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援建这个舞台上,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每一位建科援建者只有用心、用情,交付使命和重托。为了灾区人民能够早日入住,学生能够早日复课,全体成员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满腔热忱投入到每一刻的援建工作之中。
何锡兴,建科咨询公司总经理,身先士卒,带领公司第一批援建团队赶赴绵阳灾区,亲临施工现场鼓舞士气,向援建团队强调余震、疫病等防范与避险方法。他对援建团队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军心,为顺利开展安置房援建技术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
郁勇,作为建科院甘肃援建团队的负责人,在工作中不仅充分体现了个人的能力和价值,更培养了一支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在板房建设任务步入验收阶段时,他又作为建科院的第一批代表,开赴都江堰市,承担起建科院在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重建工程的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的重担。
周红波,建科咨询公司总工,亲赴绵阳一线,连续通宵开展工作,编制了《安置房工程项目质量验收管理办法》,明确了验收工作的依据,确定了验收条件、程序、标准及竣工料清单等,紧紧把好了板房建设的质量关。
邓绍伦,建科院援建绵阳过渡安置房工程管理部的负责人,在此次地震的第二天,就组织分公司开展抗震救灾献爱心捐款活动,并第一时间向上级党组织报名,参加院组织的抗震救灾技术专家队伍。自6月8日抵达绵阳后的一个多月间,体重减少了将近5千克,他说,“来绵阳,不虚此行,既做贡献,又达到减肥目标。”
庄国方,作为援建绵阳项目建科院派驻的总监代表,在得知上海援建甘肃陇南的工作要即刻启动时,主动请缨要求奔赴甘肃陇南参加援建,虽然已从甘肃第一线传来的踏勘情况得知陇南的建设条件异常困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奔赴甘肃的决心。赴甘肃前夕,曾有建议他回家休整几天,但是他却说:“我多休息一天,灾民就要多在外面多受苦一天!”二话不说简单打点行装随同其他同志一起,奔赴甘肃陇南地区开展工作。
冯永强,以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负责全部援建项目的质量和安全。为了需要,做好家属工作,推迟了生育大计,在完成抗震救灾工作后,又转战都江堰对口援建工作的战场,一待又是两年多。
李志伟,担负上海建科援建绵阳工程部包括数据统计、信息采编、通讯宣传、组织联络、后勤保障等事务的重担。大地震后第一时间告别家人奔赴灾区时,他的女儿才刚出生2个月。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只能在手机里看女儿的照片,将对亲人的思念转化为抗震救灾的力量,在结束援建绵阳安置板房任务后,又积极投身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全程参与了为期两年半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董华山,绵阳工程部的项目管理员,负责6个大地块、40多个分散施工地点的管理任务,每天的行程要达到100千米。在堰塞湖面临溃坝的危险时,老董一面安慰大家说,“不就是一盆水嘛,泄了就没事了。”一面为大家准备好应急物资,乐观开朗的性格感染了整个援建工程部。
黄斌,建科院援建团队中的第一个新郎,本来计划在2008年年底结婚,为了灾区人民能早一天过上幸福生活,在得到爱人和家人的支持、理解后,推迟婚礼,毅然奔赴灾区,参与绵阳援建工作,并一直坚持担任后续的都江堰援建任务。
还有精神十足的洪广殿,幽默诙谐的唐建华,处事周全的赵昌新,自信开朗的胡军,敬业专注的黄斌,虚心好学的郑建军,积极追求进步的许民,任劳任怨的薛平、侯宁……
建科院援建团队的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和工作中充分展现着一名建科人无私奉献、勤奋耕耘、不畏艰难、恪尽职守、追求卓越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