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七年前的一个故事

十七年前的一个故事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七年前,这个村子还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原来,是因为路旁这几间与其他农家同样低矮的草屋里,有一个名叫王建英的中年妇女,三天前的午夜突发了心脏病。王建英的家人和全村的人都悲痛不已,村民们自发地出来维持这一带的安静,怕打扰她的休息。王建英的丈夫姓张,是个晒盐工。王建英有三儿一女,孩子多,生活就更紧张。还有,邻居家的孩子来他们家玩儿,王建英必定要给这孩子一个白面馒头。

北圈村是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渤海湾边一个普通的村子。村里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十七年前,这个村子还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也难怪,这儿眼前是海水清浅的渤海滩涂,脚下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住的是低矮的草屋,吃的是掺了野菜的窝窝头。可是,就在这样贫穷的村子里,却流传着一个令四邻八乡传为佳话的故事。

那天,路过这村子的人都感到奇怪,因为村北头的大街上设了岗。往来车辆和牲口远远地就被拦住,必须绕道而行。放哨的和村里人经过这里时,都脱掉鞋子,不发出一点儿声响,人们说话也都尽量地压低了嗓音,交流主要是靠打手势。村民们原来养在家中的大小牲畜,也都牵到了村外。

他们为什么这样尽心尽力地保持这一带的安静?是什么大人物来了?或者是在开什么重要的秘密会议?

原来,是因为路旁这几间与其他农家同样低矮的草屋里,有一个名叫王建英的中年妇女,三天前的午夜突发了心脏病。村民们得知后,都前来看望,五六十个人簇拥着,争着抬担架,浩浩荡荡地把她送往医院。在医院呆了两天,病情越来越重,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又让抬回了家。眼看着王建英命悬一线,家中连“老衣裳”都预备好了。王建英的家人和全村的人都悲痛不已,村民们自发地出来维持这一带的安静,怕打扰她的休息。全村人都祈祷她能转危为安,早日康复。

一个普通的村妇,何以受到全村人如此的尊敬?人们又为什么称她为“活菩萨”?

王建英的丈夫姓张,是个晒盐工。虽说一月有42元的收入,但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大二公”、“穷过渡”时代,得交给生产队22元“买工分”,上有老、下有小,王建英就靠这20块钱操持着全家过日子,生活与左邻右舍一样艰辛,她和孩子们的口粮就是掺了野菜的窝窝头。可她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不管谁家有了困难,只要到她家说一声,她保准拿钱出来,就是家里没有,她也会跑到别人家里帮着借上钱。王建英有三儿一女,孩子多,生活就更紧张。为了改善生活,她就早起晚睡,蒸了馒头让孩子去卖。那时候干这个还属于“资本主义尾巴”,不敢公开地叫卖,孩子们挎个箢子,放上馒头,再盖块布,然后走到各家各户,问人家要不要馒头。但如果本村和附近村里有人家盖屋,或者是有红白事,她一定叫孩子送上一箢子馒头。孩子们非常不理解,外村的根本都不认识,凭啥给人家送这么多白面馒头?还有,邻居家的孩子来他们家玩儿,王建英必定要给这孩子一个白面馒头。对此,孩子更有意见,因为别看他们卖馒头,但妈妈从来不准他们吃。孩子们说:“咱自家还舍不得吃呢,凭啥给他吃?咱们吃的可都是窝窝头、野菜糊饼子!”她就教育孩子说:“吃窝窝头不照样能吃饱?做人最要紧的是‘为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咱们家卖馒头,人家有事,不送几个馒头说不过去嘛。”她还是村里的“义务调解员”,不论哪儿闹点什么矛盾,也不论谁家婆媳不和、妯娌红脸,只要她去了,没有调解不了的,因为她主持公道,说话在理,威信就高。

由于王建英名声好,她的大儿媳妇,就是亲家母领着闺女亲自找上门来的。她的二儿媳妇也是与大儿媳妇同村的,这不能不说与王建英人品好名声在外有关。

在村里人的祈祷关心和全家人的照料下,病危的王建英居然神奇般地挺了过来,而且越活越硬朗。村人都说,这是好心有好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