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报道的辩证法

新闻报道的辩证法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报道学习毛主席著作, 就把一切归之于学习毛主席著作; 报道卫生运动, 又把一切归之于卫生运动……这样做的结果, 容易使报道庸俗化。热情要鼓励, 但不能满足于这一点, 应当进一步促使她提高觉悟。我们的报道要把行动和思想统一起来, 不要满足于大量报道好人好事。更重要的是报道支配行动的思想。自己不明白理论问题, 要想使报道具有理论色彩是不可能的。新闻工作, 是没有现成答案的, 是个创造性的工作。

问题的估计: 看来是个具体问题, 实际上是个原则问题。 如机关里的官僚主义, 究竟占多大的比重? 若把官僚主义估计为主流, 那就不实际。 再如报道一个单位转变作风, 对这个单位的过去要有个正确的估计, 如果认为过去一点没做过调查研究, 那也是不实际的。 估计得不正确, 问题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

一分为二: 在我们的报道中, 常常不是 “一分为二”, 而是“合二为一”。 报道好, 就一切都好; 报道现在好, 过去就都不好(当然, 也不是优缺点各列几条, 而是要实事求是, 留有余地)。如报道学习毛主席著作, 就把一切归之于学习毛主席著作; 报道卫生运动, 又把一切归之于卫生运动……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是忽视了事物的内在联系, 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这样做的结果, 容易使报道庸俗化。

现象和本质: 我们做报纸工作的, 常常容易只抓现象而忽视本质。 如农业报道, 每到春耕季节, 就批判 “不忙赶趟” 思想,搞得使人发烦了, 这说明我们太没本事了, 没有抓住本质问题。如今年春涝, 如果地确实涝, 犁杖下不去, 他不忙我看倒对了。这不是问题的实质, 问题的实质是在新的情况下如何抢种土地。

有一次, 我和一个生产队长谈话, 他说他年岁大了, 得换换了。 如果我们只抓住这个现象, 批评他有 “换肩” 思想, 他是没有什么可说的。 可是, 问题的实质是他嫌生产队的规模太大。 如果批评他有 “换肩” 思想, 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我们的工作, 要求透过现象抓到本质。

行动和思想: 写新闻通讯, 要写行动, 但写行动要和写思想联系起来, 透过行动看到思想。 行动和思想, 热情和觉悟, 常常是有一定距离的。 有了好的行动, 不一定都是自觉的。 在我国今天英雄辈出、 大学毛主席著作的情况下, 会不会有人受了感染,凭一股子热情做了好事? 会有的。 安东丝绸一厂刘桂琴小组有个青年女工, 她看别人都做好事, 自己也做。 别人问她: “为什么?” 她说: “反正我星期天闲着也没事情做。” 别人又问: “假如你星期天有事, 怎么办呢?” 她说: “先为别人。” 再问她为什么? 她就回答不上来了。 这说明, 有时热情和觉悟是有一定距离的。 这样的人, 如果她的热情形成了觉悟, 她的行动就会坚持下去; 否则, 她的热情没有了, 好事也就不做了。 我们在报道中就要注意这个问题, 对于好人好事应当有所分析。 热情要鼓励, 但不能满足于这一点, 应当进一步促使她提高觉悟。

我们的报道要把行动和思想统一起来, 不要满足于大量报道好人好事。 更重要的是报道支配行动的思想。 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 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

“长风” 问题: 写文章要该长则长, 该短则短,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明明可以写短而未写短, 这就叫做 “长风”。

“长风” 是个什么问题? 本质在于思想方法问题。 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没有抓住最要紧的地方。 如果我们抓住实际生活中的本质问题, 写起来就会好些。 东北局机关请黄顺玉作报告,一位记者写了消息, 把 《人民日报》 早已介绍过的黄顺玉的情况写了很多, 而明方同志的重要讲话却只在文章的尾巴上提了几笔, 这就是本末倒置, 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后来又改写了)。写短文章, 既精练而又说明问题, 需要有硬功夫。

我们搞报道, 如果不先把问题弄清楚, 写出的稿子就会不得要领。 做记者工作的前提, 就是思想要明确。 当然, 从不明确到明确, 要有个过程, 要缩短这个过程, 怎么办?

老老实实地学习。 自己不明白理论问题, 要想使报道具有理论色彩是不可能的。 所谓报道要有理论色彩, 不是引证几句经典著作, 而是用理论去分析、 说明实际问题。 这就需要好好学习理论, 要下一点工夫, 刻苦地读点书 (这里向大家报告个好消息,吉林日报有三个同志读完了 《列宁全集》)。 做报纸工作知识应当更广一些, 但也应专一些, 最根本的要钻理论。 讲业务, 说得夸张一些的话, 我看两个钟头就可以毕业。 一是要系统地读一点东西, 首先把四本 《毛泽东选集》 好好读一读; 二是结合当前报道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学习一些经典著作。 这样做, 看起来很慢, 实际很快。

经常深入实际。 常有这样的情况: “从上边看是下去了, 从下边看还是在上边”。 我们记者深入实际就是要到第一线去拿第一手材料。 我们往往是拿到第二手材料, 或第三手材料。 到第一线去, 拿到第一手材料, 对于搞好报道, 锻炼提高记者是很重要的。

除了很急的报道任务之外, 记者要经常到第一线去, 作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 记者的工作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会具体分析问题。 比如凤城县农业局干部到第一线去这条消息 (按: 这条消息发表在4月14日 《安东日报》 第1版), 报道的是下去的结果。 我看是否可以这样写: 下去之前解决了什么思想问题, 下去以后又解决了什么思想问题, 从政治意义上来写。 抓住了思想就可能把消息写活了。

对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做新闻工作每天要遇到大量的问题,每天总是要分析问题的。 如产生问题的背景、 条件等等, 都必须弄清楚。 记者工作逼着我们考虑、 分析问题, 回答问题。

我有个办法, 当一个新问题一提出, 自己先加以考虑, 找出个答案, 然后再和上级指示对照一下, 听听别人的看法, 作个比较; 如果别人的认识更深, 就使你自己看到了差距, 从中得到提高。 这是个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好方法, 我个人的体会是行之有效的, 同志们不妨试一试。

自己先思考, 即使错了也知道错在哪里。 别人有什么做法,我们不要盲目地跟着学, 不要单纯去模仿, 要自己考虑问题。 如果别人为什么这样做你还没有弄清楚就去学, 结果错了你还不知道错在哪里, 这是不好的。 新闻工作, 是没有现成答案的, 是个创造性的工作。 真正要培养一个有水平的记者, 就要靠独立思考。

(摘自1964年4月28日在安东新闻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