榎本雄二[1]
编者按:中国与日本互为邻国。中国辉煌的历史文化对日本有深远的影响,而地处中原文化“化外之地”的日本也将甚多中国传统文化细心保存,从古至今,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频繁。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时期,创新型人才愈加突显其重要性。独一国者,仅见于物之一面,通两国者,即见物之两面,通多国者,见物之多面。于云大执教七年之中,作者深感跨文化交际之重要性,语言学习求增益学子之语言能力,求修养其客观态度之于两国文化,并可得些许独到之解于相对性之论,以成为促进中华未来发展之栋梁。
独立自主的校风
我从2009年9月开始在云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日语,至今已有七年时间了。
通过七年的工作,我感到云大的校风简而言之就是自由。老师及学校的工作人员不会过多干涉学生,他们尊重学生们的独立自主,校风校纪也井然有序,学生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对于老师也同样如此。学校对老师没有太多限制,充分尊重老师的教学理念,尤为尊重外籍教师自主教学的方法。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完整地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学校还考虑到我们外籍教师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不便。尤其是我,在这个中日关系敏感的时期,学校给了我很多关心,日语专业的同事们也把我当作朋友看待,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并在我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我想,我之所以能够在云大从教七年,也正是因为云大人温暖了我。
云南大学给了我充分的自由,自由即不受约束。为什么不受约束,那或许正是因为有“让你自由也能取得成果”这样的期待吧。也就是说,被赋予自由的人必须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云南大学的学生亦是如此,学生们在自由的同时也担负着责任。那既是对云南大学、对父母的责任,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在大学时代对学生进行这种责任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这些经历在他们走向社会时必会助他们一臂之力。这样的校风也与云大“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的校训相一致。
顺带提一下,我毕业于日本一所名牌大学,那里的校风也非常自由。但当时的我曲解了自由的含义,没有认真学习,随心所欲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就这样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所就读的专业,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周有四次中文课,如果认真学习的话,到三年级的时候中文应该能说得很流利。但因为我没有认真学,结果我只会说“你好”“再见”“我爱你”之类的很简单的词。毕业之后很多年,我到上海留学学习语言,终于会说一点中文了,但与此同时,我也开始深刻地感觉到,还有远远比学习语言更重要的事。
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用尊敬的眼神看着我时,总让我感到惭愧不已。而每当看到学生认真学习的样子,都让我肃然起敬。
学习日语的动力日益减弱
当然,也有学习消极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仿佛像看到了以前的自己,觉得很心痛,但我很理解这些学生的心情。毕业以后,他们将成为社会的一员。但在心中曾经憧憬过的自己,却与现在相去甚远,心情难免焦躁。但语言学习偏偏又是需要经年累月、勤勤恳恳,才能够有所收获的学科。眼前学习的枯燥,对于学习消极的学生来说,学习动力就更难以提起来了。
而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眼前便横亘着几个障碍。其中最令人担忧的便是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力正在不断减弱。
在20世纪90年代,我曾到上海留学,那时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日本的经济力量。学习日语不仅有利于就业,还可以借鉴日本经济发展的成功之处。进入21世纪,日本的动漫和漫画备受关注,这些都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到了2010年,虽然日本的动漫依然受到许多中国年轻人的青睐,在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但那股动漫热潮确实已经渐渐冷却下来了,日本的经济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受人瞩目,韩国的流行音乐和电视剧正成为中国的新时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之间还存在着历史问题。我曾听说日语专业的学生被叫做“叛徒”,被父母央求说“别学日语了”。而且,日语专业的就业形势也变得日趋严峻,在云南省需要日语人才的企业也是屈指可数。
了解日本文化,掌握相对性的观点
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呢?我在心里描绘出十年后他们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理想画面,那个时候,他们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拿到了与其能力相对应的工资,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吧。那么,为了这样的未来,他们现在该怎么做呢?
