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八年(1669),走方郎中乐尊有,从浙江来到北京。起先是走街串巷,摇着串铃给人看病,后来在前门外大栅栏盘下店面,开了一间药室,坐堂行医。他博览医书,搜罗秘籍偏方,如法炮制,逐渐积累成家传的验方,在京城行医打出了名气。传到儿子乐梧风,有了财力,扩大经营,把药室扩建为“同仁堂药铺”,走上专业经营的道路。他继承父志,悉心研究古方,无论丸散丹膏,都做出自家的特色,并且分门别类,编成《同仁堂药目》,被人广为传颂。传到孙子乐印川,进一步总结行医经验,斟酌改定古方,使原来的验方更加精炼,而且数量大增。据统计,同仁堂验方有1170余种,其中疗效高的,有437种。后被朝廷选中,封为供奉御药房用药的“皇家药店”。名气大,财气更旺。从清代中叶以来,几百年中稳坐中国国药业的第一把交椅。
从同仁堂的发展经历中,可以看出经营理念是他们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因素。从第一代创始人乐尊有开始,同仁堂始终抱定“药乃养生济世,关系性命”的药业道德底线。严格选料,精心制作。“不怕价高,但求货好。”不论水制丸药,或蜜制丸药,一定按古方炮制,多达40道工序。就是切药材的工具也要严格分类。如刀房就分南刀和北刀。南刀专切西洋参、半夏、槟榔、附子等;北刀专切益母草、稀签草等。这样可以保证药味纯正,不串性。由于货真价实,杜绝次货、假货,在医生和病人心中树立了极高的信誉,所以被誉为京都国药名牌,在全国十大国药业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有道是“酒好也怕巷子深”。卖药也得讲究地段。同仁堂地处前门大栅栏内,当时比较偏僻。怎样吸引顾客?他们着实费尽脑筋。先是在大栅栏胡同东口,竖立一座金光闪闪的铜牌楼,上书“同仁堂药店”五个斗大的楷字,端庄挺拔,使人在大街上一望便知同仁堂在巷子里。这可弥补偏僻一隅的地理缺点。但是那时的北京城,还没有照明路灯。一到夜晚,一片漆黑。胡同小巷又多污秽杂物。同仁堂想到行人的不方便,别出心裁,在街头巷尾挂起许多红纱灯笼。五只一排,每盏灯上各书一大字,合成“同仁堂药店”的招牌。白天就吸引人眼球。到了夜晚,随风摇曳,红光闪闪,成为一道风景线。同仁堂这一为行人指路的公益广告,大得人心,扩大影响,营业猛增。由于设计典雅,富有民族传统艺术特色,装饰美化了市井,成为北京最早的市政广告。每逢京城会试期间,各地文人举子汇聚京都,同仁堂就抓住机会,向应试举子们免费赠送义药、义茶。这一点人性的关怀,使得大家乐意为之作宣传员。举子们就把同仁堂的好名声带到了全国各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