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事农机工作四十年

从事农机工作四十年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3年,我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毕业分配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该机在排种、开沟,仿形等方面已基本满足农艺要求,但在整体结构方面尚存在不足。BZ-6综合号播种机的研制成功是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成功的典型范例,也是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研究目的是寻找一种压实较轻的拖拉机行走装置,为以后拖拉机行走装置机构设计和制定拖拉机型谱提供依据,试验是在公主岭的张家街机械化试验农场进行的。

1963年,我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分配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当年农机专业共有三名毕业生,这三名大学生连同院实验农场修配厂的技术员和工人组成农机研究室,成为新成立的机械化耕作栽培研究所的一部分。农业科学院内设立农机研究室,这在当年全国属首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年农业科研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推动农业科研进步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一、参加BZ-6综合号播种机的研究试验和示范推广

1963年我来到农科院,时值院试验农场修配厂在武启祥的带领下,研制成了BT-603号播种机,该机吸取了东北农村传统农机的优点,开沟器在X耙芯子基础上改进而成,排种器在圆柱轮上钻高眼改进而成。经过无数次反复的试验、改进,最后形成了芯铧式开沟器和寓眼轮式排种器,但直到形成样机也没有图纸,都是根据工人师傅的经验用手工创制的。我们几个新来大学生的任务就是深入车间改进经过试验的部件,确定和完善图纸。当时修配厂条件很简单,共有一台车床,一台小钻床,一台电焊机和一座手工打铁炉,白天要在地里反复进行试验,跟在拖拉机后面,查排种器的排种情况,每穴多少粒种子,有无空穴,开沟器干湿混杂情况,施肥均匀和断条情况,详细记录登记在表上,工作很枯燥,趴在地上,用铁铲、用手挖开种床土仔细查找种子数量和在种床的分布情况,为了确定拖拉机行进速度对播种质量有无影响,还要设立不同的拖拉机行进档的试验。试验一天下来,真是腰酸腿疼。白天试验发现的问题,当天晚上就要在车间改进,工人加夜班,我们也跟班干,直至晚上12点。周日也不休息,为的是加快研制进度。同年11月,为了能抢在来年春天以前拿到试验数据再赶制一台样机。院决定冬天到广东农科院进行试验,我负责托运样机,准备材料去广东试验。因为是火车托运样机,为了省托运费,采用混装托运怕样机在火车上损坏,领导让我来亲自押运,我在火车押运尾车上度过了四天四夜,列车到达广州南站,我已是筋疲力尽,但样机毫无损坏,我圆满完成了任务。经过和广州农科院院方协调,开辟了一块几亩地的原水田试验地,通过翻、耙、平地使之达到了播种试验地要求,又想方设法搞到了一台拖拉机,达到了试验的基本要求,也在当地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了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根据试验发现的问题, 1963年底至1964年初,经过我们日夜奋战,又试制了一台新一轮BT-6牵引、悬挂通用播种机。1964年定为国家中间试验产品。BT-6播种机是在结合我院搞耕作研究的同志提出深耕、轮翻、平播后起垅的新耕法配套的机具。该机在排种、开沟,仿形等方面已基本满足农艺要求,但在整体结构方面尚存在不足。1964年6月在农机部、省科委等上级部门组织下,组成由我院、省农机所参加的联合设计组,在我院的BT-4、BT-6和省农机所B6-4播种机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试制成样机并进行性能和生产测试,11月由省机部组织进行国家鉴定,全名定为BZ-6综合号播种机。综合号播种机能平播也能垄播、能条播也能穴播、播种同时能施口肥,四连杆仿形性能好,开沟时干湿土不混,播深均匀一致出苗效果好。在以后的20多年中,生产两万多台,在东北三省,内蒙新疆等地使用,反映都较好, 198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BZ-6综合号播种机的研制成功是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成功的典型范例,也是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裴 攸

二、下乡调查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农村生产力的落后

1965年春,我和耕作栽培研究室的老专家一同去榆树县弓棚公社去做一次播种一次保全苗的调查。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下农村实际调查。

记得那是早春四月,为了能赶上五点多钟长春去榆树的火车,我四点多就打好行李从公主岭上火车去上长春,因为是换车,上车已没有座位,就坐在自己的行李上,到榆树后又换长途汽车到弓棚公社。那时院里在刘家有基点,我们在那里落脚,需要到哪个生产队调查时,再背上行李走去。生产队距公社远时,有时得走两个多小时,到生产队时,住在队长给安排的老乡家。最困难的是吃饭问题,每天由队长安排在谁家吃饭,主人吃什么,我吃什么,然后交四两粮票。吃什么倒无所谓,最令人尴尬的是卫生环境问题。记得有一次,我被派到一农户家吃中饭,该农户家比较贫困,家里孩子又小又多。进他家后,只见外屋地养一头老母猪正在下仔,气味难闻,屋里大人小孩子四五个都围在炕桌上,炕上零乱的摊着被褥、衣物,地上还有鸡在啄食。当时,我不好转身离去,只好硬着头皮坐下来,最后也不知那顿饭是怎么吃下去的。