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调整期,为了应对“新常态”,无论是中国的经济还是人才,都面临着“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严谨的思维。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好日语是首要任务。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对学生强调,学习日语是一种途径而不是最终目的。学习日语的目的在于“了解日本的文化,掌握相对性的观点”。如果掌握了相对性的观点,就能客观地看待本国文化。这样的话,就会迸发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
我曾邀请活跃于国际环境的酒店装饰设计师深津泰彦先生来云南大学,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做讲座。在演讲中,深津先生由于日本与中国不同的文化而产生分歧为例,浅显易懂地阐释了他在中国开展设计业务的困难及趣事。
在这次讲座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用颜色做的比喻。
中国人喜欢华丽的颜色,比如“金色”。而另一方面,日本人喜欢素色,比如“银色”。设计师在中国人与日本人由于喜好的不同而产生矛盾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呢?优秀的设计师会考虑到两国文化的差异,而选择第三种颜色——“香槟色”。
“身处异国文化之中,创造出新东西的可能性更高。虽然有困难,也会有争执,但是,非常具有挑战性。你们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便能在中日两国文化之间,获得新的视角,从事一份有意义的工作。”深津先生这样对学生们说,并以此结束了演讲。
我之所以给大家讲述深津先生的话,是为了向学生强调日语学习是一种途径,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在于用相对性的眼光看待中日文化,产生第三种观点。
我对学生们说,假如你将来在方便面公司工作。在方便面行业中,中国有“康师傅”和“统一”两家知名企业。在同一个公司,大家很容易有相同的想法。对于某一个问题,在“康师傅”所有的人都认为是“A”;而在“统一”,所有的人都会觉得是“B”。那么只有在两家公司都工作过的你,在了解“A”和“B”的基础上,才能够想到“C”。老板会怎么看待你呢?肯定会把你看作“优秀的人才”吧。
顺带提一下,深津先生在云大演讲两年之后,苹果手机“5s”开始发售了,新添了“土豪金”这个颜色,据说这个颜色是面向中国市场开发的。看到实物时,我想:“的确,不是金色,是香槟色。”
从设计的思维看日语
为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我试图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日语学习的必要性,这是我从现在所从事的装饰设计工作中获得的灵感。
对于作为日本人的我来说,无论是在云南从事设计工作,还是在云南大学执教,都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让我倍感荣幸。
中国对于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不仅学习了中国的儒家思想,还学习了美术、建筑、音乐等方面的文化。日本位于中原文化传播的外围,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化外之地”,对日本而言,中国曾是拥有先进文明的辉煌国度。
自身创造文明的人们,其文明将会随着时代而再次辉煌。但是,“化外之地”的日本把从中国古代传来的文化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下来。用电脑来比喻的话,中国是操作系统(OS),日本是硬盘(HDD)。比如“汉”这个文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发音是“han”,而在日语中的发音却是“kan”。实际上,“kan”这个发音更接近古代中国“汉”的发音,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一千多年前从中国学来的汉字发音。
此外,日本人非常重视礼节,这也是忠实地保留了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
在中国,现在喝茶使用日本的“南部铁瓶”(即铁壶)的人(尤其是在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之中)越来越多,这也是在日本文化中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例子。
在中华文明中,日本曾长期处于“化外之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已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中国的很多传统优秀文化却被“化外之地”的日本(除日本以外,还有朝鲜半岛、越南等)保留了下来。云南历史上同样也处于“化外之地”,在这里有很多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我认为在云南,现在正是让这些古代文明在现代大放异彩的时候。
站在昆明的土地上,我所感受到的是家乡的气息,或许正是这里的传统、风俗以及被照叶树林(常绿阔叶林)所环绕的大自然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情怀。
日本文化被称为照叶林文化。日本的动漫作家宫崎骏,他的《龙猫》《幽灵公主》等动漫作品中所描写的世界就是这种照叶林,那是日本人魂牵梦萦的自然风貌。毋庸置疑,洋溢着照叶林氛围的云南自然风貌也让我深感眷恋。云南的文化、风俗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都让我产生共鸣,甚至在食物方面,也有与日本食物相似的纳豆、魔芋、甜白酒等,这些都让我惊讶不已。
云南有着美丽的自然环境,保留着良好的文化、习惯与自然风貌,如果由同样生活在“化外之地”的日本设计师来表现的话,或许会有更丰富及广阔的空间——这样的想法是我决定在云南从事设计工作的重要动力。
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精髓的传播者
按照上述观点,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我鼓励他们:“你们现在所学的日本文化,其实就是过去被周边国家保留下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你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播到全世界。为了弘扬本国文化,希望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
我又说:比如“道”这个汉字。广义上这是个形而上学的词。另一方面,日语的“道(dou,michi)”是一个极小的概念、很常用的词。这可以说是日本人把中国文化狭义化了,但另一方面,或许也可以说是提取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虽然中国和日本都有“茶道”这个词,但是,若是中国人看了日语里的“拉面道”“漫画道”的话,可能会露出苦笑吧。
在日本,为什么会有人在拉面、漫画等词后面加上“道”呢?这大概与日本接受中国文化有关。在古代日本,假设器皿从中国传到了日本,看到这些器皿的日本人会怎么想呢?他们应该会想:“了不起!漂亮!”接着他们会想:“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他们的审美意识来自何处?”但是,当时并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所以日本人只能自己独自思考探索。而这样的思考模式使得答案渐渐被抽象化、考究化。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不就是这样形成的吗?
