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耕耘大豆研究园地,实现人生美好梦想

耕耘大豆研究园地,实现人生美好梦想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是全国大豆栽培学科带头人,全国大豆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国家科委大豆专家顾问组顾问、吉林省农业专家组成员、吉林省作物学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我国、我省大豆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荣获农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可以说我把全部精力奉献给祖国农业科研事业,实现了人生梦想。而且大豆栽培专业的研究人员研究思路大不相同。

从20世纪60年代起,直到退休,我始终从事大豆栽培研究与实践,长达32年之久,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奖等2项,国家科委奖1项,大部分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应用。曾是全国大豆栽培学科带头人,全国大豆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国家科委大豆专家顾问组顾问、吉林省农业专家组成员、吉林省作物学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我国、我省大豆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荣获农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参加或主持编著大豆科技书籍9部,发表科技论文及有关文章近200篇。主持大豆栽培课题以来,始终站在大豆科技前沿阵地,打破了传统的栽培模式,实现了大豆栽培历史性的突破,成为我国大豆栽培创新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实现了我人生美好的梦想。

我的家我的梦

1937年,我出生在吉林省梨树县,那里富饶美丽,曾盛产大豆、高粱,现在盛产玉米,是我国松辽平原上的一座粮仓。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应该有三个来源,学校知识的灌输、社会实践的磨练和家庭的熏陶培养。我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为人老实厚道。他学生时代,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学毕业后继续苦读寒窗,学识渊博,教学有方,是我学习和做人的楷模。母亲是一位天资聪慧,性格正直刚烈,性格果断泼辣,助人为乐,勤劳俭朴的农村妇女。母亲经常教育我,做人要有良心,知道感恩,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干什么都要干好,宁可身子受苦,别让脸受热。父母亲的谆谆教诲,是我一生巨大的精神财富。

王彦丰

解放初期,我家搬到农村。土改时分到了一垧多土地,父亲教学没时间从事田间劳动,只有母亲挑起了种田劳作的重担,我上小学时学校就在我们屯,放学放下书包就到地里帮助妈妈干活,春天种地,夏天参加田间管理,秋天参加收获。我13岁就能扶犁蹚地, 14岁学会编筐窝篓,我种田的全套本领都是妈妈亲手教会的。

从事农业工作的梦想源于我的学生时代。上小学的时候,看到我家大豆田,同一块地南北不同位置大豆长势差异特别大,北头靠屯子,农民叫烟火地,大豆长势十分旺盛,但到结荚期却出现了严重倒伏,而地南头的大豆则长的矮小,封不上垄。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地北头大豆倒伏减产,地南头大豆长不起来产量低的问题。当我看到农民祖祖辈辈用弯钩犁和耲耙种地,每种一条垄就跟着一帮人,劳动效率低,强度大,就萌发一个想法,发明一种机器代替人工劳作,保质保量种好地多打粮。解放初期,当我看到地里的庄稼发生了粘虫、蚜虫(当时我并知道害虫名字),有的农民就在地头烧香、叩头,拜“虫王爷”,保佑他们家庄稼不要继续受虫子的危害时,我就想等我长大后一定能想出办法消灭虫害,确保粮食丰收。可以说,少年时代我心里就埋下了学农的种子。

读高中时,我深受当时苏联美好集体农庄电影的感染,影片中的插曲“红莓花儿开”不时在我耳边回响,当时我梦想着、憧憬着我美好的未来,我想高中毕业后一定报考农业大学,到国营农场工作该多么惬意,那里有红房绿树、沃野良田、瓜果飘香、碧绿草原、牛羊成群,那里更有良师益友、美丽的姑娘。我骑着马儿奔驰在工作的路上,好一派“乌托邦”景象。心想一定要好好干出一番事业。

