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52年来到吉林省农科院的前身——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组工作,1953年调到所长办公室计划组,1956年入党,并担任团总支副书记。在此期间,曾在团员大会上对所内的团员和青年作过一次青年人要“独立思考、发展个性”的讲话。
“独立思考”最初是初中和高中时两位语文老师教导我们的,他们原是大学的老师,因日本侵华大学停办,他们回家乡当了中学老师。他们除教语文课外,更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宣扬民主、自由,反日救国;反对愚民政策和奴化教育;青少年要有理想、有志向,独立思考,发展个性……。
所以,从青少年时期起,我就非常崇尚独立思考,懂得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上帝、天主、佛爷、神仙和魔王……;也没有万能的人和永远正确不犯错误的人;老师的话、父母的话、政治家的话或科学家的话……,都要经过自己独立思考,有的可以不听从,不接受,甚至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世界上所有的人,无论古人或今人,大人或小孩,都会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超过自己;同时每个人自己也都可以独立思考、发展个性、发挥自己所长,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超过全世界的人,在一段时期内走在前面。
“文革”中的独立思考
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独立思考在此不说了,单提一些有关农业科技方面的事例。
在农场劳动期间,因为自己从小对农作物起兴趣,考大学时放弃了读化学和无线电的机会,选择了园艺。现在在农场劳动,给了我一个亲近农作物的机会。我不仅每天按时上下班,有时有兴趣还提前去,有时下班了还晚回来,有时星期日也去。除了完成每天的劳动任务外,对农场中的小麦、玉米、大豆、果树、蔬菜……都感兴趣,特别是对春小麦和马铃薯的一些小试验和调查,至今仍记忆犹新。
陈宏懋
在春小麦种植中,在分蘖期以前灌水施肥的,分蘖数多;穗分化期施肥水的,麦穗较长大;再晚一些施肥灌水的,穗不大,但每个支穗麦粒多;再晚些施肥水的,穗不大,支穗上麦粒也不多,但麦粒较大也较重。调查以后,把这一现象告诉搞小麦的科研人员,他们得知后很感兴趣,又来作了调查,认为是为春旱地区如何使春小麦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种马铃薯方面,此前报道过苏联有个农业科学家,在卫国战争期间,为了节省种薯,把马铃薯上的芽眼一个一个挖下来,放在温室里培养成小薯苗来种植;挖掉芽眼的马铃薯仍可食用。当时在我国也有人提倡把种薯依芽眼数量和分布切成单芽眼的小块去种植,以节省种薯。当时农场里种马铃薯是依种薯大小,切成两三块至五六块来种植,我当时对以上做法都持怀疑态度。春天种马铃薯时我从种薯中取出两个各约半斤重的种薯,分别在农场的小果园内种植。其中一个保留全部芽眼;另一个则只保留先端一个芽眼。其余的都挖掉。此后,前者不断地从土中长出许多茎芽,后者则只长一枝粗壮的茎芽。开始结薯后,前者土壤不断地开裂,于是多次培土;后者结薯初期轻轻把土扒开,只保留一个较大的小薯,其余都摘去。茎叶枯萎后收获时,前者共采得36个马铃薯,在土中叠成三四层,总重16.5斤;后者收到一个1.95斤的特大马铃薯,当时令场内的员工都纷纷称奇。次年用整个种薯种植,大垄稀植,种了一部分,也获得丰收。记得当时随意挖出一株,重8.8斤。这种技术虽然不一定有什么推广价值,但“文革”期间我下放到怀德农村劳动时,自己在菜园中,每年都是用整个马铃薯作种,大垄稀植,年年丰收。
1960年初,院里开展水利建设,我在大学学过水利,被派配合工程队进行打深井、修水渠,修蓄水池等工作一年。以后被调回果树所葡萄课题工作,搞寒地葡萄抗寒砧嫁接栽培试验,并在省内逐渐推广。从此同葡萄结下一生不解之缘。
1964~1965年在延边搞苹果梨样板田,当时主要由我执笔编写的“苹果梨栽培技术问答”,分期在延边日报上发表。当时苹果梨是稀植的,株行距各9米,每亩只能栽8-9株,九年生才开始结果。长成大树后,打药、修剪、授粉、采收等作业都很不方便。当时曾实行用飞机喷药防治病虫,我对此产生怀疑,于是在大梨树的不同部位调查其效果,认为树体高大的果园飞机喷药的效果不佳。此后就不再用飞机喷药了。
到1969年科研工作全部瘫痪,大学停止招生,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我也同其他一些知识分子一起到农材去“插队落户”了。被分配到怀德一个公社的农场中劳动。
这个农场面积不大,其中有一个老果园,基本荒废在那里,没有产量;其他土地种玉米。因社员在公共食堂吃不饱,玉米成熟时,社员都在夜间过来掰玉米,拿回家自己煮熟来充饥。农场当时没什么收入,生产队和公社也缺现金,开支困难。
