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大河畔话团桥

西大河畔话团桥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记载:“明嘉靖前称为永宁桥,嘉靖后改名团桥。”又将指教百姓团练、抗击倭寇的地方,更名为团桥。团桥石梁桥始建于明代,横跨在西大河上。1985年西大河拓宽改造,石桥改造成钢混结构板梁桥,原团桥石梁桥移建在河西支流上。团桥河东村落的北面是寺后胡自然村,由胡姓世居。老新屋又称“大夫第”,是胡氏通过捐纳获得大夫官位后建造。

团桥位于镇海新城西侧,离镇海老城西约十五里,地以桥得名。我多次到过团桥,留下深刻印象,搜集相关资料,团桥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据《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记载:“明嘉靖前称为永宁桥,嘉靖后改名团桥。”团桥原称永宁桥,旧有千年古刹永宁寺,据史料记载,晋天福中(936~944)由僧鉴莹建,初名明波寺,宋治平初(1064~1065)改名永宁寺,俗称宁波寺。历代文人欢喜游山水访名寺,留下相关永宁寺的诗词。

元代著名诗人戴良(1317~1383)遇刘庸道提学于定川寓舍,既而提学云庄得知后亦来相会。次日,云庄提酒至宁波寺相约与同饯行,戴良推托有病,没有赴约,于是,云庄有诗遂次其韵:“负疴乖饮饯,神往形独留。已悲阴漠漠,复感风飕飕。游鱼乐同逝,鸣鸟悦相酬。心交忽已远,志合更谁求。酒饔漉初熟,蔬畦摘新柔。座右古毛义,寺逢今贯休。以之宴河曲,相从赋刀头。佳会顾愆期,愁鬓已先秋。谁能久寂寞,指景逐行舟。”

明代鄞县人屠侨(1480~1555),字安卿,号东洲。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监察御史,升保定知府,迁光禄、大理寺卿。进刑部侍郎,历南京刑部尚书。世宗时,改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院事九年,加太子少保。屠侨历官四十余年,素以清正著闻。他有《东洲杂稿》《南雍集》等作品留世。曾经到过永宁寺,作有《过宁波寺登临览》诗:“落日川桥野寺幽,风篁野蔓碧遭周。居连一舍今方到,胜接三江昔未游。门外沧波飞白鸟,殿前红叶偃深秋。鸡声隔竹啼寥寂,僧在薜萝宫里头。”描写当时宁波寺的幽静美景。

明嘉靖年间,永宁桥改名团桥。相传,有一姓王名在宜、福建漳浦人,进士官青浦令,因公事过其境,正值倭乱,王在宜组织当地村民指教团练,击退来犯倭寇,因防御有功,遂殁后里人颂其德,立庙祀之,并请呈敕封应佑侯,名半练之庙。团桥附近建有两个半练之庙,分东西半练之庙。又将指教百姓团练、抗击倭寇的地方,更名为团桥。

团桥石梁桥始建于明代,横跨在西大河上。清道光年间又进行重建,重建后石桥桥面阔,两旁坐栏高,桥东西两头有数级台阶,桥栏上刻着的“团桥”两字苍劲有力,落款为“道光庚戌年”(即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据传这两字出于书法名家盛本之手。

盛本是骆驼桥盛家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盛邦翰清雍正四年(1726)举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授福建长汀知县,后调沙河知县。盛本受家庭影响,自小喜爱读书,工隶草、尤善擘窠书。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入八旗官学教习,补福建闽县令,历授宁德、龙溪、南安、福清等知县,其书法在福建享有盛名,福清一高官请其书写堂额,盛本知该官可恶,不予理睬,该官一定要得其书法,叫其子出重金求购,盛本不为金钱所动,拒绝为其书写堂额。1985年西大河拓宽改造,石桥改造成钢混结构板梁桥,原团桥石梁桥移建在河西支流上。

团桥集镇以西大河为界,分河东、河西,聚居两个大族陈氏,都出自鄞县姜山走马塘陈氏,名门望族后代。河东先居住者称老陈,河西后来者称新陈。分别在二地建有宗祠,河东的陈氏宗祠曰“迎恩堂”,河西的陈氏宗祠称“聚星堂”。

