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1937)12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后,实行封江毒计,禁止一切粮食、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运往上游地区。其目的,一是对抗日军民实行经济封锁,企图阻断新四军的供给,以配合其军事进攻。二是控制沦陷区市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
贵池本是长江中游一处商铺林立、百货繁荣的口岸,在敌人狠毒的封江计划的打击下,迅速凋敝。除少数大商号,如均益祥等能够迁至太平县山口外,大部分商店于第二年就被迫停业。同年7月13日,日本飞机轰炸贵池城,10月全城沦陷敌手。贵池平民和商人们不愿做奴隶,纷纷逃难去后方。而大多人只能落脚在以清溪(城南10公里)为界的“三不管”地区。那里日本人暂不敢来,而国民党军队和新四军时有进出,但不设防。一下子难民多了,物资供应更加困难。食盐短缺,迫使一些妇女、儿童悄悄潜入贵池城内,换购些许食盐,偷偷带回清溪销售。紧张时,50公斤柴火只能换购食盐一斤左右。逃难出来的商人们看中了潘家桥和元四章地方,想开店兴市,但货品奇缺,资金短少,只能摆摆地摊。
天无绝人之路。商人趋利求胜的本性这时与反敌人封锁,以解救民生危困的大方向统一起来了。商人们在重压之下,开拓了谋生的商道。一种泛称“徽州担子”的特殊运输队,活跃在战时大后方。据《贵池文史资料》,当时这种运输线有三条:一是贵池到南陵,途经钱家桥,单程两日。肩挑青麻去,买回针织品和日用品。如肥皂、蜡烛、火柴、香烟、煤油等都是奇缺的。从事的多为小本经营者。二是贵池到江苏梅渚。要经过宣城、广德、郎溪等地,单程5日。运去的主要是青麻等特产,换回来食盐、布匹、百货等。从事的是合伙商人。如陈树荣、张伯卿、藕松林、张耀卿四人合伙,在元四章设摊店两个,一个售布匹,一个卖百货。三是从贵池到徽州屯溪。途经青阳、太平、岩寺等。单程四五天。屯溪是皖南行署所在地,经济繁荣,抗战时期人称“小上海”。那里物品齐全,可以购到比较高档的日用品。从事的需是有一定资金的行商。
在抗战时期,南方各省沦陷区的后方,维持经济生命线的就是“徽州担子”这样的人力运输队。他们名称不同,而一律是肩挑。为躲避敌机轰炸,不能走大路,专挑小路或偏僻险道。往往日夜兼程,或在夜间交易,可以躲避兵匪抢夺和税务的敲诈。挑工多受雇于商人,或就是商贩自身。他们穿草鞋,戴斗笠,腰束长带,上系着汗巾和一个小草包,那是自带的中饭或点心。劳动工具就是一根结实的大扁担,外加一条杖肩子。杖肩子的长度与挑工的肩膀齐高。挑担时架在另一肩头上,使两肩分担货物的重量。中途歇息时,只要把担子的后头倚靠山岩或墙壁,再用杖肩子撑住扁担,就可稳稳停住担子让人歇息。不用放下担子再挑起来,省去不少力气。他们大都结队而行,三五担、七八担一伙,前呼后应。有时喊起劳动号子,直在山岭之间回荡。如孤担独旅,则容易被强人打劫。这种担子商贩,全靠辛苦劳动赚取微利。进货和出售两头则受制于富商大贾,往往被多次盘剥而难以为继。他们在国难当头,勇于冲破敌人的封锁,为民生解困付出了血汗,有力地配合了战场上正面打击敌人。爱国义勇,可歌可泣。有诗赞曰:
日寇封江商道艰,肩挑小贩奔山间。
为有物货足民用,枪弹任它爆眼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