1956年我高中毕业后,考取了我国名牌大学——东北农学院(现今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在这里就读五年,大学毕业考试各科成绩全部优秀。在大学里学习到的知识,为我日后从事农场工作和科研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大学毕业后真的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理想,被分配到齐齐哈尔市国营崔门农场。起初担当总场技术员,全场只有我一个本科大学生,非常重用,除了担任总场书记的秘书工作外,还经常骑马陪同场长到分场检查工作,有时场长指派我单独下分场,回想起那时我骑着黑骏马,唱着自编的歌曲,看着那辽阔的草原,百花盛开,真的是心旷神怡。工作一年多之后被调到二分场,担任副场长。在这里,我曾带领蔬菜队修筑了一条较大的灌渠,实现了蔬菜田灌溉的覆盖;还带领拖拉机队去开荒,冬季时进行大修;领工人劳作,建立了一个10垧地的果园;制定了全场发展规划;年年进行大田和蔬菜的引种鉴定;进行了多个大豆品种对比试验,为日后搞大豆研究开了个好头。

1964年初,我被调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大豆研究组,从此步入了科学殿堂,在这里一直从事大豆栽培研究,一干就是32个春秋,直到延聘结束后才退休,从没间断过,退休后又被有关单位回聘6年。可以说我把全部精力奉献给祖国农业科研事业,实现了人生梦想。

认真追梦刻苦钻研

农科院后我的梦想是做一个有成就的大豆专家。来到大豆栽培课题之后,我参加了几次全省性的大豆会议,听到有人对这个专业的种种非难,说什么“栽培就是种地,种地有什么研究的”,“栽培无非是总结农民种地经验,科技人员没有什么创造的。”更有甚者说“栽培专业有技术措施,没有理论,登不上大雅之堂”等等。改革开放后,有人说搞育种有经济效益,而栽培专业是弱势学科,搞不出成果,创经济效益更难。而且大豆栽培专业的研究人员研究思路大不相同。有的以总结群众经验为主,很少搞试验;有的搞试验,但研究的内容甚少,又与大豆生理和大豆育种不贴边。

面对如此难题,我吃不下,睡不好,天天冥思苦想,最终还是想通了。我认识到这个专业社会需要,老百姓需要,研究成果直接用于生产。研究过程中有困难,但是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经过努力会找到弱势变成优势的途径。我承认这个课题不像育种课题有经济收益,但我想比金钱还重要的是我爱我的专业。为了实现成为大豆栽培专家的梦想,我很快行动起来,继续“充电”,到图书馆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大豆栽培的书籍,并作好读书笔记,选读大豆栽培研究方面的论文,学习植物生理、遗传育种、土壤化验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摘记许多卡片,为进行大豆栽培探索新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我一生有过帮助的人很多,对我科学研究有启迪作用的人也不少,他们都是我追梦的贵人,尤其是我的老师终身教授王金陵和全国大豆专家顾问组组长张子金研究员等,对我的指导和重用,更加开阔了我的眼界和思路,也更加使我深刻认识到搞出科研成果必经之路是实践,到农村去,到生产第一线去,“接地气”。我曾在公主岭市陶家屯乡长河村蹲点,深入全省大豆不同生态区进行调研,又到集安县台上乡刘家村去总结全国劳模王玉贤大豆丰产经验,经过两年总结和田间试验印证,将他的经验在相应地区进行了推广。理论上的积淀加上时间上的锻炼,拓宽了我对大豆栽培研究的新思路,逐步确立了大豆栽培的科技路线,这就是以提高大豆群体光合效率为主线,增加光合产物的转化能力,以提高大豆的单产和总产为目标,突破原来的技术措施,明确新技术的增产原理,出成果,出文章,在生产上起到作用。

