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进党的崛起与陈水扁上台

民进党的崛起与陈水扁上台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进党成立之后,在台湾政坛中崛起很快。1981年,陈水扁参选台北市市议员,并以最高票当选。陈水扁在民进党内初选击败对手谢长廷,获得民进党提名为台北市长候选人。由于当时国民党刚刚分裂,导致选民选票分散,使得陈水扁能够当选市长。显然,赞同“台独”主张的陈水扁更得到李登辉的青睐。但毕竟是国民党党主席,李登辉也不好公开地支持民进党,所以他采取的行动就是明挺连战、暗助陈水扁。

(1)

民进党,全称为“民主进步党”,它的诞生、一步步壮大、并一度成为台湾执政党,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949年,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之后,实施戒严长达三十余年,人民的参政权受到严格的管制。然而,在高压面前,仍有部分党外运动人士争取民主与参与政治的权利。20世纪60年代初,以雷震为首的“自由派”学者,为反抗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曾试图组建所谓“中国民主党”,因受国民党当局镇压而很快解体。

1979年“美丽岛事件”之后,“党外势力”的头面人物多被收押入监,“党外”运动转趋温和,并寻求“体制内”参与政治。

1980年代,党外实力逐渐整合,最终在1985年组成“党外后援会”,开始具备政党的雏形。同年,党外后援会提名11人参选该年的台北市议员选举,结果全数当选。1986年7月起,由党外人士组成的“建党十人小组”开始秘密进行组党事宜。

现在组建新政党的条件已经成熟,能够顺利组建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当局的态度。那么执政的蒋经国,能否同意组建新党呢?

(2)

当时还是戒严时期,国民党透过情治单位对党外人士的活动,一向密切注意。所以,早在在民进党组党之前的密商阶段,台湾当局的情治单位早已经透过领导内线布建的网民,对整个情况有过全盘的掌控。

随着“党外”势力的不断高涨,以及国际形势,尤其是美国的压力,蒋经国和他的国民党当局被迫开始推行以解除“戒严”等为主体内容的“政治革新”。

1986年3月,政治强人蒋经国正式提出了“守宪、反共、反台独”的“组党三原则”,这为“党外势力”筹组新的政党开了一扇门,“党外”势力加快组党步伐。

9月28日,由132人与会的“1986年党外选举后援会”,在台北圆山饭店召开会议,推荐“立委”、“国代”候选人。然而,就在这次会议上,竟戏剧性地诞生了台湾第一个在野党——民主进步党。

会上,致力于推动民主改革的朱高正,提案要求党外立即组党,他说:“我坚决反对,民主运动发展到这个阶段,大家还坐在那儿讨论‘组党筹备委员会’。当年雷震还在筹组政党阶段,就已经‘鸡仔鸟仔抓到没半只(闽南俗谚,鸡、鸟抓到一只都不剩,比喻全员被捕)’。组党靠决心与勇气,我正式建议:今天,现在就宣布组党!”

此话一出,立即获得在场党外人士的热烈响应,全场开始讨论组党。

最后,采用由谢长廷及尤清主张的“民主进步党”作为党名,正式宣布组建民主进步党。民进党创党后十人小组又增加八人,扩大成为“十八人建党工作小组”。

由于当时组织政党是国民党政权所不允许的,国内外的焦点纷纷集中在当时的“总统”蒋经国身上,后来蒋经国以“时代在变,潮流在变,环境也在变”而默许民进党的成立。

一个多月后,民进党召开第一次全代会,在会中由曾担任“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的江鹏坚击败党外大老费希平,当选首任党主席。

组党后的民进党,参加了第一次的“立法委员”选举与“国大代表”选举,总得票率约20%。但因为受限于戒严令尚无法核准登记政党,所以,当时参选的仍是以无党籍参选。

1987年,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令,解除报禁、党禁,从此,民进党开始作为一个独立政党,公开参与到了台湾政治运动的滚滚洪流之中。

(3)

民进党成立之后,在台湾政坛中崛起很快。尤其在李登辉执政时期,李登辉以“本土化”“民主化”为幌子,大力扶植“台独”势力,用“奶水”把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喂大。在1992年首届全面改选的“立委”选举中,民进党得票率达33%,获得51席;在1993年的县市长选举的得票率已经达到44%,并拥有6席。

在民进党崛起过程中,一颗政治新星也在冉冉升起,他就是陈水扁

陈水扁祖籍为福建省漳州市,1950年生于台湾省台南市官田区。陈水扁的父亲以当人家的佃农与长工为生,家境属于三级贫户,即贫户中的最贫级。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陈水扁很早就知道要力争上游,因此格外努力读书,加上天赋过人,所以自小学开始便经常是第一名。

