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镇海鼓楼叙古

镇海鼓楼叙古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镇海鼓楼在镇海东北角,以石台为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檐下悬“镇海楼”三字,从北面东首由石阶走道可拾级登楼。据宋史记载,赵高宗为避金兵曾两次到过镇海。康熙五年总兵朱万化对鼓楼又进行重修,后圮只仅石墈;乾隆五十九年,县令汪诚若重建鼓楼,额为“镇海楼”。解放后,鼓楼由县文化部门保护,198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镇海楼”三字,为镇海籍著名书法家周慧筠题。

镇海鼓楼在镇海东北角,以石台为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台高5.9米,长32.8米,宽16米,全用条石砌成。台上建楼5间,歇山顶重檐结构,青色筒瓦,飞檐翘角,画梁雕栋,古色古香,外有围廊,四周相通,可供人驻足远眺。檐下悬“镇海楼”三字,从北面东首由石阶走道可拾级登楼。

楼下为拱形通道,以2米长弧形条石砌成拱顶,离地5米,宽逾6米,南北贯通。整个石台基被藤蔓倒挂,撩开拱门上藤蔓,至今字迹依稀可见,拱门上各勒石额,南书“朝宗古迹”,北书“东南屏翰”。

据宋史记载,赵高宗为避金兵曾两次到过镇海。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二十六日完颜宗弼(金兀术)率金兵南犯,宋高宗赵构自临安府(今杭州)出逃,是日至余姚。十二月初五日赵构逃至明州驻州衙,提领海舶张公裕报称,已集结海船千艘备用。初八日廷议航海避金兵,每船限载60人。十五日,赵构乘马出东渡门登御舟。十七日,泊定海(今镇海),发随从诸军“雪寒钱”。金兵攻定海(今镇海),高宗皇帝乘舟出逃去昌国(今舟山定海)。建炎四年(1130)二月,金兵自临安退兵,三月,宋高宗御舟从温州途经定海(今镇海),看到县城被金人所焚,上岸后曾在鼓楼一带停留,恻然曰:“朕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于此。”宰相赵鼎奏曰:“宜优恤。”故有免商役及租役之诏,并支钱数万以济贫民。

古城为东南边镇,历朝有好多国家重臣在守卫海防重地。鼓楼始建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由定海卫指挥使刘澄创建楼五间。以“收江海气息、山川风物,于井斡窗疏之内,为帅府树屏藩”,筑于原卫指挥署前,距卫署南七十步;万历二年(1574)卫指挥署改作总兵府。

鼓楼内置有更鼓、铜钟、漏壶(古时滴水计时容器)等计时设施,日常按时辰击鼓报时,使城内外军民得以知昏晓、按时作息。战时侦察瞭望,闲时坐在楼上商量谋略。总兵府将士肩负保城池、抵外侮的使命。

清顺治初年,定海左营游击常进功升为总戎(总兵),他每天巡视必须从鼓楼下经过,见鼓楼经风雨吹打摇摇欲坠,鼓楼一旦倾圮,更鼓将失声,因此,常进功心中不安,他与众将士商量,带头捐俸三百金修楼,众将士和当地绅士听说都纷纷捐资,便将鼓楼拓为九间。

常进功后升水军都督,“以家视国,以身视民”,有武之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他在镇海十八年,为保卫城池,筑炮台、建演武厅,让民安众和,深得民心。

顺治十六年(1659)五月,海寇由穿山登陆,至沙蟹岭结阵十余里,以攻定海城,常进功、张萱坐南门谯楼,“用疑兵数百,往还江岸持采”。城内百姓毫无恐慌,鼓楼按时击鼓,市井照常营业;连续七天七夜,士民安堵,寇不敢犯,烧断长山桥而去,此二十年不敢再犯。

康熙五年(1666)总兵朱万化对鼓楼又进行重修,后圮只仅石墈;乾隆五十九年(1794),县令汪诚若重建鼓楼,额为“镇海楼”。以后鼓楼作为官员会客、听察民情舆论等聚会场所及“警众集事”之处。

解放后,鼓楼由县文化部门保护,198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港胞陈志耀先生捐资助修,鼓楼再次进行大修,基本上保持乾隆年间重建时的原貌。现在“镇海楼”三字,为镇海籍著名书法家周慧筠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