我很感谢领导和同事在困难面前为我排忧解难,也很感谢大豆研究同行对我的不离不弃的造就。

栽培创新实现梦想

目前,我国大豆单产和总产较低,每年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大豆,约占需求总量的70%多,怎样摆脱这种困境?作为大豆科研工作者都在为之奋斗。大豆栽培是个系统工程,高产栽培重视统摄全面,因地制宜,因此我采取“六个结合”。即,大豆栽培与品种相结合、栽培研究与生理研究相结合、单项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试验点、实验室和多点试验以及示范推广相结合,形成了大豆高产研究体系。此外,在创高产操作中还要将个体生育与群体生育相结合,将大豆不同生育阶段“促”“控”结合起来,基本摸清了大豆的生长发育特性,即大豆一生需要充足而又均衡的营养,大豆生育有根瘤菌固氮和从土壤中吸收氮两个供氮途径;大豆光能的利用,光合产物局部定向供应,大豆植株群体在高产栽培条件中、下部叶片受光不足;大豆的蕾、花、荚有脱落的特点。为此,我在大豆栽培研究中为满足其光、水、肥的供应,以大豆生理特性为突破口,有针对性一一突破关键性的技术,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按着把大豆生理与栽培研究紧密结合的新思路,我研究出“大豆早熟高产及生理机理”成果,并获省科技进步奖。试验证明,大豆早熟高产品种具有经济系数大,群体生物产量高,叶绿素含量高,抗倒伏能力强,与当地水、肥条件更为吻合,群体透光好等生理特性,在适宜条件下应用表现增产。试验筛选出的“合丰23号”,“黑农11号”及本人育成的“丰收选”等品种,在适度加大密度,在玉米间、串种条件下应用,大大减少玉米对大豆遮光影响。这一成果累计推广50余万公顷,约增产大豆2亿多斤。这项研究打破了早熟品种低产的固有观念。

按着选用大豆品种研究创新的思路,以本院育成品种、引种和我育成的品种三方面并举的方法,研究相应高产品种的相应配套栽培技术。如,我引入的“绥农4号”大豆高产早熟品种,经院内品比试验、全省统一的区域试验,以及生产试验,结果比对照品种增产12%,在适应区增产幅度更大,获得于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合格证书。在吉林省累计推广30余万公顷,估计可增产大豆3亿多斤。特别将“绥农4号”种、密、肥配套栽培技术,在吉林省蛟河县大面积推广,使全县大豆平均单产翻一番。本人荣获该县劳模称号,县领导亲自到院为我颁发奖状和奖品,又邀请我到该县当副县长。我写的论文“大豆早熟高产的生理基础”在《中国油料》上发表。

我以有性杂交为主要途径,部分品种采取系统选育方法,选育出“丰收选”、“蓝脐”、“都噜密”、“丰选4号”至“丰选10号”等10个大豆新品种,并研究出相应的栽培技术,在适宜地区推广。这项成果的应用,打破了有史以来大豆品种与栽培研究脱节的局面。

我以大豆充分利用光能为出发点,改进大豆群体光照状况,创造出崭新的大豆高产群体。研究出大豆不同生态类型品种搭配种、大豆与早熟蔬菜品种间种,新的种植方式明显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群体的光合效率和转化能力,从而增加了大豆的光合产量。

大豆不同生态类型品种搭配种形成了波状冠层,大大增加了群体受光面积,再加不同品种间种,品种间形态特性不同,可以充分利用生育的时间和空间,这项技术我院几年试验结果平均增产30%多。

大豆、小麦间隔种,使大豆群体的叶片中部和下部接受更多的直射光和散射光照,从而大大减少了大豆花、荚脱落,大幅度提高了复合群体的大豆产量;同时小麦利用大豆尚未长高前期的土壤营养、水分条件也有一定数量的增产。这项研究在院内试验结果,大豆折合清种公顷产量实破万斤,成为当时全国大豆单产最高记录,比对照清种大豆增产120%(折合清种大豆计算)。

以上两项研究成果均为我国首创,并将大豆不同生态类型搭配种的成果,写出论文在《中国农业科学》刊物上发表,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在增强大豆个体生育的同时,提高群体光合效能的研究思想指导下,研究出抗倒伏品种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经多点试验,比对照正常行距和当地主推品种增产24%,小区核公顷产量高达8400斤,创造当时大豆高产研究的新记录。分析窄行密植高产原因,主要在于使个体营养面积,包括地上和地下更为均等,使个体充分发育的同时,增加群体数量而增加产量。

