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贝锦泉与“万年清”号

贝锦泉与“万年清”号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船政大臣沈葆桢亲自为第一号轮船命名,称为“万年清”号,寄寓着无限深意。“万年清”号安装了1台蒸汽机和2座锅炉,单轴单桨推进。“万年清”号在试航和引港的问题上曾发生了一场斗争。沈葆桢将38岁的贝锦泉委任为“万年清”号管带,可谓知人善任。“万年清”号下水作试航,没有外国人参与,沈葆桢同船政局总监督日意格等人亲临船上视察。

贝锦泉(1831~1889),字敏修,镇海贵驷憩桥人。据民国《镇海县志·人物传》载:“有胆识,熟悉海线,长于驾驶,咸丰时,同郡商人以海咨充斥,购置宝顺轮船,延锦泉为管带,获盗无算,福建船厂造船成,船政大臣沈葆祯知锦泉才,今管驾第一号,船曰‘万年清’。后驾超武,选著功绩累,任海坛(福建)、定海(浙江)总兵。弟珊泉有才,随锦泉襄办船务,锦泉擢总兵,珊泉继其超武轮船管带职。”贝锦泉也因管驾中国自制第一号轮船而出名,兄弟俩捕盗护商,获匪屡屡,名留青史。

中国自制第一号轮船,在清同治六年(1867)九月中旬,福州马尾船政局在船政大臣沈葆桢的主持下,引进国外的蒸汽机、锅炉以及配套机械和技术资料开始组装。沈葆桢先后从国外雇用洋员共计45人,最早来造船的是原法国罗什福尔船厂的工程师达士博和日意格等四人。达士博是船政局拥有的第一位真正的造船专家,也是船政第一位总工程师,对船政的早期设厂、造船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达士博到任后立刻着手准备造船,在厂区江边搭建起临时的板棚,将从法国带来的船政第一号轮船图纸1∶1放样绘制到地板上,亲自向中国工人讲解。日意格则当起了法文翻译,不厌其烦地向中国工人讲解安装方法,“分行布线,细如茧丝,凡船身所有斗榫衔接处莫不有图,各不相混,曲直、尺寸志以洋字,令中国木匠一一辨识,俾按图仿造,可以不烦言而解”。全船龙骨、肋骨搭建完毕,封船壳板时,由于尾部的肋骨非常弯曲,需要把船壳板也进行弯曲才能安装。洋员们在船台旁设立了一座特殊的筒形装置,将柚木船板放入筒中,封闭筒口,而后用锅炉向筒内供汽熏蒸船壳板,两个时辰后木板便柔韧如牛皮,“曲折随心”。

为了掌握生产主动权,同治八年(1869)春天,船政大臣沈葆桢竟然开始自学起了物理(当时称为格致、格物),科举出身,满腹圣人经典的传统官员开始对西方科学孜孜以求,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转变,也可以看出沈葆桢任事的勤勉。对于操控如此近代化的工程项目,总理大臣自己如果能够拥有相应的基础知识,显然对于主持大局、监督洋员都有好处。沈葆桢逐细攻读,认为“较之前人所辑奇器图说、近人所刊重学数等书,尤切实晓畅”,便组织中国船政官员学习。在船政学堂学生们传来的英文、法文琅琅读书声中,船政官员组成的学习型集体不是吟诗作赋、对月高歌,而是一起在刻苦攻读物理、高等数学,成了中国官场上的奇景。

当年6月初夏时节,马尾船政低矮的临时板棚厂区内,在这样艰苦、简陋的环境下,从创议开始,历经四年时间,第一号轮船大功告成。船政大臣沈葆桢亲自为第一号轮船命名,称为“万年清”号,寄寓着无限深意。