我们下乡强调的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农民打成一片,调查是在农民生产中进行,不能影响农民的正常生产活动,这次调查持续一个多月。先调查不同播种方法,如耕种、扣种、机械平作,垄作的播种量、播种深度、干湿土混杂程度等做好定位标记,然后等待出苗,再调查出苗情况,用出苗前后的对比判断不同播种方法的一次播种出全苗情况。这次调查虽然艰苦,时间也不是很长,但对我来说,印象很深,老百姓说:见苗三分喜,说明全苗对粮食增产的重要性,对我以后科研工作打下很深的烙印。

六十年代,农村生产力水平很低,虽然经过解放、互助合作、人民公社,但集体经济仍很薄弱,农民生活也较贫困,一个公社仅有一个拖拉机站,有限的几台拖拉机和几样农机具,很多农户仍须用自己的马拉犁杖和简单农具,有的农户有一头牛或马,没有的就拆借使用。生产工具的不足和落后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种实际现状对我今后的科研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

三、对中耕型拖拉机进行适应性试验

实行机械中耕时,拖拉机的轮胎对土壤的压实影响作物的苗期生育,在轮胎行走的两条垄中,压实后又翻起的土块随着中耕铲趟翻到了垄上压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省科委、省农机局1964年下达了胶轮和履带拖拉机和中耕的适应性试验。课题由我负责,调来了波兰产的龙特兹—45(胶轮)和苏联的克特波-35(履带)拖拉机作为试验机型。研究目的是寻找一种压实较轻的拖拉机行走装置,为以后拖拉机行走装置机构设计和制定拖拉机型谱提供依据,试验是在公主岭的张家街机械化试验农场进行的。吉林工大参加了试验,并提供了苏制土壤坚实度测量仪,农机部洛阳拖拉机研究所也参加了试验,并提供了改制铁轮两对。农场很大,试验地距我们住地有五六里。中耕正值盛夏,我们冒着酷暑,抬着笨重的坚实度测量仪在田地里多点反复测试,同时用土钻取土测土壤水分。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灯光下,用手摇计算器整理试验数据。有时为了感受压实情况,还要亲自开拖拉机中耕作业,铁轮行驶在路面上震动较大,有损拖拉机后轮轴承,驾驶员不愿试验,所以试验后要即刻更换胶轮,这是一种繁重的体力活,我都要协助驾驶员完成。经过两年工作,完成了试验,形成了试验报告,建议国家在制定拖拉机型谱时,一个生产大队履带和胶轮拖拉机要合理搭配。

四、在怀德县农具所的四年

1969年11月,机械化耕作栽培研究所整体下放到怀德县,和怀德县农具研究所合并,大部分科研人员下放插队落户,我也被下放到双城堡公社插队落户,后不知什么原因,又让我留在了县农具所。那时,我住在公主岭东南的张家街农场,而县农具所在公主岭的西北,每天往返四十多里地,那时公主岭没有公交车,常常是天不亮就赶着上班,天漆黑下班往回赶,两头见不着太阳,吃水要自己挑,烧柴要自己砍,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74年我调回农科院。其间最艰难的是在1971年。那年5月,我爱人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农具所决定让我到县“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我只能抛下她们母子俩,打起行李去怀德县两家子“五七”干校,一到干校就到水田整地播秧,早春时节,水田里的水冰冷刺骨,虽穿着水靴,仍抵挡不住寒凉,插秧对我们没有下过水田干活的更是一种考验。秋天川豆子、收玉米。直至年底,结束了干校的劳动锻炼,回到了单位。

在这四年里,我研究试制了四行人力播秧机30多台在县内使用,我做的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推广宣传“优选法”的“华罗庚小分队”,到工厂、企业、农村宣传、推广“优选法”。

五、试制田间试验小区播种机

70年代后期,科研工作全面恢复,农业科研育种工作田间试验小区播种历来都是人工完成,大量科研人员和试验工人每当春天播种时都有上百人在地里一小区、一小区的开沟、摆籽、覆土、压实。起早贪黑地重复这些工作。小区的长度不同,播种品种的播种量不同,每个小区之间还要预留间隔道。这么复杂的要求,稍一疏忽就会出现差错。我从查阅国外资料了解到,已有专门适应于农业田间试验的小区播种机问世。但由于试验内容不同比如试验品种、小区长度、间隔道长度等不同,其结构和性能不能满足我们要求。看到育种科研工作的艰辛,作为搞农机科研的我,产生了研制小区播种机的想法,经过向科研处申请,1979年得到了每年2000元的科研经费,开始了田间试验小区播种机的研制工作。

