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灵珠
敬之同志离我们而去已两载。 随着时间的流逝, 使我们更加怀念他。 当他在世的时候, 还未那样深刻地理解他, 而一旦离去, 对他的思念, 从感情到理性, 却越来越清晰地看清楚他人生的光辉点, 因而更使人留恋不已!
我们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0年和敬之同志走到一起,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了近10年。 在此之际, 亦正是中年时期, 我们和他一起走过了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和3年困难时期。 应当承认,50年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 那时候, 不论是小青年, 还是经历抗战烽火的老干部, 都怀着一颗火热的心, 投入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 这一代人活得是那样纯真而无私, 那样对革命的忠诚, 那样追逐着伟大理想的实现, 正是亿万人民的火热的心, 燃炽了一个火热的年代。 老干部是这个年代的带头人、 领路人, 是我们青年的老师, 敬之就是其中一员。 老师们的言传身教, 带起了这批血气方刚的青年。 我们从老师身上, 学到了那种全心全意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革命精神, 学到了那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学到了那种艰苦奋斗的作风, 学到了那种爱人民、 置身群众之中的品质。 这些无价之宝, 鼓励着我们在革命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考验, 都坚定不移地坚持到底。
忆当年, 敬之同志作为吉林省委委员和 《吉林日报》 的总编辑时, 我对他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记忆犹新。 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如何办好一张省委的机关报, 这是全国各省报面临的任务。 全国经济建设学习苏联的经验, 报纸工作也毫无例外。敬之在主持学习苏联办报的经验过程中, 突出了把经济建设的报道放在首位, 现在来检验这一条, 也是完全正确的。 从那时起,省报的一、 二版突出宣传经济建设, 对有些重大的工业建设报道, 敬之同志是亲自挂帅的。 如长春第一汽车厂的开工报道, 是他亲自组织领导。 敬之同志在 《吉林日报》 任总编辑期间, 自然做了大量工作, 报纸的许多社论、 评论是他亲自动笔, 许多重大报道是他组织挂帅。 他很忙, 省委的会议又多, 夜里又要经常审阅重要稿件, 他默默地全身心地埋头工作, 从不自炫取宠。 当然, 在这期间, 他更大的贡献是带起了一支优良的新闻队伍。 他始终以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反对 “客里空”, 坚持联系群众、 联系实际等方面来培养这支队伍, 一批兢兢业业不为名、 不为利的记者、 编辑们, 在他的培养下不断成长。 当年许多记者深入群众采访的动人事迹让人难以忘怀: 记者背着行李, 下了火车, 步行几十里路, 深入偏僻的生产队, 与困难户同吃同住; 记者冒着零下40益的严寒, 踏着埋腰的雪, 深入长白山的伐木场, 采访林业工人。 正是这支新闻队伍, 认真贯彻全党办报的方针, 积极培养了各条战线上大批的通讯员。 他们是那样热情地协同通讯员深入实际采访, 帮助他们提炼报道思想,拟定新闻题目, 训练他们写一篇篇新闻稿件。 编辑们又是那样耐心地一字一句地编辑通讯员的每篇稿子, 有的稿子虽然面目皆非, 而名利又都归于通讯员, 还经常不计报酬地办各类通讯员训练班, 记者、 编辑们巡回地去讲课。 就是这样, 许多通讯员成为各条战线的领导骨干。 新闻工作不仅政治性强, 要有敏锐的思想, 而且要有精练和快力的文笔。 敬之同志不仅自己掌握了一支有力的笔, 而且特别重视培养记者、 编辑们掌握办报的笔杆子,他用各种方法, 提倡全编辑部学习各种新闻形式的写作。
敬之同志一生勤奋学习, 他既有渊博的知识, 又有高深的理论修养。 在那火热年代的日子里, 凡是出版的新书, 他都是最先的读者。 他读了很多书, 他一生最爱的也是书。 就是在那个工资不高的年代里, 他除了生活之需外, 就是买书。 他家里唯一的财产也是书籍。 他的学习精神是认真而严肃的, 他决不是游戏书籍, 他对那些 “垃圾” 书刊嗤之以鼻, 弃之一旁。 他特别认真地阅读的是马列主义书籍。 他深深知道, 马列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理论是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他鼓励我们要结合现实, 认真钻研马列主义。 直到他逝世前不久, 他看到苏联解体和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 一时间国际、 国内出现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怀疑时, 他鼓励我们坚信马列主义在社会前进的实践中, 必将有更快更新的发展。 在敬之的带动下, 当年编辑部兴起了读书之风, 不少人刻苦攻读 《列宁全集》 《马恩选集》 《毛泽东选集》, 甚至 《马恩全集》。 许多同志养成了买书、 爱书、 读书的习惯。 就是在这种风气中, 培育出了不少人才, 至今还在各领导岗位上。
在50年代, 我们还经历了另一方面的考验和锻炼。 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这是史无前例的, 党没有经验, 国家没有经验,只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可以借鉴。 诚然, 好的经验, 我们学了, 而错误的教训我们也吸取了。 当时全国一方面实施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 另一方面便是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 所有的党员、 干部、 群众都在经受着运动的考验。 现在我们认识到, 过去的许多运动是错误的。 可是, 当时我们都积极投入了每个运动,而且是坚定不移的。 因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太理想化了, 认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 应是洁白无瑕的纯真的。 他们的思想要求绝对公而无私。 因此, 在每个运动中, 批判别人, 也批判自己。 许多人在运动中, 不是自己成为重点批判对象, 就是亲人挚友成为重点对象。 敬之和所有的党员干部一样, 经受了这些运动的考验。 历史证明, 敬之对人民是忠诚的。 他在领导岗位上,领导了历次运动, 但他绝无因个人的私怨, 借运动整人。 虽然在“反右派” 运动中扩大化了, 但当平反后, 他诚恳地向被错划为右派的同志赔礼道歉。 不仅如此, 后来他任省委书记, 分管组宣工作时, 还积极地把其中的几位同志提拔使用。 他的无私, 特别表现在运动中, 自己的亲人、 老部下受到错误批判和处分时, 他决不从个人的感情出发去为之解脱和保护, 反而他鼓励这些同志服从组织的决定, 经受考验, 从头做起。 虽然他不是反潮流的“英雄”, 但我们敬重他的忠心、 无私。 就这一方面, 也影响我们一生正确对待各种考验, 甚至包括冤、 错的处分。
时间, 是对一个人本质的最好的鉴定。 这决不是一时一事能作结论的。 从党的角度, 已为敬之同志冠上了 “优秀的共产党员” 的称号盖棺论定了。 从群众的角度说, 敬之是正人君子, 尽管他有时书生气十足, 正是因此, 他无邪、 无瑕, 他不搞阴谋诡计, 他不拉帮结伙。 他严肃地对待人生、 对待事业、 对待人民。时至改革开放的今天, 当全国经济蓬勃地发展, 党的政策又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候, 有些共产党员和干部, 经不起金钱、 美色的诱惑而下水的时候, 我们又是多么敬佩我们的那些老师, 包括敬之同志。 是呀, 时间在前进, 时代在发展, 我们为了更快地实现现代化, 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又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列主义理论。 老师给我们留下的这些精神财富, 将会激励后来人更坚强地扛起老一代扛过的社会主义大旗, 为实现我们的伟大理想, 继续奋斗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