“万年清”号的排水量达到1450吨,舰体水线长68.02米,全长76.16米,舰宽8.9米,与母型相近,加大了舰体长度,使得“万年清”更为修长。“万年清”号在尺寸、吨位上都进行了扩大,这一点就是为了满足左宗棠提出的兵商两用目的,在原本炮舰的设计上增加货舱,以便同时具备炮舰和货船双重身份。吃水方面,“万年清”号重载时舰首吃水4.03米、舰尾吃水4.64米,这样的吃水在国外并不是很深,但是当时中国沿海港口大都没有过机械疏浚,水深较浅,“万年清”号4米多的吃水对于很多港口而言已经是天文数字了,这一点也成为后来“万年清”号遭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万年清”号安装了1台蒸汽机和2座锅炉,单轴单桨推进。蒸汽机是英国制造的立式2汽缸往复蒸汽机,高3.84米,基座宽2.88米,长3.2米,功率虚数150马力,实数600马力,与母型“拉莫特·毕盖”级军舰装备的蒸汽机功率相近。“万年清”号装备了武力,军舰每舷开有5个炮门和1个登舰口,“万年清”号下水初期只布置了6门火炮,由于炮门非常狭窄,火炮的射界调整余地很小。

“万年清”号在试航和引港的问题上曾发生了一场斗争。沈葆桢为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尊严,坚持中国人“独立自主”的方针,但法国驻福州领事巴世栋对福州船政局的方针恨之入骨,暗中干扰破坏。船政局准备试航时,巴世栋挑拨总监工达士博进行发难、威胁,狂妄宣称“引港必须用洋人”。沈葆桢理直气壮地反驳:“港道非附近渔船不能熟悉,何以反用洋人?”达士博事事刁难被沈葆桢撤职,风波才告平息。

“万年清”号下水后就停泊在船政局附近的江边,进行舾装工作。船政大臣沈葆桢考虑到“新船如生马,非衔辔均调不相习”,非常有远见地决定预先为“万年清”号选配官兵,在舾装阶段就上舰训练以熟悉军舰,而后由近渐远,逐渐练习驶出大洋。

沈葆桢将38岁的贝锦泉委任为“万年清”号管带,可谓知人善任。贝锦泉,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早年家境贫寒,经乡人介绍上葡萄牙船当水手,由此迈入了近代航海知识的门槛,后因病返乡,靠渡船为生。当时,中国沿海海盗横行,宁波地方政府和士绅花钱购买了一艘改装的蒸汽明轮炮舰“宝顺”号,聘贝锦泉为管带,北上、南下,击灭了大量海盗船,由此声名赫赫,贝锦泉也成了第一位管带蒸汽军舰的中国人。左宗棠督抚闽浙后,受左的亲信幕僚胡雪岩推荐,贝锦泉进入闽浙总督帐下,出任福建购买的“华福宝”小轮船管带,左宗棠将他留用给沈葆桢,为补用游击填补澎湖右营都司副将衔,是当时闽浙乃至中国难得的军舰指挥人才。

据说,当时“万年清”号第一批官弁水手,除了3名军乐队的成员是江苏人外,其余包括大副沈仁发、二副孙晓云、三副屠才友在内的94人都是浙江宁波人。“万年清”号下水作试航,没有外国人参与,沈葆桢同船政局总监督日意格等人亲临船上视察。贝锦泉在船上指挥,当时,东北风大作,“万年清”号直出大海,在逆风巨浪中,“万年清”号船身坚固,轮机轻灵,驾驶自如,经受了考验,试航取得成功。

“万年清”号要北上受阅(勘验),10月1日,沈葆桢上奏清廷,已派船政提调吴大廷督率“万年清”号于当天启航北上天津,作为船政的成果汇报,请清廷派大员检验。随这份奏折,沈葆桢还附带了一套船政绘制的“万年清”号船体、蒸汽机、锅炉图纸。奏折中沈葆桢始终没有用自己拟定的“万年清”号舰名,而是使用“第一号轮船”的称谓,并请清廷“宠赐嘉名”,足以体现其为官任事的谨慎风格。

1869年10月25日,在商船云集的天津大沽口,中国人自己制造的蒸汽军舰“万年清”号缓缓驶入海口,引起在此停泊的各国船只的注目,天蓝色的船身,飘扬着红底金龙三角牙旗,犹如横空出世的天马,驻泊在紫竹林津海关前,“华夷观者如堵,诧为未有之奇。”

