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我省推广水稻新品种抗瘟把关

为我省推广水稻新品种抗瘟把关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于1963年大学毕业,分配来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植病室工作。并负责与浙江农科院植保所共同主持全国稻瘟病防治合作研究联合试验。接种发病后,分别调查记载苗瘟病情。我们在省内各稻瘟病区重病地点,设10个固定自然诱发统一鉴定病圃。稻瘟病发病调查,正值七八月份高温多雨季节,跋山涉水,食宿农家,交通、生活常遇不少困难。至今20余年,全省稻区稻瘟病,一直未再发生大面积流行性灾害。

我于1963年大学毕业,分配来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植病室工作。不久又到稻病课题组,多年跟老同志侧重学习水稻品种抗病性研究。1985年,课题组原主持抗病性研究的老同志退休了,所领导责成我继续负责主持这项工作。我与课题组同志们一起相继承担国家攻关及省、院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的抗瘟性项目研究。并负责与浙江农科院植保所共同主持全国稻瘟病防治合作研究联合试验。1986年初,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要求我们省农科院植保所为全省每年引育的水稻新品种作抗病性鉴定,“凡是未经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的新引育品种不予以审定。”并邀请抗病性鉴定负责人任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特邀委员。我深感这项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为害地上多部位,受各种不同环境条件影响,病情复杂多变,鉴定不同水稻品种对它的抗性,原本就有一定的难度;面对生态条件各异的广大稻区推广种植的新品种,分别鉴定评价它们对稻瘟病的抗感程度,更是难上加难。为此我们想:必须大胆探索,在现有分散鉴定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一个综合鉴定体系。在水稻不同生育期,采用多菌系人工接种与多点异地自然诱发观察等途径,经过连续几年的系统鉴定,最后将大量分散的试验结果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对每个供鉴品种作出全面确切的抗性评价。1986年春我们研究拟订出了试验方案,开始用新设计的方法,以当年省区试品种开始试行开展了鉴定。

一、探索创立新的适用鉴定评价方法

(一)苗期分菌系人工接种鉴定

以往一般抗病鉴定人工接菌,常用从病组织上分离的群体病菌。这次是在我们课题组对稻瘟病菌进行生理分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我省稻区的优势小种及强毒小种代表菌株,接种测定供鉴水稻品种的抗谱以及对各代表菌株为害的抵抗能力。分菌系接菌,各项技术操作,都必须严加隔离,防止不同小种菌株孢子互相飞散干扰。病菌分离培养、孢子繁殖、接种孢子液配置、喷雾接种、发病温湿度条件……等等每项技术操作,都要非常仔细分毫不差。为此,我们专门设计制作了30多个隔离接种箱、多喷头微型喷雾器等试验设备。接种发病后,分别调查记载苗瘟病情。

(二)成株期异地统一病圃自然诱发鉴定

为了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各种不同菌系分布地点,观察供鉴品种成株期叶、穗、节瘟发生危害情况。我们在省内各稻瘟病区重病地点,设10个固定自然诱发统一鉴定病圃。每个鉴定病圃,都由所在单位专门选定有文化擅长水稻栽培管理的技术员负责试验管理。每年水田播种前,10位技术员都要集中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前一年的试验经验,布署当年的试验任务。各病圃所在地都是稻瘟病重病区,常受稻瘟的危害,对选育抗病良种非常重视,试验病圃都做得很规范。每年水稻叶、穗瘟盛发期,我们课题组人员都要巡回到各鉴定点同各地技术员一起调查病情。稻瘟病重病点,多在低温多雨的山区偏僻农村,有的地方要步行十几里山路。稻瘟病发病调查,正值七八月份高温多雨季节,跋山涉水,食宿农家,交通、生活常遇不少困难。我们每到一个鉴定点,只要天不很晚,便立即与农民技术员一起,挽起裤腿,深入水田对供鉴品种逐行调查病情。这样不仅保证试验质量少出差错,而且对最终分析评价每个参鉴品种的抗病性,也多增加感性认识,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