当时生产队只准种粮食,不准种经济作物。我见公社和社员如此困难,1970年春,从白城农科所购进西瓜、芝麻和一些蔬菜的种子,种了一大片西瓜和芝麻,还种些蔬菜;还从果树所引入果树新品种,对老果园进行改造,并新建一个葡萄园。由于工作量大,公社还调来好几个在附近插队的知青,共同劳动。
西瓜、芝麻当时社会上很缺货,成熟后供不应求,长春市都开车来收购;蔬菜除供社员自用外,有的还让社员到怀德镇上销售。这样生产队和公社从农场有了一次现金收入。
1972年春,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科研工作开始恢复,下放农村劳动的知识分子开始返回原单位。当时我国的苹果和梨等果树都是稀植的,吉林省的小苹果株行距5-6米,苹果梨达9米,开始结果晚、产量低。受英国苹果矮化密植试验的启发,从农村回所后,我先后申请成立了“金红苹果矮化密植早期丰产试验”和“苹果梨密植拉枝早期丰产试验”等,从此开始有了稳定的科研工作。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2年退休
1976年专心地投入科研。“金红苹果矮化密植早期丰产试验”达到了定植后三年结果、四年丰产。“苹果梨密植拉枝早期丰产试验”一二年生长枝条,三年生拉枝(把壮枝拉平不剪短),四年生就可大量结果。我们的果树密植早期丰产试验,当时在省内外比较领先,很快在省内各地开始推广应用,并曾在全国的果树学术大会上作过介绍。1983年,果树所所长顾模因癌症不能继续工作,院里任命我当所长。1983—1986年任所长期间,适当调整了所内的课题和人员安排,向农业部争取到“寒地果树资源”这一重要项目和资金,进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1986年换届时,院里领导和所内职工都要我继续任职。但是我很想继续搞科研,最后,我以自己已年近60为由,不再担任所长,转到葡萄研究室工作。
当时何宁等人在育种工作中,从巨峰的实生后代中选育出一个品质超过巨峰的新品系,取名甜峰。甜峰品质比巨峰好,但坐果不良。后经调查,发现胚珠异常率很高;用枝条环剥来提高坐果率,发现结出很多无核果。于是产生了使甜峰葡萄无核化的想法,于1987年申请成立了“葡萄无核化栽培技术研究”这一课题。葡萄无核化栽培,日本在50年代后期即开始在玫瑰露品种上用赤霉素处理达到无核,到80年代应用面积已很大,我国北京农大也有人研究,并配制成一种称为“优果剂”的药剂供栽培者应用;中国科学院河南某研究所也有一种称为“消籽灵的药剂,用于葡萄无核化栽培。我们先后引入这些药剂在甜峰品种上试用,效果不够理想。于是查阅有关资料并购进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设计不同的配方进行试验,并于 1987年正式立题,进行甜峰葡萄无核化技术的研究。到1989年,选定“无核剂1号”、“无核剂2号”两个配方,分别在花前和花后两个不同时期处理甜峰葡萄的花穗和幼果,基本达到100%无核,坐果率高,提早成熟,品质得到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989年9月“甜峰葡萄无核化栽培技术”在北京“全国农业及支农产业成果交流交易会”上展出,并带去100斤无核化的甜峰葡萄,供参观者品尝。结果引起来自许多省、市参观者的兴趣。此后,受有关省、市的邀请,又先后在武汉、锦州、哈尔滨、长春、吉林和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的农展会上展出。1990年吉林省有关部门还将本项成果拍成科技录像片进行科教宣传;1992年原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还选中本项成果,拍了一部“无核化葡萄”科教电影片,并邀请我担任该片的科学顾问。与此同时,省内外许多地方都开始发展甜峰葡萄无核化栽培,生产上原有的品种如巨峰等,也有许多人利用我们的无核剂进行无核化栽培。1991年8月本项目通过专家组成果鉴定,本课题1991年结束。
1992年4月我退休,时年64岁。
退休后的20年(1992—2013)
我1992年4月退休。因为科研工作,退休日期延后了三年。当时我正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参加葡萄无核化技术科教片的拍摄工作,退休手续也是所里同志替我代办的。实际上我一直退而未休,希望自己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其实退休以前,我早就下了决心,要争取退休后能身体健康、心情舒畅,再自由自在地工作20年,把从1957年被打成“右派”,至1978年得到平反这20年时光补回来。
1993年科教片完成后,先后在浙江金华和上海嘉定同别人合作种葡萄,实行无核化栽培。虽然产品颇受消费者欢迎并在评比会上得过奖,但是总觉得此前自己主持的研究成果仍有不足之处,有改进的必要。于是到处查有关资料和信息并同相关专业人士交流。慢慢地在脑子里产生一个新思路:目前国内外的葡萄无核剂都只是为了去核,同时去核后果实成熟有所提前。但是处理后果粒比有核果小,供应期短;此外还不能使所有有核品种都能达到100%无核,也还没有找到适于无核化栽培的优质新品种。