大豆等距点播也是由于植株分布均匀,个体生长发育趋于一致,有利于群体增产。为了使这项增产技术变成现实,并实现机械化播种,我与吉林省德惠县农机制造厂合作,反复进行试验研究,终于研究出“B-70”型播种机,可以点播大豆、玉米,播种密度可调,在生产上推广300多台。这项技术增产大豆10%左右。实现了小时候就想改变弯钩犁种地的梦想。

按着大豆生长发育“促”、“控”相结合的思路,除了系统的研究了水、肥、密、种植方式等“促”、“控”措施外,还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大豆上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十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筛选出防止大豆倒伏的“TIBA”“PP333”,同时筛选出减少花荚脱落的“四碘苯氧乙酸”。研究筛选出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发育或控制生长的特性及生理效应,适应的使用条件,使用方法包括使用数量、浓度、时期等。为了使这项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加以实施,本人与吉林省民航局合作,用飞机喷洒“四碘苯氧乙酸”(增产灵),同时又对大豆,水稻进行了根外追肥,其增产效果在5%以上,应用面积5万余公顷,这项技术成果也获得了科技成果奖。

在大豆综合研究与不同生态区大豆栽培研究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推广工作,取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丰收奖”等多项。以“吉林省大豆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为例,这一课题是吉林省科委下达的研究任务,由吉林省农科院、长春市农科院及吉林省农业厅联合研究,本人为该课题第一主持人。我们课题组将吉林省大豆主产区,划为南、北两个生态区,统一制定研究方案,以种、密、肥为中心深入研究,再综合,使原来大豆综合高产技术提升一个新档次,因不同自然生态区域进行研究总结并进行推广,使其大豆综合栽培技术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使四个县(市)大豆平均增产13.5%,推广面积达37余万公顷,其中20万公顷的大豆产量平均达到6202.6斤,创造大面积大豆高产记录,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奖和省科委科技成果奖。

在多因子的试验上,本人采用了回归旋转设计,将准确的试验数据,编好程序,输入电脑,建立生产函数模式,即在微机上进行模拟与优化,得出最佳大豆栽培配套技术组合、最佳经济配套组合,并使大豆农艺措施数学模式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在吉林省中部部分地区加以推广应用。还写出“大豆农艺措施数学模式研究”论文,在《大豆科学》刊物上发表。我的老师、终身教授王金陵写出评语:“这是大豆栽培的前沿研究课题”。

此外,对于大豆施肥、灌水、密度、植保、种植方式等各方面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三严”精神努力拼搏

我在从事大豆科研工作过程中,认真负责,以严肃、严格、严密的“三严”精神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地搞好试验地、田间调查、生理测定、土壤化验、室内拷种、生产调查、外出考察、出国讲学、带留学生等各项工作,总觉得工作任务完成的很好,但是有的还是可以更完善的。我在本专业研究做好的基础上,其它专业也尝试进行过研究。

首先,在对试验地选择上,严格要求,要达到前茬一致,地力均匀,肥力相同,符合试验条件的地块,排除干扰因子,使试验具有绝对的可比性。在田间小区设计上,多数采用两次重复,三区制的随机区组法,另设调查采样区。有的试验采用“拉丁方”、回归旋转设计方案。田间小区最少在10米长6行区,并采用小区大面积测产,另外对每个小区都进行拷种和生育调查,对试验结果采取多方结合的方法,互相印证,最后将获得数据进行生物统计,得出差异显著性,力求获得试验完全正确的结论。在试验方案设计,生育调查,收获考种等试验全过程,我都要亲自动手,作到一丝不苟。因此,我对自己的试验结果心里有底,数据准确真实可靠。我很看不惯搞完方案就放松,试验调查层层下放,不认真工作的做法。