(三)创制《综合数年多点(菌)次鉴定结果评价水稻品种抗瘟性标准》

新的抗瘟鉴定方法,要与品种选育区试同步连续鉴定三年。也就是每个供鉴品种,苗期要经过三年30个菌次人工隔离接菌试验;成株期,要经过30个点次叶、穗瘟自然诱发病情观察试验。每个品种,全部鉴定试验观察下来,便可获得苗、叶、穗瘟共计90个抗感病情级别数据。如何综合分析这三年水稻各部位大量分散鉴定结果评价每个供鉴品种的抗性?既不能单纯依据病斑型,也不能单凭病斑数的平均值或抗感率的多少评价其抗性。新方法是以苗、叶、穗各级病情出现的次数比例,按垂直与水平两种抗性相结合利用的原则,经研究分析,制定出《综合数年多点(菌)次鉴定结果评价水稻品种抗瘟性标准》(简称SDJPK标准)。将每个供鉴品种,综合其大量的鉴定病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SDJPK标准》划分确定其分属抗感类型。

闫万元

二、水稻新品种抗瘟性鉴评结果与应用

用新研究制定的系统鉴定方法,评价我省历年水稻新品种抗瘟性,从1986年开始。每批新选育的品种,抗病鉴定与区域试验同步,都是连续作三年。到1992年,七年间累计完成鉴定5批294个水稻新品种,淘汰了129个感病品种。这期间经过系统抗瘟鉴定的品种中,有15个高产、优质、抗病或较抗病的品种,通过了国家或省审定。累计推广种植749.3万亩,基本取代了已种植多年的老感病品种。这些新推广种植的品种,经3-7年大面积生产种植验证,对稻瘟病的抵抗程度,与推广种植前鉴定评价结果,基本上是相符合的。按1988、1989两个稻瘟病中等发生年,在全省病区20个点调查统计,新推广种植的抗病品种,比被淘汰的老感病品种,穗瘟率平均减少13个百分点。按最低减少损失稻谷8%计算,1987-1992这六年全省推广种植的水稻新品种,仅提高抗瘟性一项,就减少损失稻谷2亿多公斤。稻瘟病是一种严重的流行性病害。我省稻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30余年间,先后发生5次大流行。每次流行都持续3-5年,造成大面积灾害常达数十万亩乃至百万亩。受害田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乃至颗粒无收。重灾年重灾区绝收田块随处可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我省普遍重视引育选用抗病新品种,品种审定严把抗病关,逐年不断推广种植抗病新品种,淘汰老的感病品种,显著提高了全省水稻品种的抗病水平。至今20余年,全省稻区稻瘟病,一直未再发生大面积流行性灾害。在一次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委会上,委员会副主任省农委王副主任说:“我省水稻新品种审定,农科院植保所有效地实行了抗病性鉴定把关,为我省水稻减灾保丰收做出了贡献。”

三、为水稻抗瘟育种筛选抗源

作物培育抗病品种的首要前提条件是要有良好的抗性遗传物质资源。我国水稻理想抗瘟资源不多,粳稻尤为贫乏,远不适应抗瘟育种的需要。1986年,我们收集由我国13个省、市农业科研院所提供的在各地鉴定较为抗瘟的363分粳稻材料为基础,历经5年,在不同生育期,采用混合菌系,分小种菌系人工接种;在不同生态稻瘟病区,50个点(次)自然诱发等一系列方法,反复严格鉴定筛选出9个高抗稻瘟病的抗源材料。这9份材料中,有8份材料对多小种病菌抗谱均为100%,有1份材料为94.7%。成株期在自然病区,三年30余点(次),对叶、穗瘟高抗率都在88.8%-100%,少数发病点病情也很轻。这9份材料不仅高抗稻瘟病,而且各种农艺性状也较好,便于水稻抗病育种直接利用。1991-1992年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浙江五省水稻育种部门,索取我们选出的这些高抗稻瘟病材料,试用作抗病育种抗源亲本,已选配80余个组合,分别培育出一批杂交后代。

