党对抗分裂的国民党”,但1996年3月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的李登辉凭借现任优势,以54%的得票率再次当选;而民进党的“彭谢配”的得票率为21%;“林郝配”只有15%;“陈王配”只有10%。

国民党虽然在该次选举后继续掌握执政权,李登辉也彻底击败非主流派,结束了党内历时数年的主流与非主流之争,但林洋港、郝柏村、陈履安等党内重量级人物的“出走”,无疑加速了国民党的分裂,从而大大削弱了党的实力,这也为2000年“大选”的败选埋下了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