我参加领导全国大豆专家顾问组10多年工作。开始被农业部任命全国大豆专家顾问组秘书,之后提升为副组长。专家组曾到过10余个省(市),对大豆生产、科研、加工等多方面调查,每次我都必须认真掌握信息,搜集资料。专家组会议期间,是我最累的时刻,每次都起大早贪大黑,整理各方面调查结果,将专家组提出的有关大豆生产科研、加工、规划、设想、建议等,形成报告,交给农业部,其中有10多项建议被农业部采纳。并推荐我编著《大豆栽培与病虫害防治》一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

我曾经参加中国专家组出国讲学、考察。出国前我想,国家和省里选我出国,这是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展示中国专家的人格魅力。渊博学识、富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出国前精心准备材料,有时每天写到下半夜两点多种才休息,参阅有关大豆科技资料。如,栽培育种、土肥、植保、植物生理、遗传育种、农机等多学科资料,记得牢,讲得出,答得上。“工夫不负有心人”,不仅圆满地完成出国讲学任务,在大豆学科答疑过程中,对外国专家提出多项大豆学科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对答如流,深受外国专家的好评。

本人不辞辛苦为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作好充分准备。首先,到上海购置大豆栽培生理研究所需的仪器。回院后,抓紧备课,写出30万字的讲搞。当时,我爱人因病住院,我每天给孩子做三顿饭,试验地里还有一堆活,要搞调查、测定。我每天日以继夜地备课,给外国留学生按时授课,又带他们实习,外国学生很受感动,他们经常在晚饭后来到我家门口,想进门拜访我,但是由于我爱人在北京住院,大孩子在小学读书,小孩上托儿所,家里零乱不堪,生怕给中国专家丢脸而婉言谢绝。我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一光荣任务。

凭着我的学识,以及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吉林省农业厅请我担当农业专家组成员,每当厅里邀请专家出谋献策时,我都要超前进行调研,写好材料,提出可行性的合理化建议,我的建议多项被采纳,对全省农业户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战胜困难谋求发展

我在研究的道路上摸爬滚行,也曾遇到重重困难,我都努力攻克研究难关,永远不会忘怀的是院所领导对我的支持与关怀 ,想办法增加我们课题的研究经费,增加研究人员,增加研究设备等等。但也遇到过困难。大豆栽培专业不像育种专业,课题研究工作是滚动的,拨给的经费是连续的;大豆栽培专业几年完成一项课题任务,拨款中断几年再上另一个项目,因此科研经费出现断条状况。也是常有的事情,研究经费缺乏怎么办?为了使栽培研究事业生存、发展下去,我千方百计地搞多种经营创收。首先,到农村租用闲置的涝洼地、沙岗地,用本人自创的良种良法夺取高产,卖大豆种子创收。推广大豆、土豆间作,生产出的土豆与乡里合作开粉房,卖粉条;出售土豆栽子。用本人育成的优良品种,结合推广良种良法,将繁殖出的种子出售。另外经营大豆选粒器,电动喷雾器……,以滚雪球方式创收总计14万元(当时大豆每斤才六七角钱),解决了研究经费不足的实际国难,使大豆栽培专业坚定不移的走到底,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认为对家庭充满爱意,不应因自己有繁重的社会责任而忽视家庭的责任。我的爱人陈淑荣,是我高中同班同学,当高中毕业时她也报考农业大学,就读于吉林农业大学 ,上大学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班就我们两个考农,她大学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吉林省农科院工作,来院后被分配到植物生理研究室,从事大豆生理研究,不久被派往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进修植物生理并兼大学助教。学习后回农科院继续从事植物生理研究。她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一心扑到科研上。她在植物生理理论和实践上造诣很深。她好学争先,参加全国植物生理学习班,在这个全国性学习班上考试成绩名列第二,仅和第一的同志相差一分(百分制),她还不服气。她带病工作多年,戴个破草帽、穿个白大褂,农忙时天天下到试验地去从事大豆、高粱研究,回家往床上一躺没力气干家务了。我在大豆栽培生理创新研究中她对我帮助很大,帮我制定研究方案,亲手教会我多项植物生理测定,化验知识与方法,在这方学面可说她是我的老师。她为我们生育三个女儿,她教育子女有方。在她精心呵护和教育下,各个都成长为有用之材,她们早己都大学毕业,现在大女儿任出版社总编,二女儿是中等师范学校的音乐老师,小女儿是著名的口腔医生,她们各自家庭收入均超过我,她们又很孝顺,步入老年我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在陈淑荣有病期间,我在不误研究工作的前提下,操起全部家务重担,可说是家里家外一把手。由于孩子小,在家无人照料,有时下试验地或下农村调查,外出开会等,我只好身背孩子去完成任务。我的爱人陈淑荣多年患好几种慢性病,长达6年不能上班,她不能发全薪,又要买补品,我家又没有任何经济外援,有一年年关己近,实在办不起年货,是作物所党支部补助我们40元钱,解决我家的燃眉之急。总之,我几十年如一日地搞科研,深入基层、深入田间调查、开专业会,出国讲学 ,给外国留学生授课,担任全国大豆专家顾问副组长,写各种材料和专业书籍,操持家务,年复一年地拼命干。原大豆所长说“在咱们全所职工中,工作最累的是王彦丰。”我的孩子们在家时也干了不少活,受了不少累。我的妻子是我家的功臣,功不可没,她辞世而去,使我们无比悲痛,她永远活在我们全家人的心里。

