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5月,建设部建材研究院等全国19个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们齐聚襄樊,对襄樊第二水泥厂工程师徐向东发明的“利用磷石膏低热耗烧制硫铝酸盐早强水泥”新工艺进行鉴定。会议上,专家们对这项新工艺赞赏不已,我国著名水泥专家,时年72岁的武汉建材学院(今武汉工业大学)水泥化学与热工一级教授冯修吉兴奋地说:“这是国内首创,就是在世界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国家在这方面成功的报道。”
襄樊第二水泥厂是襄樊市建材工业局下属的一个普通小厂,这个原来连生存都困难的小企业,如何能拿出“国内首创,世界也没有任何这方面成功报道的”新工艺呢?徐向东,建工部北京管庄建材科学研究院工程师,1975年为解决家属问题调入襄樊,分配到襄樊第二水泥厂。1975年的第二水泥厂破破烂烂,灰尘蔽日,无论是生产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非常恶劣。谁不想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呢?但由于工艺落后,产品质量销路不畅,企业半死不活,职工群众意见虽大但对现状均无能为力。作为国家最高建材研究院来的工程师,徐向东看问题的眼光与旁人自然不同。
厂长对北京来的专家满怀期望,再穷也要把引进的专家安置好,尽管厂里穷得连开工资都困难,但却咬着牙拿出钱来给徐向东一家建造了两间宽敞的住房。面对厂里领导职工住的低矮的类似于工棚一样的房子,徐向东感动了。“厂里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不就是希望我能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厂里的面貌吗?”一个中小城市里破旧的老企业,设备、工艺落后,工人文化水平不高,资金几尽干涸,这种情况下,改变面貌谈何容易。徐向东是专家,他认为,改变面貌不能好高骛远,首先要利用现有设备,争取在水泥生产的工艺上、配方上加以改进,提高产能、质量,循序渐进。1980年9月,厂长带上他一起到外面推销产品。在石家庄,他发现这里的水泥企业用天然石膏烧制硫铝酸盐早强水泥。早强水泥的销路很好,他想我们能不能也生产这种早强水泥呢?晚上,躺在床上,徐向东与住在一间房的厂长谈起这个问题。厂长的回答是:“早强水泥是好,但它需要天然石膏矿。我们襄樊没有石膏矿怎么办?”
科学家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他掌握了科学知识,并懂得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回来后,徐向东得知,市科技情报所邓国诞有一个“关于本市化工厂下脚废料磷石膏”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已经转报给市科委主任鄂万友。徐向东找到鄂万友,鄂万友告诉他,邓国诞的报告他看了,邓国诞关于利用磷石膏生产早强水泥的想法很好,他在这份报告上批了“这是一项可以带来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情报”,并将这份报告转给分管副市长。副市长的批示是:“这是一项重要发现,尽快组织攻关。”徐向东顺藤摸瓜,找到分管领导,为第二水泥厂接下了这项“攻关”任务。
襄樊市化工厂生产磷酸五钠的工业废渣为磷石膏。作为磷复肥原料的磷酸由硫酸酸解磷矿石萃取而成(又称湿法磷酸),与此同时产生以二水硫酸钙为主要成分,含有少量未分解的磷矿粉,未洗涤干净的磷酸、磷酸铁、磷酸铝和氟硅酸盐等杂质的副产品,业内俗称为磷石膏。磷石膏为固体废物,其再利用率非常低,全国各地化工厂产生的废渣磷石膏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有必要寻求磷石膏的合理利用途径。
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情况都不令人满意。那个时候,全世界磷石膏的有效利用率不足3%左右,仅日本、韩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利用磷石膏。其中日本做的为最好,由于日本国内缺乏天然石膏资源,磷石膏有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但主要也是从废渣中回收生产熟石膏粉和石膏板。从理论上讲,磷石膏可以作为生产早强水泥的原料,但具体如何生产,烧结的温度、配方等关键因素,就没有任何资料可找了。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徐向东知道日本有回收利用的例子,但那个时候说要去日本学习不外乎说想到月球上去,唯一的办法是自己摸索利用磷石膏。他把自己的想法详细告诉了厂长,厂长虽然对他说的那些复杂高深的理论不懂,但他相信,徐向东说可以试,就应该试一试。厂长召开办公会,徐向东在会上介绍了试制的办法,其实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按照不同的比例和配方,再辅以不同的温度,在窑炉中一炉一炉地烧。会上,厂长专门给徐向东派了几个人组成以徐向东为首的试制小组,试制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万事开头难,更别说一个破破烂烂濒于倒闭的小水泥厂。要试验,什么东西也没有,需要从建小窑炉做起。徐向东和大家一起拉着架子车,一车车砖头水泥运到一处偏僻的地方砌起一座小立窑,借来一台鼓风机,从废铁堆里捡来几块烂铁皮焊制一个成球盘,找来一台淘汰的小磨机,相当于建一个小水泥厂。一个从北京来的大工程师,整日里和工人们一起捡石头,拉废料,砌立窑,浑身从头到脚落满灰尘,只有两只眼睛闪闪亮。看到他这样拼命,试验组的工人们也很努力。试验开始了,徐向东制定好各种比例,做好记录,一次、两次、三次、……十次,几十次。冷风总是会有的,一句“北京来的工程师想露一手。要是那么好搞,别人早搞了,还轮到他?”吹到厂长的耳朵里。
厂长是徐向东的忠实支持者,只要听到吹冷风,他就要劈头盖脸地将其熊一顿。他怕这些冷风上了徐向东的心,经常晚上到徐向东家串门,给他鼓劲。徐向东告诉他:“我的试验是在配方比例上逐步加减以选择最佳比例,这只能一步一步来。”
这里没有北京建材研究院那么好的试验条件,一些难题总是以意想不到的方法冒出来。大冬天,抽水的水泵坏了。买个水泵要花钱,徐向东不愿让本已困难的工厂再花钱。他和试验组的工人一起,挑起水桶到河边去担水。40多岁的人了,平日里也没做过这样的体力活,挑起水来歪歪遥遥,从河边走到试验工地,水泼了一半,裤子鞋子都湿了,工人们劝他别去挑,徐向东谢绝了。
试验持续了半年,徐向东共进行了100多次煅烧试验,修改了30多次配方方案,终于成功了。试验成功那天,试验组的工人们看到徐向东做完最后一次试验,他们捧着刚刚凝固的水泥制品,一个个高兴得孩子似的又跳又叫,飞快地跑去找厂领导报喜。徐向东却静静地坐在地上,他在思考第一批试生产的工艺流程。
鉴定会上给徐向东利用磷石膏研制的早强水泥的鉴定评语是:
这种早强水泥具有凝固时间快,硬化时微膨胀,耐酸侵蚀,水泥标号高,烧成温度低。适于抢修、抢险、接缝、堵漏、桥梁拼装、框架轻板结构浆锚。与传统硅酸盐水泥相比,煤耗降低50%,料耗降低30%。
一个深受市场欢迎的水泥新产品试验成功,而且是利用本地大量堆积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化工废渣,这意味着,从今以后,水泥生产还具有环保效应。
1983年,这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科委科研重点项目,国家科委给予专项投资250万元,兴建了一条中试生产线。就靠着一个产品。襄樊第二水泥厂一下甩掉亏损的帽子,昂首走进盈利企业的行列。曾经吹冷风的人惊讶地说:“徐工真是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