清政府随后选派三口通商大臣(这一职务即后来的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崇厚检验“第一号轮船”。崇厚,完颜氏,字地山,满洲镶黄旗人,与那些依靠血缘、家世迈入官场的八旗子弟不同,崇厚经历十年寒窗考中举人,而且思想开放,是当时官场上著名的洋务人物,在天津创办了著名的天津机器局,1870年出使法国时还亲身经历了巴黎公社起义。清廷选择这样一位开明人物验收“万年清”,无疑是船政可以期待的最好境遇了。11月5日,崇厚带着天津镇总兵陈济清以及直隶的洋务官员和外国工程技术人员一并登上“万年清”,准备乘坐出海试航(勘验)。但是由于连日西北风大作,天津内河水小,吃水较深的“万年清”号行驶极为艰难,“节节阻滞”,直到11月7日大潮,“万年清”号乘潮而行,于傍晚时分抵达大沽,第二天清晨驶出大沽口。虽然在天津内河这段航程异常艰难,但是进入大海的“万年清”号如鱼得水,据崇厚奏报,“该船在大海之中冲风破浪,船身牢固,轮机坚稳,舵工、炮手在事人等驾驶、演放均极操纵合宜,动作娴熟”,“万年清”号北上天津勘验时,清总理事务衙门赞扬说:“该船均系中国人驾驶,不用洋人,尤为难得!”福州船政局副总监督德克碑(德国人)不得不承认:“中华多好手,制作、驾驶均可放手自为。”崇厚对自造轮船似乎动了真情,一面自己赠小刀、丝绸等物品奖励贝锦泉等管带官员,一面要求他们返航时将海上所见所闻记录成书,刊印发放给南北洋各处,以资学习。“万年清”号试航、勘验成功与贝锦泉的海上丰富驾驶经验分不开,为我国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得到清政府大加赞赏肯定的“万年清”号,于1869年12月2日离天津返航,1870年1月8日抵达船政,全由中国官兵驾驶的北上活动圆满结束。看到“万年清”漂亮的身影回到马江之畔,船政“人人额庆”。浙江巡抚惊呼:“浙江洋面盗匪充斥。”福州将军英桂即派“万年清”号于同年10月赴浙江沿海进行镇压,“万年清”号首次执行了与其军舰身份相符的使命,率领拨入船政的闽省外购军舰“长胜”“华福宝”开赴浙江洋面。“立获大股匪”“周历搜捕,擒获大帮洋盗” ,痛剿海盗,颇为奏效。“万年清”号在贝锦泉率领下,起到了护商利民的作用。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政府利用琉球船民被台湾高山族人杀害事件,挑起争端,并发兵三千入侵台湾,“万年清”号驻防厦门,保卫祖国海防。运载粮食、采办京米、赴台湾采购运粮也成为“万年清”号经常性的任务。同治十一年(1872)北方发生灾情,“万年清”号即速运赈米运往天津;光绪四年(1878),直隶发生灾歉,“万年清”号又受命承担运粮任务。“万年清”号奔波往来于海峡两岸以及福州与直隶间的航程中,所扮演的只是运输、通报舰角色。

光绪二年(1876)初,新任船政大臣丁日昌,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的船政军舰演习,原先派往各处的船政造轮船均调回参演,经过考核,“万年清”号舰在枪炮、帆缆科目上名列前茅。

贝锦泉因其业绩卓著,屡立新功,升为海坛总兵。光绪十一年(1885)调任定海总兵,卒于定海,被清廷诰赠“建威将军”。

光绪七年(1881)底,留学回国的中国工程师决定将“万年清”号炮舰加商船的船型,改制成练习舰加商船。改头换面后的“万年清”号拨用于台湾防务,往来于大陆与台湾之间载运物资人员,递送信函,其间经历了中法战争,“万年清”号在台湾沪尾隐蔽,躲过了马江劫难。1887年1月18日,“万年清”号载运台湾巡抚刘铭传公文、军饷,经过上海时锚泊在吴淞口外铜沙灯塔船东南约8英里处的锚地,等待次日乘潮进入黄浦江。19日清晨6时10分,江面大雾弥漫,正当“万年清”号的管带下令起锚时,一些水手突然听到浓雾远处有隆隆的轮机声传来,“万年清”鸣响雾笛提醒来船。未能料想的是,很快一艘飘扬着米字旗的英国轮船就出现在“万年清”号面前,虽然来船已经在试图规避,但距离过近,而且来船航速过快,船头猛烈撞上了“万年清”号的右舷,木制的船体无法抵御这样的撞击,立刻进水下沉,十五分钟后,中国第一号舰船没入水中,结束了它近二十年的光荣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