中科院院士陈恕行祖上世居河东,他的祖父、父亲先后出门到上海做生意。本人出生在上海,生于1941年6月20日。童年时,他母亲经常带着陈恕行上海、宁波两地跑。据陈恕行回忆,自家老宅就在西大河东,曾经深墙大院,历经祖上好几代人分家,到自己祖父母、父母这一辈时已所剩寥寥,但仍被当时的街坊尊称为“陈家大屋”。

据河西的陈氏后人传说,他们的先祖在四川、汉口等地做中药材生意。清中晚期从压赛堰迁居到团桥,当时,新益房当铺店要转让,陈氏先祖买下店铺,开办明德堂药店,请名医坐堂,那些医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精湛的医术救治了很多病人,再加上有病无钱的可以赊账,名声远扬,求医者慕名而来,明德堂医德留在老一辈人的心中,至今难以忘怀。

著名宁波帮家族桕墅方自然村在团桥的西面,相距不到三里路。据《镇海桕墅方重修宗谱》载:“我郡方氏始自宋太庙斋,右正言轸。”方轸,原名堂,字克载,号松年,福建莆田人。生于宋嘉祐戊戌年(1058),卒于绍兴丙辰年(1136),元符庚辰年(1100)进士,官太庙斋,右正言。大观元年(1107)以劾蔡京流岭南贬官永州,后待叙改为鄞县令。史书记载,因当时宋金交战,其贫不能归,遂居于慈溪之鸣鹤山

方轸生有五子,分别为熙、衡、龄、名、融。除长子方熙与五子方融分别居鸣鹤、凤浦岙外,二子方衡与三子方龄仍留在宁波城内,四子方名居住不详。方轸在鸣鹤住了二年,约在公元1132年,搬到凤浦岙与小儿子方融住在一起。公元1136年,方轸与世长辞,享年79岁,墓葬凤浦岙张家井之原。凤浦方氏奉方轸为始祖,今龙山镇境内方氏大多为凤浦方氏之所出。

桕墅方家族来自凤浦岙,始迁祖友一公,自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迁居团桥桕墅,“家故微也”。从清嘉庆开始,方氏第一代经商创业人物是方亨宁、方亨学、方亨黉,先在家乡经商,后闯荡上海。方亨宁、方亨黉分别在上海开设方泰和糖行和方义和糖行,以沪为基地,向外地拓展,为方氏家族商帮发展奠定雄厚基础。他们的第二、三代商人更进一步开拓和光大了先辈的事业,向金融钱庄业、商业等领域进行大量投资,业务旁及沿江、沿海各口岸,形成家族性商业集团,达到空前的鼎盛时期,被称为“执上海商界之牛耳”。他们的第四、五代商人,方椒伯、方季扬、方液仙、方善埅等,是近代上海商界之翘楚。

方家在上海最大的善举是重建四明公所,自道光年间至民国初,几代人都是公所董事,为公所的重建和拓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团桥河东村落的北面是寺后胡自然村,由胡姓世居。据《胡氏宗谱》载:“明嘉靖年间避倭难,由福建莆田迁居于清泉乡短竹村。”胡氏先祖以经营木材发迹,建造起老屋、老新屋、东新屋,子孙繁衍,自成村落。老新屋又称“大夫第”,是胡氏通过捐纳获得大夫官位后建造。在咸丰年间,寺后胡族人胡景秀同弟侄辈出资在河西建义庄,有庄屋81间,置田610亩,备族中贫户丧葬婚娶之用,庄内设有义塾,以教族内子弟。义庄的北面是玉皇殿,旧日香火鼎盛。旧有顺口溜:“玉皇殿跍一跍,对面就是寺后胡。”

寺后胡的东新屋规模宏伟,又叫“九十九间”,用上好材料,做工考究,门楼相当豪华。前几年,寺后胡自然村纳入整体拆迁,澥浦镇想把门楼迁移到十七房景区,我们一行人观看后都赞叹不已,建筑规模和所用建筑材料在镇海少见,门楼雕梁画栋,精雕细刻。可惜大夫第和东新屋建筑材料被外地人整体买走,到异地重建,古建筑就这样在大规模拆迁中流失。