在使葡萄无核化后能不能使果粒比有核果更大,能不能使葡萄提早成熟又能长期在树上保鲜,延长鲜果供应期。当时根据书本上的理论和一些同行人士的看法,认为都是不可能的。关于果粒大小问题,书本上说葡萄果粒的细胞数不同品种的葡萄每粒都是60万左右,开花时子房的细胞数约20万,开花后七八天,细胞就不再分裂,果粒进入膨大期。因此各地都在开花后10天左右用膨大剂使细胞增大来增大果粒。这种做法,不仅增大幅度有限,且可能会有裂果和降低果实品质的缺点。另一观点认为同一品种,同一穗上的葡萄,其大小同其种子数量多少正相关,4粒种子的最大,3籽2籽1籽的,依次变小,无子的最小。有核葡萄无核化后果粒变小是必然的。而同一品种的葡萄,想使它既早熟又能长期挂树鲜贮更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古以来水果和其他农作物都有早熟、中熟、晚熟之分,成熟以后都会干枯脱落或腐烂变质;水果类成熟后,只能采下放冷库中贮藏保鲜。
受这些观念的束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首创葡萄无核化技术以来,国内外的无核化技术都未能解决以上问题。
经过反复思考,决心将前人通过增大细胞来增大果实的做法,改变为以增加细胞数量来增大果实,冲破葡萄果实细胞数为60万这一界限。曾设想,葡萄果实从子房单一原始细胞开始,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一共分裂约18次,细胞数就超过20万,分裂20次就超过60万。如能研究出新技术,加快细胞分裂速度,增加分裂次数,细胞数就有可能成倍增加,为果实增大打开了大门。
葡萄果实成熟后,如不及时采收,果穗梗和枝条间、果粒和果梗间都会形成离层,水分和营养物质不能再输入果穗和果粒,穗、粒会干枯、脱落,不能长期挂树、保鲜。那么,如能研究出适当的技术,使穗轴、果梗增粗,阻止离层形成,使枝条同果穗、果粒间长期保持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流通,则果实可不断地得到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供应,那就可能长期挂树鲜贮了。
植物的生长发育除了需要阳光、空气和肥水以外,还受内源激素的调节。人工生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1983年在美国召开的“21世纪农业”国际讨论会上提出:21世纪的农业“再没有别的领域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那样最有前途。”
通过多年来用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不同的配比反复试验,配合相关栽培技术的改进,终于解决了以上两个难题:使无核化的果实比有核果更大,甚至大一倍以上;果实比有核果提早成熟并可长期挂树鲜贮。如在上海大棚栽培的醉金香品种,无核化的六月下旬成熟,比有核的提早20天左右;成熟后可一直挂在树上,到十二月中旬因冷空气棚内气温降至零下5度,葡萄受冻。以后,冬前在棚内又加一层膜保温,无核化的醉金香葡萄竟挂至第二年的春节(二月初),这时叶子早已落光了,葡萄果实还鲜、甜、香、脆。各界人士得知后都十分称奇。此外还可使果肉变脆、提高坐果率,年年丰产、稳产。
为了找出适于无核化栽培的优良品种,多年来曾对70多个品种进行过无核化栽培试验,并同辽宁省农科院合作,对他们选育的新品种进行试验,从中选出醉金香品种,无核化栽培的产品穗大、粒大、香、甜、脆,品质优良,很受消费者欢迎。醉金香品种用我们的无核剂进行无核化栽培,丰产、稳产,产品优质,易销,经济效益好,被各地普遍认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为了更好地发挥本项技术的示范推广作用,2002年上海现代农业园区在金山区替我们建了30亩地的钢架连栋大棚进行葡萄无核化的现代化栽培示范。此后,各地的农户、农业企业家和有关的专家教授,不断来参观访问,无核化栽培的面积和地区不断扩大。2008年在上海注册成立了“上海奉金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葡萄无核化栽培技术服务,面向全国各省、市、区。目前,除了栽培较早的长江三角洲一带栽培面积较大以外,东北、华北、华中各省市以及云南、四川、陕西……等地,也都有人开始栽培,栽培总面积虽然还只有一万数千亩,但年产值达2—3亿元。亩产值一般可达2万元,有的甚至达到3—4万元。
我们示范园的面积也进一步扩大。2010年在上海奉贤区又租了约100亩的钢架大棚,进行以醉金香为主的多品种无核化栽培示范。
