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甬剧姐妹花

甬剧姐妹花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园剧场的演出,拉开甬剧革新的序幕。以她为首的金家班,成为当时独树改良甬剧旗帜的最早班子。金氏姐妹一生热爱甬剧,执着于甬剧事业,为了追求艺术,作出了不懈努力。姐姐金翠玉为改良甬剧操劳过度患病,1938年后离开舞台。1951年,一代甬剧名旦在上海因病离世,享年仅47岁。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甬剧艺人以强烈的翻身感,积极投身到戏曲事业的新天地。金翠香在甬剧表演史所起的影响,要比金翠玉、筱姣娣、孙翠娥更大。

在镇海澥浦镇一个叫龟山乡村的小地方,有两个欢喜唱地头山歌的小女孩,她们是姐妹俩,后来闯荡上海滩,登上大舞台,成为老一辈甬剧表演艺术家,她俩的名字叫金翠玉、金翠香。早在20世纪20年代,金氏姐妹与筱姣娣、孙翠娥一起被人们称为甬剧滩簧“四大名旦”。她们的演出水平,反映了当时宁波滩簧取得的最高艺术成就。姐妹俩演出的甬剧,曾被高亭、百代等多家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誉满上海。

金氏姐妹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生活贫困却爱戏曲,拜早年男旦董泉水为师,学唱宁波滩簧。在董泉水的精心指导下,姐妹俩很快就开始登台献艺。

1923年,二十岁不到的姑娘金翠玉(1905~1951)开始闯荡上海滩,在新世界剧场演《呆大烧香》扮法空尼姑,她有一副好的扮相与身段,唱腔柔美,更能充分发挥嗓高音亮、吐字清楚、一句—板、声腔贴弦的艺术特点,使听者为之倾倒。她的处女作即是成名作,在上海开始走红。1925年,她被倪杏生请至如意楼,演《呆大烧香》和《打窗楼》等拿手戏。1928年,金翠玉和妹妹金翠香一起转入新新公司,到40年代演新戏为止,金翠玉一直挂头牌,她是二三十年代甬剧艺坛明星,被誉为滩簧女性“四大名旦”之首。

金翠香(1910~1995)十四岁时就随姊金翠玉来上海登台演出,她扮相虽然不如其姐,却另有一功,嗓音清脆柔美,表情大方,声腔滑,节奏快,念白流利,被誉为甬剧女旦的“金嗓子”,登台后初露头角。1926年,她在如意楼演《呆大烧香》的法空、《卖青灰》的白牡丹、《东楼会》的陆姣娥、《双投河》的养媳,显示其超群技艺。这使她很快成为第一流闺门旦。金翠香的特点是戏路宽广,艺术声誉始终和其姐金翠玉、筱姣娣、孙翠娥齐名。

金氏姐妹俩还组建了甬剧金家班,女小旦为金翠玉、金翠香、金翠娣、蒋翠玉等甬剧名伶。小生有胡菊南、筱宝新、周廷康、王宝生等。他们分成两组演出于新新公司、先施公司等场所,演出团出的节目有《打窗楼》《双落发》《游码头》和《呆大烧香》。为扩大对外的影响,1934年,金家班还与王宝云一起远赴天津凌霄公司和汉口中原游艺场演出。

1937年,金翠香集张翠花、何桂凤、何桂宝、王宝生等艺人,做全部《双落发》于龙园剧场,演出四小时。这是用滩簧调唱大戏的首次尝试。以前,只需两名演员再配个把乐师,就可组成一个串客班,这时,起码要两花、两旦或三花、三旦,再加上三个搞音乐的,一个管服装的,才能组织一个正式的滩簧班子。龙园剧场的演出,拉开甬剧革新的序幕。可是,不久发生“八一三”事变,因战事爆发,四大名旦停演,剧场关闭,多数艺人解散。

为了甬剧艺术事业的生存和发展,1938年,金翠玉、金翠香、孙翠娥请四小名旦中的赛芙蓉、傅彩霞、项翠英及张秀英、黄君卿等,演于凤凰剧场。这是30年代上海甬剧的一次大会串,三位“四小名旦”,都是上海舞台挂头牌的著名角色;赛芙蓉咬音准,音腔贴弦,高低自若,且表情稳重,体态娴雅,尤长“手帕功”,再加造型俊丽,素有“月份牌小旦”之称。傅彩霞演反派和老旦,真可谓身段活泼,表情自然,多才多艺。项翠英吐字不清,却声音宏亮,长于做功,有男小旦之风,独具一格。