清末,团桥商贾云集,街分河东、河西。河东街沿西大河而筑,故名。南起迎丰桥,北迄三门头徐家,石板路面,长约500米。东街与大通弄、迎恩弄、穗祥弄相交,大通弄自团桥东堍起由西向东,是通往东钱村的大道,宽约2.5米,迎恩弄宽约3米,路东旧有老陈宗祠迎恩堂,弄以此得名。据村中老人回忆,东街主要有穗祥米店、碾米厂和陈万兴贳器店,专门为办红白大事提供碗、桌、花轿、出丧等租赁服务。

据村中老人回忆,旧时,年轻女子出嫁当新娘,穿戴上凤冠霞帔,坐着大红花轿,迎亲牌子举起来,大红花轿颠起来,一路敲锣打鼓,小孩子欢喜看热闹,紧跟相随,新娘到夫家下轿进门,娶亲人家马上撒出糖果让人哄抢,非常热闹。

团桥集镇中心在河西街,街在西大河西,故名。街南起董家门头,北至广仁堂,单面街道,宽约四至五米,石板路面,有500多米长,商铺林立。街与立本、正昌、天香、聚星等弄相交,天香、正昌二弄与街市商号有关,旧时弄口分别有郁德兴香店和正昌南货店,弄以店号得名。聚星弄与新陈氏祠堂有关,弄内有陈氏聚星堂,弄由此得名。

西街中段有一座小桥,外塘河水从小桥下流过,与西大河交汇,小桥与团桥石梁桥呈直角,成为东西南北交叉的十字路口,十分热闹。西大河船只往来不绝,团桥石栏上经常有人坐着聊天,或看拉纤的纤夫打桥门,有本事的纤夫不管团桥桥面宽,坐栏高,纤棒一甩而过,没本事的纤夫只能将纤棒丢给船老大,过桥后再甩给纤夫,这样影响驶船速度。

团桥民国始建镇。民国十七年(1928),设西管区自治公所,办公地点在镇北东岳宫内,区国民党党部将宫内偶像捣毁殆尽。团桥本地人、蛟川崇正诗社社友林齐煌,字一梅,号聊圃花农,作有《团桥竹枝词》,曾发表在1937年6月第5期《镇海县政》,详细描写了当时团桥的繁华和街市的鼎盛。

林齐煌在《团桥竹枝词》中,对街市的热闹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家家商肆东西列,单日人声集市嚣。沿街一路作商场,色色海鲜摆两旁。男女纷纷来上市,摩肩擦背走中央。摩登少妇发蓬头,短裤长袍街市游。买得筠篮鱼蟹满,应知夫婿掉归舟”。可见,当时单日市,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来团桥集市贸易,市井繁华,热闹非凡。

方氏家族在团桥西街建有慈善机构广仁堂。光绪三年(1877),方氏族人方继德、方继善、方义路等兄弟出资倡捐,筑屋二十楹,前系厅房,翼以两厢,厅前南北各有余屋,后立平屋。对周边的村落民众救贫扶困,为无钱入殓的死者舍施棺材,广结善缘,达数年之久。宁波帮著名人士董杏生,曾在广仁堂内设三乡公益堂,为前绪、东管、西管三乡修桥铺路行善事。

方义路还出资在团桥街筑街亭一座,曰“向阳亭”。河西街上现存的一座街亭,古朴的石方柱上镌有一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此联道出团桥的自然风光美景,清凉的风,明朗的月,近水远山,清静安宁,有一番幽雅闲适的田园生活滋味,让人遐想联篇…… 这座亭是方义路所建?现在也无人知晓。

团桥集镇内的久安救火会设两个局,分久安会南局和北局,南局创建于咸丰八年(1858),由徐丰海捐资创办,民国后由众商铺办理。北局由光绪二十六年(1900)徐兰廷、庄谦裕创办。“久安救火会,规模宏大,设备完全,远近火患,均利赖之。”直到20世纪60年代,救火会还在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