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照,谱名颐翘,字初芗,镇海贵驷人。清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为二甲十五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任江苏盐城县知县,有“刘青天”之称。在盐城“清官为民平冤案,秀才妙联免牢灾”而成为佳话。
刘崇照上任伊始,便整顿县治。当他得知大牢里关着一个乡绅名士还天禄,并且是以煽动民潮的大罪论处的。于是,他调来卷宗,仔细研看,此时,一名吏员将一副对联送到了刘崇照的手上,并告知为还天禄在狱中所撰。其上联是:“坝开三日,水退尺余,谁不念阿弥陀佛。”下联是:“利及四乡,害归一己,哪能喊菩萨青天?”刘崇照看了略有所思,随即启程去西乡察看民情,并了解当初开坝放水的详细情况。
原来光绪二十年(1894)农历五月,江淮平原大麦转黄,蚕豆收浆,农家人磨镰做场,做好夏收准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早来的雨季,淅淅沥沥的阴雨连续下了八九天。雨虽停,然而上游过境的雨水,通过蟒蛇河与朱沥沟还在不断地下泄。河水不但不退反涨,并且已漫进农田。大麦倒伏,浸泡在农田里发了芽,收浆的蚕豆也在膨胀、生霉、发黑。眼看辛苦一季的到手粮食就要泡汤,盐城西乡梅子村里五十多岁的前朝秀才还天禄满面愁容,他是乡绅名士,有良田千亩。还天禄心急如焚,连夜坐船至盐城北门察看外坝水位。
蟒蛇河与朱沥沟不仅是盐城西乡最重要的两条灌溉总渠,也是西乡雨季泄洪排涝的主河道。只有通过这两条大河向盐城的洋港河排水,再通过洋港河排进大海,才能缓解西乡的灾情。然而,盐城北门的一条大坝却阻挡了蟒蛇河与朱沥沟向外海排泄洪水的通道。但这条大坝是为防海水倒灌瓢城(盐城)而筑,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开坝的。
此时,连夜乘船赶到北门闸的还天禄已经站在了大坝上。面对外坝洋港河低于内坝尺许的水位总算松了一口气。他一口气又跑到县衙,向在任知县吴维仁汇报西乡灾情,并请求开坝泄洪,以缓解西乡水灾。然而,吴维仁是个糊涂官,他关心的并不是西乡的民生问题,他只关心北门大坝能否保证县城不受海水倒灌,一口回绝了还天禄开坝泄洪的请求,并宣布退堂。
还天禄气得顿足而去,随即出县城去了龙冈、张本等地,拜访西乡其他几名乡绅,力陈北门大坝开坝泄洪的重要性与急迫性,并得到这些乡绅的有力支持。他们与天禄曾祖一起号召几百号农民肩扛大锨,浩浩荡荡往盐城开坝放水。
看着蟒蛇河、朱沥沟奔流东去的洪水,天禄曾祖连日来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但是,在他带领乡民们打开北门大坝的同时,也为自己打开了一场灾难的大门。他的行为严重触犯了统治者的尊严,知县吴维仁如何容忍得了他这种犯上的行为!于是,一群干系之人尽数被捕捉到公堂之上。还天禄临危不惧,横眉冷对,将开坝放水的责任一人独揽过来。于是,吴维仁放了众人,独将还天禄一人关进大牢,并欲以煽动民潮之大罪论处。
刘崇照了解详情后,为还天禄平反。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农历六月初六,在盐城大牢内锣鼓阵阵,鞭炮声声,率众乡绅亲启牢门,放出还天禄。还天禄感恩万分,向刘知县磕头跪拜,口呼“青天大老爷”,长跪不起,刘崇照用双手把他扶起。
为了彻底解决西乡洪涝之灾需建北闸,既可防海水倒灌,又可抗洪排涝。刘崇照得知老秀才还天禄仁德一方,常有善举,乐施乡邻,他在盐城西乡有极好的口碑,更有强大的号召力。邀请其商议筹资建北闸大事,刘崇照得到还天禄的大力支持,联络其他乡绅名士募捐,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终于把盐城北闸建成,惠及西乡一带百姓。老百姓为感谢知县刘崇照,在北闸旁为他建有生祠。
刘崇照在盐城曾为甲午(1894)、丁酉(1897)两届乡试同考官,为让更多人有书可读,培养人才,主张兴教办学。他在盐城泰山庙(现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建军西路126号),废庙兴学,毁去庙中供奉的东岳大帝神像,改设“养正学堂”。1901年夏,刘崇照捐款数千元创设“盐城藏书楼”,购入各种新书,编辑《创办盐城读书有书社藏书目录》,“以备合县士民借观”,为江苏第一家藏书楼,在盐城八年时间,深得民心。1901年底他返回宁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