尽管经金氏姐妹的努力,那次大会串几乎集合当时所有的甬剧著名艺人,然而剧目跟不上时代发展,就整个剧种来看,主要演唱滩簧七十二小戏,表演程式陈旧,和初进十里洋场方兴未艾的越剧,及早在1933年业已组成四喜剧团的沪剧相比,未免相形见绌,结果仍遭失败。

为适应上海大都市演出,应酬于十里洋场,竞争于各剧种的群芳斗妍之中,须在组织班子、舞台艺术、音乐唱腔、剧目内容等各方面,作出较大的革新。

1939年,金翠玉因病离开舞台,金翠香独挑创新改良甬剧的担子,邀请傅彩霞、项翠英、王宝云、黄君卿等演出,特邀文明戏编导叶峨樵为编剧,根据京剧《清风亭》改编《天打张继宝》,并使用布景和灯光,正式以“改良甬剧”名义,在中南饭店演出,首演获得成功,受到观众好评,这意味着甬剧史开始进入改良时期。

改良甬剧在演出上,搞幕表戏,坚持编导制;在唱腔上,采用滩簧调,但只有上云、清板、下云、甩煞云,废止其他花腔、插曲小调,并且上下云拖得很长,每句清板的二字间也拖开,旋律慢一倍以上,被称为“新基本调”;在剧目上,每三天上演新编时装大戏,一天仍唱滩簧老戏;在音乐上,始增凤凰箫伴奏。嗣后又从文明戏移植了不少大戏,如《啼笑因缘》《空谷兰》《三县并审》《杨乃武》等,以及重新编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在剧目题材扩大的同时,曲调也有了丰富与发展,经常演唱的声腔除滩簧调为基本曲调外,还有《五更相思》《一匹布》《满江红》《四大景》等,让观众耳目一新。改良甬剧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新,宁波滩簧逐步走上现代剧种轨道,可谓甬剧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金翠香在中南饭店做新戏八个月,她又在银门、恒雅、皇宫、新东宫等剧场继续演出。金翠香先后演过《天打张继宝》中的王氏、《空谷兰》的幽兰夫人、《啼笑因缘》的沈凤喜等角色。以她为首的金家班,成为当时独树改良甬剧旗帜的最早班子。

金氏姐妹一生热爱甬剧,执着于甬剧事业,为了追求艺术,作出了不懈努力。姐姐金翠玉为改良甬剧操劳过度患病,1938年后离开舞台。1946年,金翠玉病愈后,黄君卿请她到恒雅剧场演出《称心如意》等改良甬剧,仅历时数月,旧病复发,即离开舞台谢别而去。金翠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思所想的依然是甬剧,在她的努力下,甬剧这个剧种争得了发展的空间,为日后的新甬剧奠定了扎实基础。1951年,一代甬剧名旦在上海因病离世,享年仅47岁。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甬剧艺人以强烈的翻身感,积极投身到戏曲事业的新天地。金翠香和她的丈夫俞裕品一起参加上海堇风甬剧团,俞裕品任堇风甬剧团副团长,金翠香任堇风甬剧艺术团委员会主任。

金翠香在甬剧表演史所起的影响,要比金翠玉、筱姣娣、孙翠娥更大。她参加过甬剧“宁波滩簧”“改良甬剧”“新甬剧”三个不同阶段的演出,为甬剧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56年11月,被吸收为中国戏曲协会会员,195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

金翠香在堇风甬剧团内为主要演员——扮老旦,除在各剧场演出外,每年有两三个月时间深入工厂、农村、部队,送戏上门。1958年下半年,金翠香随剧团赴浙东地区巡回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与好评,上海《文汇报》还为此发表题为“浙东三月”的长文,报道她们的先进事迹。

1962年堇风甬剧团赴京演出,金翠香在《半把剪刀》中扮演曹母、《天要落雨娘要嫁》中扮演四娘,引起首都文艺界的关注,演出期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全国剧协等的领导周扬、夏衍、徐平羽及马彦祥、刘厚生等先后观看演出,戏剧评论家相继发表赞评,上海《文汇报》发表社论《好好学习“堇风”的榜样》。

甬剧姐妹花誉满上海,留声岁月。姐妹俩演出的甬剧唱段,曾被高亭、百代、大中华等多家唱片公司录制。在上海图书馆收藏的40年代前近百张老唱片中,三分之二是金氏姐妹的。甬剧姐妹花,是镇海人民的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