我们的无核化技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功能进一步扩大,并通过较长时间的生产实践证明其改善葡萄品质、增产、增收是稳定可靠的,在技术上具有明显的创造性,并认为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有人建议我们尽快申请发明专利。于是我们在2009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发明专利的申请,经过初审、一审、再审,于2013年4月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退休后从事葡萄无核化技术研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是科研经费问题。当时,退休了无法立题向国家申请科研经费,于是在1995年到深圳“青青世界”去工作。“青青世界”是由台湾老板创办的一个观光农场,兼观光、旅游、住宿、房产等业务。为了吸引游客,需要一年四季都有奇花异果供游客观赏、品尝。我把我的经历和爱好兴趣向老板谈了以后,很快就要我去上班;主要负责瓜果类的种植、设计。最好能搞出一些奇花、异果来展示。那时,除了老板从台湾农友公司和国外引入的许多新品种和当地原有的热带瓜果以外,我又从浙江、山东等地引入葡萄、草莓等当地没有的东西,并根据深圳的气候条件,采用土培、基质栽培、水培和盆栽、种苗冷藏及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处理等技术,基本上做到了一年四季都有奇花异果向游客展示。
从台湾和美国引入的大南瓜,第一年就种出数个超100斤的瓜,最大的一个达120斤;蛇瓜达1.5米以上,最长的达1.9米;玩具南瓜千奇百怪。盆栽的草莓,一小盆栽一株,先后结果几十个。当时深圳还没有人种草莓,当地和港澳来的许多游客,都未见过草莓的生长状况,有人此前还以为草莓果是长在树上的。当时每盆售价20元,价格虽贵,仍很畅销。大南瓜和超长的蛇瓜,更是引来许多游客站在旁边拍照留念。此外,葡萄、甜瓜、西瓜、草莓等,有的进行无籽处理,同有籽的作对比;荔枝、龙眼、芒果等,把大核变成细核,也引起游客的兴趣。许多游客回去后把见到的又告诉亲友,使游客数量不断增加。
在“青青世界”西瓜无籽技术初试成功后,引起我浓厚的兴趣,第二年又进行深入的试验,结果在浙江农大育成的新品种上达到较理想的效果——不仅完全没有黑籽,也没有秕籽。此事经请教浙江农业大学研究西瓜的教授,他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其效果超过三倍体的无籽西瓜,并且说前景很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试种。于是我辞掉在“青青世界”的工作,于1997年春,从各地购进几十个品种的西瓜种籽,在北京郊区进行有籽西瓜无子化的试验。结果虽然有些品种效果不理想,但多数都表现良好。冬天又去了海南岛,在陵水找到一个瓜农,包下数亩地进行无籽栽培。成熟后,由于当时无子西瓜尚未打开市场,价格较高卖不出去,瓜农只得同有籽西瓜一起,以相同的价格批发出去。只有在零售中,有人愿意多出些钱买无子西瓜吃。
在海南试种后,春天又分别在北京、河北、山东等地,通过有关部门找到许多对无籽西瓜有兴趣的种植户,免费提供当时称为“西瓜无籽灵”的药剂和技术操作资料,进行多品种、多地区试种,并在种植过程中到现场观察指导。采收后,各地反应不一:有的品种表现好,有的不好;有的说技术难掌握,面积较大时,疏漏的很多;销售价只有城郊部分地区较好,一般地区经济增收不明显。第二年只少数人要继续种。此后,经反复考虑,觉得西瓜无籽技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无籽化的同时还要提高品质,增产增收,还要筛选出适于无籽化栽培的优良品种等。当时生产上已经有很多三倍体无籽品种和少籽品种,消费者和栽培者对进一步无籽化没有迫切的需求。于是放弃了西瓜无籽技术的研究,重新专注于葡萄无核化技术的改进。这一过程,虽然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和精力,走南闯北,也花了很多钱。但是我并不后悔,因为这也给我退休后的生活带来不少乐趣。在这一过程中也结交很多新朋友,并且也同一些瓜果成了“朋友”。特别是同葡萄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
结束语
我85年的经历想来可供别人参考的只有两点:一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不怕艰难险阻。
我192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庭,幼年生活条件不错。1937年日军侵华,浙江沿海受日本海军炮轰和飞机轰炸,我们村里也被炸过。家人为了安全,不再让我去镇里上学,小学四年级时就失学在家一年多。1944年,家乡被日军占领,我们家那时是一个有二十多间房的大院子,被日军占为兵营。在日军进村前,全家人匆忙逃入山区,财物全被日军掠夺去,我又过了一年的失学流亡生活。日本投降后,又经历了四年内战。解放前我在1948年考入当时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园艺系,又亲眼见到大学的大部分校舍被美军占为兵营,青岛港被美军控制。学生时期,我一直参加学生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对专制政治,主张民主、自由。
