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进郑氏十七房

走进郑氏十七房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氏民居规模庞大,至今犹存进士第、大夫第七座,保存完整、工艺考究,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在国内罕见。远瞰十七房,建筑群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自成院落。象征十七房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郑氏家族商帮鼎盛于清中晚期,他们秉承诚信为本、和气生财、敢冒风险、克勤克俭的经商理念,富而不忘报效桑梓,造福故土,显示了郑氏宗族以经商富族的人文精神。原郑氏大宗祠气势雄伟,前后三幢,规模宏大,设计精致。

郑氏十七房,旧有塘路沿郑、庙基头郑、后新屋郑、十七房郑、海甸闸口郑(在湾塘殿跟)五大房支,分居在毗邻三个自然村,郑氏虽有科举入仕,却以经商富族,五大房支都有经商队伍,发迹以后捐纳入仕,宅地四起,现被人称为商帮故里。郑氏民居规模庞大,至今犹存进士第、大夫第七座,保存完整、工艺考究,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在国内罕见。

远瞰十七房,建筑群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自成院落。当真正走近时,蕴含着江南风味的古朴和悠远绵长的古韵扑面而来,古宅内外画梁雕栋,石雕、泥雕、砖雕、木雕应有尽有,达到清末民居最高档次。宅院以堂前为轴心,横向延展成并列的五进六进庭院,纵向扩展成四五个天井,宅院一幢挨一幢,紧密相连。院内有分有合,过廊有亭,屋后设园,屋檐宽阔,逢年过节,挂灯结彩,婚丧大事,放桌设宴,下雨往来,不沾雨水。各家自立门户,廊廊、户户、门门、窗窗相对,遥相呼应。以边门、栅门、弄门、大门、小门、前门、后门,东南西北,相互贯串。又以廊、檐、巷、弄互为组合,互通门户,四通八达,犹如宫廷院落,皇家风采,层次分明,有规律,有次序,繁而不乱,进入院内,如入迷宫。

宅院两旁高峻的马头墙,乃是望族宅第的标志。层次起伏的马头墙,给静态的墙体增添了动态的张力,在视觉上给人一种“万马奔腾”的气魄,焕发熠熠光彩。象征十七房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郑氏家族商帮鼎盛于清中晚期,他们秉承诚信为本、和气生财、敢冒风险、克勤克俭的经商理念,富而不忘报效桑梓,造福故土,显示了郑氏宗族以经商富族的人文精神。乾隆十六年(1751)宁波大饥年,十世祖郑光礽第一个 “出粟赈贫民” ,为方便慈、镇两县居民出入,出资建林家桥、周家桥、吴家桥三桥,还捐资修建化纸闸,建成后截流了上游余姚江的江水,使镇海、慈溪等地几十万亩农田灌溉有益,名震四方。乾隆二十六年(1761)为本族建大宗祠,倾其家产之半,捐地百余亩。

原郑氏大宗祠气势雄伟,前后三幢,规模宏大,设计精致。分别为:前堂、正堂、后堂,分隔前、中、后三个天井。前堂天井内二根旗杆高高矗立,串堂走廊影壁照辉,后天井内建有花坛。大宗祠正堂和后堂屋顶,高耸屋脊,花格梁砖,上有“双龙抢珠,双凤夺冠”雕塑,造型精湛,五彩绘画,遗风古韵,雍容大气。宗祠之前堂,大门上方悬挂着“郑氏宗祠”匾额。东为迪光祠,奉祀族中之以功名、德望而荣光宗族者;西为贻谷祠,奉祀以田、谷佽助宗祠者。左右为“东廊”“西廊”,中间为穿堂直通正堂“通德堂”。正堂“通德堂”五间,为木结构歇山顶建筑,东西两旁为厢房,中间三间,雕梁画栋,是郑氏宗族议事决策的场所。后堂为女祠,又称“洽礼堂”,建于光绪七年辛巳(1881),跟另一位商帮人物十四世祖郑开成有关。他壮年远离家乡,在苏州、南京、开封一带经商发迹,陕西秦商、山西晋商都佩服他的经商本领,郑开成和他的儿子先后去世,留下郑开成妻子戴恭人婆媳、孙女三人,虽有万贯家产有何用,戴恭人看到本族的大宗祠中只有男祠,便提出了一个冲破世俗的设想:出资兴建一座女祠,专为祭祀族中女人之用。她的想法得到族人的支持。光绪七年(1881),戴恭人委托族侄郑传澜承办,在宗祠后院空地建造郑氏女祠“洽礼堂”及厢房若干楹,助祭祀田若干亩。从此,郑氏女眷也有了自己的祠堂,戴恭人的见识和为人受到族人的赞颂。

女祠的建立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郑氏宗族多数人出门经商,男人经商走四方,女人护家管老少。她们在家中默默地奉献,相夫教子,孝顺公婆,在大宅院的寂寞岁月里,守望着男人的荣归,支撑着家族的荣光。郑氏家族商帮曾经拥有过的辉煌,有家中妇女的一半功劳,她们为郑氏宗族事业兴旺作出太多的牺牲和贡献,女祠创立者戴恭人(1814~1888)就是其中一员。女祠内悬挂着康熙朝宪旌“松令柏节”和光绪朝“竹猗娥江”“澄粹资灵”三块匾额。还记载着许多贞妇烈女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和“嫁女带水”“一门双节”“苇中奇节”等传说,展示郑氏女性的魅力和风采。

郑氏“巾卷不绝,代有闻人”,有十二方匾额,分别为:“贡元”“进士”“经元”“父子司训”“兄弟明经”“父子登科”各一方, “文魁”两方、“登科”四方,焕发动人的儒家风采。嘉庆二十二年(1817),52岁的十三世祖郑谦,上京殿试,为三甲同进士,授福建归化、南平知县;十四世祖郑德标是郑氏家族中最早捐官的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敕授儒林郎。郑德标从其兄弟到曾孙四代,捐官15人,其中六品以上官有13人。郑德标之子郑勋(1810~1863),承父业在宁波经商,“筹算每每成倍获利,家业日隆,生计益饶。蓄资数千万,在商界呼风唤雨”。“同业者皆倚君为重,由是声望震一郡,自当道群公,荐绅乡彦,下至牙侩杂流,及泰西各国诸彝商(西欧商人),无不信服仰赖君者。”“盖屹然为甬江之砥柱二十年。”郑勋捐资为浙江省筹军饷,为抵御太平军“护守郡城”创立宁波保卫局,重建杭州四明义园,又捐银5000两,创立宁波“文仁局”,为宁波“体仁局”捐银1000两,为周济“孤寡困乏者”建“宝田庄”捐地百余亩。郑勋(1810~1863),咸丰年间授正二品资政大夫,是镇海望族中通过捐纳入仕官位最高最早的红顶商人。到宣统年间止,郑氏家族商帮共捐官51人,成为宁波红顶商人最多的家族。

郑氏民居古宅,为宁波商帮历史增添了浓浓一笔,也为中国建筑文化涂抹了浓厚色彩,令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