在大量调查作物育种对小区播种的农具要求中,明确和一般大田播种农具要求不同的是小区播种是在给定的小区长度中排完给定数量的种子,而且在播种机往复行动时,尚有一定长度的间隔道,并且横向对齐。这个要求是必需的,但也是非常难的。经过艰难反复地研究和试验,终于研制出播种机的核心部件——排种器。

该排种器顶部为圆格式贮种轮盘,中部为杠杆式齿轮供种,圆锥表面均匀散种、下面是圆盘布格均匀排种的立体式排种器。该排种器满足了播种机在行进中对2米、5米、10米行长内排尽给定数量种子,并在各行长之间留有1米长的横向间隔道的要求。

在排种器满足育种农艺要求后,试制四行播种机。在院作物所育种试验地试播,播种效果得到了育种专家的认可。试播面积3000平方米,从出苗情况看,能明显看出留有间隔道的2米、5米、10米行长的小区出苗齐全,但每四行之间的横向间隔道,由于拖拉机行走打滑不同间隔道横向对不齐。

由于该机仅限于小区播种使用,面很窄,育种要求又变化复杂,难于适用,经科研处研究,课题暂停。

根据课题研究成果,我撰写了“田间小区播种机排种器的试验研究”一文,率先发表在1981年第四期的《农机情报资料》上。该文的论点和排种器结构被黑龙江国营农场理局、红星国营农场农科所采用,并试制成样机,投入使用。

在小区播种机排种器的基础上改制成2ZDF-4.6种子等量分样器,并参加了全国农业科研试验用仪器展示。图纸转让给农业部河南扶沟农业科研仪器厂生产,推广应用数百台,该分样器一分钟分种样8~12份,每份种样误差0.02~0.03克,和人工分样相比,提高工效5~10倍。

六、研究小型播种机——2BC-1型单体播种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规模变小了,原来适应集体经济的大型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已经不能适应变小了的农村经济形式,急需一些小型农机具。这种情况下,由我主持研制小型播种机课题,获得院科研处同意。开始确定设计方案,我想到了在榆树调查时农村的实际,坚持机具结构要尽量简单,调整尽量方便,性能必须可靠,价格便宜。这样农民才能用得起,用的可靠、方便,定名为2BC-1型单体播种机,并于1982年通过了省级鉴定,同时获得了产品推广许可证。首次转让给院科研设备厂和公主岭市中耕机厂。

该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改进农村传统的爬犁架为底脚断开式,断开部分设置两个地轮。

(2)改变传统的两地轮同轴传动排种,为半轴单轮直接排种、排肥,使换轮调整株距和调整排肥量时,可以在一边无需大拆大卸,直接进行调整,极为简单方便。

(3)改变传统的圆孔轴承为直接的方孔轴承传动。

以上三点在国内农机设计和农机产品结构中均未见,属国内首创。

(4)杠杆式起落机构简单、方便,农民易操作。

2BC-1型单体播种机自1983年鉴定投产以后20多年,被省内外许多农机生产厂家仿制、生产。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推广使用,生产总量在30多万台以上,经济效益数亿元,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很大作用。

2BC-1型单体播种机首先转让的厂家是院科研设备厂。这个厂是院的“五七”工厂,职工全部是插队落户回来的知青和院家属,没有一个技术人员,厂房设备也非常简单,是在院的一个废弃锅炉房,更谈不上管理,我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出于考虑到这些子女的生计。但这无疑加重了我担负的责任,我从生产到技术以及质量把关和销路全部都要考虑,担任厂技术顾问,夜间给工人们上技术课,平时经常到厂里车间过问生产和质量情况,遇有技术难题,协助他们解决。对于产品销售到的县、乡、镇都要派技术工人去跟踪服务,解决问题,反馈回来的问题及时在车间解决。每当冬春播种机生产、销售季节,常常是白天夜间连轴转,就这样每年生产、销售近万台,厂里职工除了正常工资外,还有奖金,稳定了工人情绪,也给院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七、主持镇赉节水农业示范区工作