是对手亦是朋友

我们大豆专业曾经有过明显的学术派别之争,有的人管我们叫“三驾马车”,有的人管我们叫“三足鼎立”。一派主张进行综合研究同时进行单项研究;一派主张进行区域化研究,以调查研究为主;还有一派主张进行规范化研究同时深入的进行栽培生理、品种栽培研究。我们在学术上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过后我们谁都不放在心上。对我们共同研究出的成果,获奖排名也有过争执,但经过讨论最后还是能达成一致,使报请科技成果之事顺利进行。我们研究的侧重面有差异,研究方法也不近相同,但是我们所走的研究道路是相同的,那就是到农村去,到试验地去,到生产第一线去。我们都曾背着行李到乡下去过,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叫吃百家饭,到群众中总结大豆栽培经验,去寻找研究课题。我们的研究目标也是相同的,那就是千方百计的研究提高吉林省大豆单产和总产的栽培技术。最终,我们都用各自的辛勤工作和智慧研究出相应的科技成果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造福百姓。国家也给了我们较高评价,给我们都提升了高级职称。可以说,我们在科学研究上是竞争对手,但是我们在事业上互相帮助是好同志、好朋友,如在使用试验地上,在实际用工上都能互相礼让,谁家有困难,都能伸手相助。

发挥余热作出贡献

我是闲不住的人。退休后我继续研究育出的一大批大豆新材料,与公主岭师范学校合作,用该校的校围地搞试验,之后把我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系交给我的接班同志,继续试验。我曾被原土肥所聘任为技术顾问,几年来,我亲自担任大面积大豆高产试验项目。在农安县建立试验点,品种试验中,“丰选7号”占产量的首位,就以该品种为基础,建立大豆高产田,进行大面积推广,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退休后我仍然关心全省大豆生产,曾写出“增加大豆产量,为我省增产百亿斤粮食作贡献”等3篇文章,由老科协印发给省有关领导和部门。我还继续著书立说,参加主持编著70万字的专著《吉林大豆》,并将本人多年的研究成果收录在此书中。我还编写出《豆类栽培技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还参加了《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志》大豆研究部分的编写,还为大豆所编写了一部所志。

现在我生活很好,有现在的妻子张国兰照顾,她老实厚道,对人真诚,勤劳朴实,我很十足。退休后我常常唱唱歌,我曾教给退休老同志40多首优秀歌曲,并传授声乐知识。现在我最爱唱的歌是《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是妈妈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是祖国妈妈领我走上光辉的人生路,是党妈妈教我爱人民、爱国家、爱事业,我愿将最美的歌儿天天唱给妈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