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欣力
一、项目背景介绍
(一)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计划”
教育部联合国家外专局于2006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该项计划又称“111计划”,总体目标为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结合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优秀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该计划旨在抓住我国政治和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的历史机遇,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该项计划实施之初仅限于进入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部属高校申报。2011年,在总结部属高校实施“111计划”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首次面向地方高校实施了“111计划”。
(二)国家外专局“千人计划配套引智工程”
为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推动教科文卫领域引智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外专局与2011年开始实施重大引智专项“千人计划引智配套工程”(简称“千引工程”)。
二、我校项目申报情况简介
(一)我校引智工作概况
多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国际处作为学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以下简称“引智工作”)的执行和归口管理部门,一直致力于广开渠道,积极开展该项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国际处除积极与人事处、各教学科研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与配合,实时掌握学校的引智需求外,还与引智工作的相关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畅通政策渠道。近年来,我校开拓了一批引智项目。
第一,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在引智工作领域设立重点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逐步构建起“项目—引智—基地”三位一体、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引进国外智力新模式。例如,2009年,云南大学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昆明)基地获得国家外专局批准成立,成为其全国布点的第11个基地。该基地的各项工作目前稳步推进。我校的引智工作从此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与认可。以此基地为依托,我校将通过引智工作的开展,为推进学校国际化,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做出贡献。
第二,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围绕重点专业打造一批特色引智项目。近三年来我校共申报国家级、省级引智科研项目13个,其中,我校知名学者侯先光教授因其突出贡献,被国家外国专家局评选为2008年度引智先进工作者,获得国家引智工作“突出贡献奖”表彰。我校聘请的经济学专家Collin Starkweather、法语专家Serge Leclercq和人类学家David Lewis分获云南省政府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彩云奖”表彰。
(二)项目申报情况简介
近年来在引智工作领域的全力开拓为今后更好地抓住机遇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2011年教育部首次启动针对地方院校的“111计划”以及国家外专局开始实施“千引工程”配套项目之际,我处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机遇,在申报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加班加点组织申报工作。在普遍撒网的同时,也注重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积极动员组织相关重点单位进行项目申报。
在校内申报工作完成后,国际处负责人更亲自带领有关项目负责人奔赴北京,与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的部门面对面介绍我校项目情况,详细咨询项目申报的难点和重点,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对申报工作做出相关调整,为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经过精心准备,我校共推荐三个项目参加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的联合评选,其中两个项目顺利通过严格评审,获得立项,分别为:软件学院姚绍文教授负责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创新引智基地”作为“111计划”首批地方高校建设项目予以立项;物理科学技术学院吕正红教授负责的科研项目“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分子材料应用”被列入国家“千引工程”项目计划予以立项。我校由此成为首批获得国家“111计划”和“千引工程”专项资助的地方高校。
上述两项国家级重点引智项目的申报成功是我校全面推进国际化建设的一个重大突破。作为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要务的高校,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引智工作对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引智工作中,我们更应深入领会、准确把握中央对新时期引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保持做好引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利用国外智力和先进资源,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支持。
2011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