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日前到某单位办事,有热心的朋友说:你到了那里,可千万别提某某,你若明着去找他,恐怕连个指路的人也没有,本来能办成的事,也会有人使绊子。我大惑不解:他在位时不是挺红的吗?广播里有声,报刊上有名,一年总要上几次电视。接着这位朋友顺便点数了几件在我听来并非是私人成见的有关那位领导干部的伪政绩,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由此我想到了在邢台市听到的一则旧闻:某一“七品官”离任时,机关大院里出现了送殡用的纸牛纸马,在他离去的一路上还撒了不少冥币,这虽然是不道德甚至是触犯律法的过激之为,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心的向背,与其说这个干部走得不光彩,倒不如说他在位时干的不怎么得人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民怨收蒺藜。
从古至今,为官者从走上仕途到卸任调动、告老还乡乃至百年之后,口碑是好是坏,政绩是优是劣,为人是善是恶,群众都有个评说,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从百姓心中的秤上可以识民心之向背,判官品之高低,检政绩之盈虚。为官一任或一世,是造福百姓还是祸及一方,是有所建树还是碌碌无为,是两袖清风还是贪赃枉法,不管自己如何标榜也不管哪级领导如何钦定,这都是一面之词,是一面针。群众的口碑才是“两面针”,群众是最好的试金石、评估团。
为什么真实的政声往往发生在领导干部离任之后?因为一个领导在位时,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群众要说出对你的一些批评意见来,就不可能不有所顾虑,如果一个领导好大喜功,就更容易听到同僚和属下的一些评功摆好的话。其实那些唱给在任者的赞美诗未必就是发自肺腑的声音,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头脑清醒的话,是不该沾沾自喜的。离任后的政声就不同了,群众是褒是贬,是肯定是否定,这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这才是最真实的意见表达。
领导干部在任时,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和他离任后人民群众对他的态度,一般都是成正比的,你在任时不管人民疾苦,离任后群众对你也热不起来,你在任时拼命为大伙,你离任后群众还会以同样的感情记着你。邢台县东汪镇原党委书记赵炳旭调离后,留下了他的下岗妻子在当地开办私营旅馆,有一天突然来了几个寻衅闹事的,开着出租车,拿着菜刀,大有搅翻踏平旅馆之势,当地群众和民兵应急分队获知这一情报后来了百十号人,派出所所长也闻风赶来。事后赵炳旭纳闷:我早已经不是你们的书记了,大伙为啥还这样替我操心出力?原来是当地群众念念不忘当初为建设华北胶合板基地赵炳旭所付出的心血,立下的汗马功劳。
搞政治的人理应创造政绩,这是从政者的职责,否则,用什么考核干部?用什么界定臧否?政绩之小者传为美谈;政绩之大者载诸史册。大轰大隆的“政绩”不见得就好,点点滴滴的政绩也许很可贵。近闻涉县县委书记杨志科离任,老区群众难舍难分。杨4年前赴任时涉县是贫困县,4年后离任时仍然是贫困县,那么杨的政绩在哪里?用群众的话说,杨的政绩写在太行山山水之间。群众离贫困远了一步,距温饱近了一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同程度提高了,发展的基础明显增强了,为后任铺下的摊子坑坑洼洼减少了,这就是政绩。永年县委书记李少波离开永年时,人们都说,大蒜书记要走了,这和他几年前离开鸡泽县时,群众说辣椒书记要走了一模一样,群众的称谓里饱含了对这位书记的多少爱戴!
追求政绩是一个干部上进心的表现,正如一个农民追求五谷丰登一个运动员追求金牌银牌一样本无可厚非,区别是如何看待政绩,用怎样的途径获取政绩,是脚踏实地地干,还是花言巧语地骗?一个人是一捆关系一团根蒂,何况一个领导干部一个重要领导干部乎?政声不是孤立的,好的政声埋没不了,坏的政声也封锁不住。栽什么苗,开什么花;种什么树,结什么果。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一个人的政声如何,不在当任时攀登到多高职务,上了多少报道,留下多少墨宝,赢得多少旌旗牌匾,而在于给群众办了多少实事,留下多少念想,当年刘邓大军在涉县挖凿的漳南渠,如今被老区人民称之为将军渠; 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下的泡桐,如今已被称之为“焦桐”;北京军区给水团在内蒙古草原打出的一百多眼水井,被当地牧民称为救命井,团长李国安被称为“草原水神”。政绩不是个人出风头,而是党的宗旨、目标、方针、路线的具体实践,但愿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政绩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民、勤政、廉洁、奉献,在人民的土地里开花结果,在群众的心坎上建树丰碑。
2001年第12期河北《共产党员》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