1949年美军撤退,青岛解放,很快我就入了共青团,在校历任团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团委委员。195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局,东北局把我分配到吉林省农科院的前身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我在吉林省农科院工作40年,其中改革开放前有26年。在这26年中,“反右”和“文革”期间,被“劳动改造”共10年;改革开放后,工作了14年,于1992年退休。退休后至今也已21年。
这85年中,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及国家的政治状况密切相关,任何人都无法避免,问题是要如何正确去应对。
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一定会战胜谬误;无论政治问题、科学问题或人生观,都是如此。我的一生,经历了那么多的灾难,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失去生活的信心;在我的后半生,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并圆了我小小的个人梦。
从今以后,国家甚至世界一定会越来越好,美好的中国梦或世界梦,要靠千万亿人一代接一代共同艰苦奋斗来完成。祝愿吉林省农科院所有员工,都能实现个人的美梦。
二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邓小平三起三落仍坚持追求真理,晚年做出了轰动世界的大事,为中国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导弹之父钱学森90多岁仍在搞科研;夏征农98岁仍在上海主编《大辞海》……。国外如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美国发明家富兰克林,八九十岁都仍在创作;普通人士如美国有个百岁工人——温斯顿,连续工作76年,到100岁时才退休。英国前首相撒切尔,1990在离职时的告别演说中说:“真正的人生从65岁开始,现在是我人生又一个新的起点。”
1994年我退休时63岁,当时就下决心退而不休,希望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体验体验新的生活。现在退休后已经过去20年了,这20年间,可以说过得心情舒畅,并且实现了在职期间未能实现的梦想——使葡萄无核技术更完美。更使我欣慰的是,20年来身体一直很健康;80多岁背不驼、腰不弯、腿脚灵便、耳聪目明、生活可以完全自理,独自一人可以走南闯北、访亲问友。一个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可能对老年人健康也有利。今后,只要身体健康,自己还会继续干下去,如尽可能使现在的技术进一步推广,使更多的人发家致富;希望能培育出几个新品种,丰富我国的葡萄业。
我在院里工作40多年,改革开放前,没得过任何奖。改革开放后,我主持的课题先后得过省科技大会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四等奖,并先后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和省先进园艺工作者。在学术团体中,曾任省农学会、园艺学会、农业现代化研究会的理事,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及农科院和省农业厅的学术委员会委员。
退休后,在50周年院庆时,院里颁给我“优秀科学家”的荣誉证书,60周年院庆时,又颁给“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荣誉证书。自己在退休后的工作中,先后得过“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生产的无核葡萄在北京、陕西和浙江召开的全国葡萄学术大会上得过奖;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上海农村经济》杂志、《浙江科技报》等媒体都曾对新型葡萄无核化技术作过宣传报道。该项技术于2013年4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13年10月于上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