老师也会对自己的弟子说“偷着学吧”。用这样的态度孜孜不倦地去探索的话,最终也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这并不仅仅是拉面的本质,而是所有事物的本质。人们察觉到这一点,就开始给它们取名为“道”了。
顺带一提,“井底之蛙,不知大海的辽阔”(原文为“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这句话出自《庄子·秋水》。庄子的话只有这一句,但在日本,却有人在后面加了一句“但是,却知道天空的蔚蓝”,也就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意思,无论是拉面,还是漫画,只要刻苦钻研,终能知道人生的本质。
这样一来,可以说日本人把汉语的“道”进行了日本式的普遍化、提炼化的理解。将这样日式的中国文化,重新提炼加工为更加优秀的中国文化,正是担负着中国未来的你们的责任。
如果以这样的思想鼓励那些学习消极的学生,提高学生们学习日语的积极性的话,也就不枉费我这片苦心了。
在教学中学习
像很多老师那样,我也在教学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论文的写作。我虽然写过硕士论文,但真正明白什么是论文,却是来到云南大学之后的事了。
那是距今十多年前的研究生时代,当时的我并不怎么了解论文的写作方法。
带着这样的疑惑,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问了指导老师。
“请问,论文到底该写什么好呢?”
听了我的话,老师一副惊讶的表情,之后笑了起来
“真笨啊,你,这样的事也不知道吗?”
虽然知道是很丢脸的问题,可是我真的不清楚,所以还是厚着脸皮问了。
“是的,虽然我想了很多,还是不怎么理解。”
于是,指导老师就把拇指放到胸前说道:“论文呀,你,要用心写啊,用心。”
听了老师的话,我愣了。
“如果用心写的话,就和写文章一样了。”
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那是老师对高水平学生的回答。
但是,当时的我把老师抽象的建议就那样按字面的意思理解了,我倾注心血地写完了论文。最后,我拿着论文在一个小的学会上发表了。
“你的文章是随笔,不是论文。”
论文的评阅人看着我的论文,冷淡地说。
明明是我倾注心血写成的,却……我含着泪水听完了这些话。
评阅人看着十分沮丧的我接着说道:“但是,作为随笔很有趣。”
之后,我在云南大学对日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论文指导,对于不知道论文写作方法的学生,也说了很多无情的话。总之,在阅读了很多学生的论文后,我察觉到了一些问题。
我发现在他们提交的文章中,可以分为论文和随笔。为什么这些感觉是论文,另外的那些却像是随笔呢?再把两者进行比较,我终于明白了所谓论文是什么。
在真正的论文里有的,随笔中没有。
这才是我曾经想知道的“所谓论文是什么”的答案。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问题),也就是是否有“why”“how”。在学生们写的论文里,真正的论文里一定有“?”。相反,没有问题的论文似乎只能是随笔或者是报告。真正的论文里有问题,而且有针对问题所做出的回答。为了让学生明白,我进行了总结,现将其归纳如下:
● 问题产生的理由(背景)
● 提出问题
● 自己的想法(假设)
● 这样想的理由(根据)
● 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见和其反论(对反对意见的反驳)
● 自己的看法(结论)
另外,如再增加一个重要的内容的话,就是问题的“意义”。比如,让我们来看一看以下内容的论文能成立吗?
谣传班上的美女小周和邋遢出了名的小王交往(背景)。两个人真的在交往吗?(提出问题)我认为他们没有在交往。(假设)为什么?因为小王长得难看(依据1),不聪明(依据2),没有钱(依据3)。也有人认为小王性格好(反对意见)。但是,因为小周平时说金钱是一切,所以我觉得两人没有在交往。(结论)
从结构上看像论文,但是,因为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所以作为论文很难成立。
如把上述内容进行总结的话,作为论文不可或缺的要素,第一是问题,第二是问题是否有意义。
此外,在学术论文中“以先行研究为前提”也是有必要的。以先行研究为前提撰写论文时,步骤如下:
1.整理与题目相关的先行研究;
2.把其中与自己题目相近的研究作为支撑;
3.从这些研究中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或是问题点;
4.思考补充不足点的方法,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
5.把以上内容进行整理。
论文可以说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同时也是创新所必需的技能。因为在创新时,有必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合作,而为了让大家配合自己,就有必要让大家对自己的想法产生共鸣。因此,具有说服力的阐述是必不可少的。
我想通过“日语学习”这个平台,让学生在学习日语、日本文化的同时,也努力训练学生成为今后中国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以上,就是我在云南大学工作时的感想,同时也介绍了我在云大上课时向学生们所教授的一些内容。云南大学有良好的资源,集聚着优秀的学生,学校有优秀的教师和教务员。拥有独立自主校风的云南大学,今后定能持续不断地培养出更多国家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希望具有“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校训的云南大学,能在这样的理念下取得更大的发展。
【注释】
[1]榎本雄二:日本籍,2009年9月至今在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