80年代末90年代初,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增产100亿斤粮食工程,组织实施在省内建立科技示范区。院组织农机、耕作、栽培、土壤、肥料、水稻等专业20余名科技干部, 1989年在白城镇赉县建立了“镇赉节水农业示范区”,示范区的任务是在镇赉盐碱、风沙、干旱的自然条件下,为粮食的综合增产做出示范,镇赉风沙、干旱、盐碱,自然条件恶劣,生活也比较艰苦。建点初期,我们借住在胜利乡架其村小学。学校只有一口很浅的小井,井水又苦又涩,我们只好用它做饭,睡在学生教室搭的板铺上。第二年,我接替科研处赵明担任了示范区总负责人,并兼任了镇赉县科技副县长,直到1996年示范区工作结束。在这近七年的时间里,我常年蹲在胜利乡架其村从事旱田机械化综合保苗增产技术试验示范,也常跑县北部的嘎什根乡水田基点和中部五棵树乡的稻、苇、渔基点,和基点的其他人专业人员,与当地行政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各种科技和生产问题。经过三年工作,1990-1992年玉米新品种筛选出吉单165、四单19、推广覆盖面80%-85%,水稻筛选出吉89-45,推广覆盖面80%以上,研究总结出机械化综合保苗节水农业技术等10项农业新技术。单产、总产及人均收入均大幅度提高,分别比前三年(1987-1989)平均增长98.3%、118.7%和89.1%。镇赉示范区的工作1992年被评为省政府技术推广一等奖。1995年被省政府评为省农业综合开发一等奖。这些都是对我和我的团队多年辛勤工作的回报。

在镇赉工作的几年,正是我的两个孩子高考升学阶段,我爱人在院果树所上班,每天早晚乘班车往返,孩子中午饭和学习都无瑕顾及,想起来感到很内疚的,但是为了工作也只能如此。

八、宽窄行交互种植新耕法及配套机具研究

“九五”期间,国家启动了“玉米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项目。我主持其中第三专题“玉米新耕法与高产施肥体系研究与示范”具体实施其中的第一子专题:“宽窄行交互种植新耕法及配套机具研究”。该子专题实施的前两年为“精密播种技术研究与示范”,两年后,经调整为“宽窄行交互种植新耕法及配套机具研究”。因为精密播种、深松蓄墒、秸秆还田都是玉米种植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玉米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就可以大大提高。但这些单项技术的应用需要一个新的耕作方法作为载体,所以评估后的调整是正确的。它既把精密播种、深松蓄墒、秸秆还田等单项研究成果合理地应用,又实现了在一个整体系统的耕法中发挥持续、节本、增效的作用。

根据多年的科研实践,采取农机和农具相结合的方法,耕法的配套机具研究同时进行,在院设立试验基点。在凤响乡和九台设立宽窄行交互种植技术示范点,机具研制成型后拿到农村基点试验,既完成了耕法试验,也对机具进行了性能测试。与此同时,测试出苗情况、土壤水分、深松深度及效果、秸秆还田程度、产量指标等。用以评价新耕法中的精密播种、深松蓄墒、秸秆还田的技术效果和与均匀垄相比较的增产效果。经过五年的攻关技术研究:完成了项目合同书的要求,并于2000年11月20日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结论意见:耕法和配套技术研究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推广前景,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具体来说,该项研究成果是:

1.建立提出了宽窄行交互种植新耕法,并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名称为: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隔年深松、高茬还田、精密播种耕种方式。专利申请号:00124720.4

2.研制成和新耕法配套的三种新农具。

(1)2BD-2型双行精密播种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00211092.X

(2)32SF-256T2中耕深松追肥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00212632.X

(3)1GQN-320T3条带旋耕机。

3.创新点:

(1)突破以往杆式深松铲中耕深松撼动苗床影响苗期生育的做法,采中V型深松铲,加宽耕作带。作业时,既不影响苗期发育,又加强耕作突破犁底层,充分接纳夏秋降雨的宽窄行种植和中耕深松,并研制配套机具完成。

(2)提出了中耕深松过的宽带,秋季旋耕备种床,来春不动土的秋整地保春墒的方法,并辅以配套机具完成。

(3)从耕法年际间的衔接和节省动力消耗减少搅动和压实土壤,提出耕作带和种植带隔年换位的方法。

(4)提出了半秸秆还田的方法,解决了20%~25%秸秆还田。

“九五”期间,我作为省农业厅专家顾问组成员,向省政府提出过四份农业生产建议,其中“关于在我省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的建议”被省农委批转,以“保护性耕作研讨会纪要”的形式转发全省各地。

我是学工科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却在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了一生。自认在本专业和相邻专业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究其原因,我认为:事物都不是单独、孤立的,都和其他事物联系的。专业研究亦如此,我从本专业出发,触类旁通,找到了方法,加之努力工作,才取得了一些成绩。

2013年10月于长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