1974年,陈水扁以台湾大学法律系第一名毕业,因天生右手肘外弯过大而免服兵役,遂得以直接投入职场,开始律师的工作。

第二年,他与中学时的校友、同乡吴淑珍结婚。在岳父吴昆池的资助下,成立华夏海事商务法律事务所,业绩蒸蒸日上,经济情况大有改善。如果不出意外,陈水扁也许就会这样成为一个富裕的律师。然而,“美丽岛事件”的爆发一下子改变了他的命运。

“美丽岛事件”是一次政治事件,因为当时国民党一党专政,政治气氛十分紧张,很多律师都不敢为这件事辩护。当事人找到陈水扁时,他也很犹豫,就请教了大学恩师的意见,但未获得支持。之后,他询问妻子吴淑珍的想法,吴淑珍支持陈水扁为人权发声。于是,陈水扁成为“美丽岛”事件被告辩护律师团的一员。

“美丽岛事件”之后,陈水扁声名鹊起,他也一头扎入进了政治圈。1981年,陈水扁参选台北市市议员,并以最高票当选。1987年,加入民进党并当选为中常委。1989年,陈水扁当选台湾“立法院”的“增额立法委员”,成为民进党党团干事长。

1994年,升格为“直辖市”后的台北市长首次进行市民直选。陈水扁在民进党内初选击败对手谢长廷,获得民进党提名为台北市长候选人。由于当时国民党刚刚分裂,导致选民选票分散,使得陈水扁能够当选市长。

尽管市长任内,陈水扁做了不少工作,但在1998年寻求连任的竞选中,却败给了来自国民党的马英九。

输掉市长选举的陈水扁,并没有太多的失望,因为一年多之后,他被民进党推举为地区领导人候选人,他将角逐2000年的领导人大选。

此时,外界不禁猜测,一个连市长都没有竞选上的人,能否赢得地区领导人大选呢?

(4)

面对有50多年执政地位国民党,民进党显得有些弱小,民进党的支持者也无法和国民党相比。但是由于上文中提到的由宋楚瑜独立参选而引起的分裂,和“兴票案”让国民党问题的暴露,所以,属于国民党之外的民进党获得了不少优势。

除此之外,有利于陈水扁的因素还有一个,那就是李登辉的支持。李登辉本来是国民党党主席,但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暗中支持民进党获胜。

这也并不奇怪,因为李登辉希望政权能够和平转移,希望他的“台独”等路线得到顺利延续。至于这个继承者是出自哪个党派,他倒是并不看重。显然,赞同“台独”主张的陈水扁更得到李登辉的青睐。但毕竟是国民党党主席,李登辉也不好公开地支持民进党,所以他采取的行动就是明挺连战、暗助陈水扁。

在国民党党内提名时,他反对“连宋”配,导致了国民党分裂;选举进入关键时期,他抛出“兴票案”,打击了声望最高的宋楚瑜,也搞臭了国民党,让很多民众有了“换党换人做做看”的心理。

在选举前的最后几天,李登辉的一些“亲朋好友”纷纷公开倒向陈水扁,一时间李“总统”已经“弃连保扁”的说法开始疯狂传播。那些具有“李登辉情结”的选民,开始倒向陈水扁这一边。

(5)

尽管有如此多的“利好”因素,但民进党方面依然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国民党毕竟执政了50多年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要扳倒国民党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为此,民进党采取的一些合理的措施,对这次大选的获胜帮助也很大。

首先是为此三足鼎立。李登辉抛出的“兴票案”不仅拖累了本来支持率很高的宋楚瑜,也让国民党的黑金政治暴露出来,从而拖累了本来支持率就偏低的连战。为了防止宋楚瑜因打击太大,而退出竞选,从而造成民进党与国民党两党对决,民进党选择了“三分打宋、七分打连”策略,以维持陈水扁、宋楚瑜、连战三足鼎立。

其次是淡化“台独”色彩。民进党自从成立以来,已经拥有了30%的支持率。但另一方面,它的“台独”主张又令很多民众感到不安,担心一旦民进党上台,可能会引发台海冲突。所以,很多人形容“台独”主张为“票房毒药”。为了争取更多的中间派投民进党票,陈水扁提出了“新中间路线”,大玩文字游戏,竭力淡化“台独”色彩。

其三是争取年轻人的支持。根据当时的数据显示,2000年大选中,年轻人所占比例非常高。其中,20到40岁人口占到总人口的50%。根据年轻人有崇拜偶像的特点,陈水扁开始努力强化自己贫苦出身、逆境求生、不服输等形象,从而赢得了大批年轻人的支持。

此外,针对国民党的腐败,陈水扁竞选团队还提出了打击黑金政治、实现正当和平轮替等主张。这些主张不仅赢得了岛内民众的支持,就连美国方面都大为赞同。

因为这些原因,2000年3月18日,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近五百万票,以39.3%的得票率,当选为地区领导人。

于是,属于陈水扁的那个时代开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