四、两点体会

(一)重任在肩认真负责

由于稻瘟病对水稻生产危害严重,省、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水稻新品种,总是将抗瘟性鉴定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广大稻区的粮食生产以及众多稻农的切身利害,都要经受大生产实践的检验。所以,抗鉴的每个操作环节都必须仔细认真。我们二十余年如一日,无论院内试验院外网点抗鉴工作都做到了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每年春播前都召开一次鉴定病圃网点年会,总结交流试验经验。每年都有一百几十份参鉴品种。如果有的试验点发生了错误事故,一定要立即报告。在播种或病情调查中,品种排列顺序或病情调查弄得混乱不清,便取消作废其试验结果,绝不将错就错。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有垂直抗性。一个品种对某些小种病菌能抵抗,而另一些小种病菌对它就能侵染致病。这样如某一点(菌)试验发生错误,就会影响该供鉴品种的整体鉴定结果造成误判。有一年一位水稻品种选育者,听说他的一个供鉴品种,在某一个鉴定点表现严重感病,他便亲自去那个点的病圃去看了。后来那个鉴定点报来的调查表记载该品种病情却很轻。我立即给那个鉴定点的技术员打电话询问“为什么改变了原调查结果?”他说:“培育那个品种的人,特来恳切求情,要求把他那个参鉴品种的病情调查记录改改,否则怕难以通过审定。我实在却不过情面,就把原记录的重病级改为轻病级了。”他再三检讨自己失职。我仔细向他讲了这个错误危害的严重性,一定要接受教训。过两天,这个技术员用特快专递给我们寄来了原来正确的调查记录。水稻新品种审定时,品种抗瘟性常是审议的焦点难题。有一次一个供审品种报请专业委员会常委会审定。这个品种农艺性状都较好,唯独高感稻瘟病。常委会评议间,常委会主任王国发副省长要我谈谈我的意见。我详细地介绍了该品种的抗瘟鉴定结果属严重感病。王国发说:“你们各地区负责同志看看,这个品种要不要种?”讨论的结果常委一致认为不能推广,不予通过审定。第二年省种子站一位负责人见到我说:“那个品种幸亏我们给卡住了,否则非沾包不可。审定未通过,他私自拿桦甸去种了,结果几块地都叫稻瘟病给闹垮了。”在一次作物品种审定会,会间休息闲聊,一位水稻育种专家说:“……闫老师最大的优点就是认真……。”我认为做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本该认真。对于将要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种植的水稻新品种抗瘟性鉴定,就更加需要认真,丝毫马虎不得。

(二)生产实践出科学

为将要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水稻新品种作抗瘟性鉴定,是一项直接为社会农业大生产服务的工作。国内外都没有适用于这种情况的鉴定经验可寻。我们开始接受这项工作任务时,深感无从下手。只好根据这个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其寄主与病原菌侵染传播的特点,借鉴一些已有的分散鉴定方法,先草拟一个试行方案。边实践,边探索,边改进,逐步形成了一个“人工分菌系接种,不同生态区病圃观察,综合分析数年多点(菌)次鉴定结果,评价抗瘟性”的系统鉴评方法。现已历行二十多年。为吉林省乃至我国北方稻区的粳稻减灾保丰收作出了贡献(我们同时还承担我国北方粳稻区的粳稻新品种抗瘟鉴定任务)。与此同时,我们还借全国水稻品种资源抗病性联试之便,广泛收集国内外抗瘟资源。为我国粳稻抗瘟育种,筛选出9个稳定高抗稻瘟病且农艺性状较好便于利用的粳稻抗源材料,已被我国北方五省水稻育种部门索取用作抗病育种的抗源亲本。

1992年末,院、所有关领导认为我们不仅实现了为生产服务,同时还获有科技创新成果,虽不属科研课题也可申报科技进步奖。于是我们把“吉林省水稻新品种抗瘟性鉴定抗源筛选及稻瘟病菌小种消长规律研究”(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消长规律是我们稻瘟病课题组的另部分研究结果),向省科委申报了科技进步奖。省科委聘请的省内外作物育种、植物病理专家组成的授奖评审组的专家们,对我们申报的项目给与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我们此项成果较国内外同类研究有所创新和突破。不仅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已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此项成果荣获1993年吉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水稻新品种抗瘟性鉴定及抗源筛选,1993、1994两年先后在国内农业科技期刊《作物品种资源》、《植物保护》上发表两篇论文。发表在《作物品种资源》上的论文“抗稻瘟病水稻种质的选择研究”, 1994年分别被国外两个外文科技期刊转载。(1994年9月《作物育种文摘》64卷9期;1994年11月《植物病理学评论》73卷11期)。

2013年10月于长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