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介绍如何选书。其实谈选书是有原因的,20世纪90年代写《珍重生命》,那时候我的女儿就跟你们差不多大,她有很多问题经常问我,包括读书的问题。有时候我也解答不了,必须想一想。然后在对话的过程中,就有必要写下一些文字,再后来就出版了。所以今天讲选书,一是可以融入我自己的读书经验,二是在跟我的女儿、儿子的交往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对于选书的看法。
我听说你们现在因为到初三,面临中考,学习很紧张。我的感觉是现在只能给大家一些引子,你们的主打肯定还是功课,因为你们进入了这样一个体制。但是我觉得,也许我今天讲的,不光是现在,也可能在以后的岁月中,你会感觉到依然有受用的地方。我特别反对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一听我就挺反感的,什么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包括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一开始就让他怎么样跑。我觉得重要的是在终点,就像古希腊贤人所说的,比如说“中等财富是最好的”。还有“要到一个人最后的时候,才知道他是不是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就是说很多人需要从终点来看,不是从起点。刚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很从容。所以今天讲的,包括推荐大家阅读的书,一些选书的方法和建议,我觉得是可以放长眼光、回避现在。以后你们会有很多不同的角色,也会做不同的选择。而且越是你们经验少的时候,你的选择跟你一生可能关系更大。就像我以前学过一个蚂蚁寓言,越是早的选择,对你的一生越重要,但是那个时候恰恰是你们经验和知识并不是最充分的时候。到我这个年龄,很多事情我不能选择,但留给你们的选择机会很多。
所以今天我们讲怎样选书,可能首先会问,为什么要选书,甚至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这个读书和我们人生的目标,是息息相关的。现在你们之中大部分人其实正好到了十五岁,大家知道孔子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我不知道你们现在有没有这个感觉,我觉得这个话挺深的,不光我自己这样体会到,甚至我的很多朋友也往往在十五岁的时候有一个变化,如果你这个变化还没有发生,那可能是大器晚成,但是如果有意识的话,现在也许正在出现变化,比如突然意识到自我,意识到我的事情应该我做主。我十五岁的时候在“文革”时期,那时候没有什么书可读,我其实完全可以住在家里,但是我一个人住到学校去,那时候学校条件很差,很多床是破的,到处是打碎的窗户,呼呼地灌着冷风。我老家在江西,冬天是很冷的,也没暖气。但是我依然做了这个选择,为什么呢?我觉得一定要我自己一个人走一下。不光是我自己,我和班上另外几个有志于学的同学结为好友,就开始了自学。那时候学校学的东西太不够了,不像现在。现在这几位中学同学中,有一位也在北大做教授,还有一位在航天所做研究室的主任。我们这几个同学,就是从那个时候突然有一种个体的自觉。
柏拉图有一种说法,学习就是回忆。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选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习就是回忆的话,那我们读的书也好,上过的课也好,都是一个外在的媒介,本意就是唤起我们内心本有的一些东西。这个比较可靠的触媒,就是选择经典。所谓选择经典,就是说前人帮我们选择了的图书。我们现在的很多书,它的寿命只有一年或者几年,甚至有的见光死,这样的书就大量地被淘汰。所以你要读一些经典,百年前的,甚至千年前的。经典也有不一样的概念,有的是百年经典,所以百年间有很多人读它。但是有的是千年经典,那么在一两千年内,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读下来了,那么这个,它必须经过时间的淘洗,因此读这样的书,一般来说不会太错。等于是前人为我们做了某种工作,甚至贡献,帮我们做出了选择。经典的意义就在这,尤其是人文。比如说我们的教科书,很难成为经典,它在不断地换,除了特别的,有百年经典,比如说萨缪尔逊的《经济学》,因为它确实很好。但还是不够,因为经济在不断变化。今天你还要看新的,比如曼昆的经济学教材,你还是要有变化地阅读。所以说,经典一般来说都是专著而非教科书,专著有它的不可替代性。
但比较古老的经典也有一个劣势,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你要对时代有感觉。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自己的问题,比如有些当代的书,如乔布斯,他在几十年前就出现了,但最近才有人写他的传记,这个是很重要的,对于你理解这个时代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当代,甚至生活在当下,所以你其实要看大量当代的书。而且当代的书还意味着,我们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共同感觉,我记得以前有些年轻人就说过,三十岁以上的人写的书我不看,我只看三十岁以下,甚至更年轻的人写的书,因为他和我是同代人,和我有感觉。这有它合理的地方,虽然肯定太绝对化了。
你们应该都是00后,00后现在冒出什么新秀,有没有什么新起的作家?或者你们看的,跟你们年龄接近的作者,是90后的,还是80后的。韩寒的书你们看吗?郭敬明的呢?他的电影你们有没有看?那么你们觉得,你们最喜欢的,也是目前最年轻的作家是谁?我把话说回来,不管使用哪些方法,最后都会落实到还是你自己做主,你自己选择,归根结底谁也不能代替你选择。
我们说推荐经典,但是经典也不是适合每一个人的,其实有些经典虽然确实是经典,确实很有价值,但是我就是看不进去,它不是我的经典。现在有些不怎么经典的书,但是我从里面读出一种共鸣,它是相当好的书,对我很有启发,很有作用,这也是很可一读的好书。
那么还有几点建议。第一个,我觉得要读一些人文经典,不管你以后从事文科还是理科,可能都会有很大的益处。比如在美国最好的大学,你开始进去是不分专业的。专业分的越细,一进去就读专业的,往往不是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大学不分专业的,你进去学什么呢?首先来两年通识课程,所谓通识课程就是那些你以后不论什么专业都需要的东西。那么你们说什么是你们以后不论从事什么专业都可能需要的东西?你们现在学的,比如说计算机系的大学生出去以后他就会感觉,他的专业很多东西是用不上的,有的是因为更新换代太快,还有的是因为他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口的专业,它必须是变换一下,变通一下。这个时候你就发现,大学里纯知识,纯专业的东西,很多是用不上的。但是有一部分,可能开始觉得是无用的,慢慢地就开始无形中发挥作用。所以为什么美国常青藤大学开始有几年是通识教育?你先进入这个殿堂,不要考虑你的专业,先考虑你作为一个人,一个现代人,一个世界人,一个文明人,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须具备的修养和基础。所以开始学通识课很重要,这是基础性的课程。而这个通识课里面很大一部分就是人文的、经典的通史课程,它是跨学科的,或者作为学科基础的,学科母体的这些东西,所以读一些人文经典,这是我第一个建议。
再一个,你有可能的话,读几本大书和厚书。我现在再问一个问题,你们现在目前读过的最厚的书,或者最大的书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那只能说翻,你从头到尾读过吗?我希望你们有时间,比如花一个暑假、寒假,你下决心,来读一本大书、厚书、系列的书,为什么要这样读呢?第一,这个大书、厚书、系列的书有时候能够帮助你快速地阅读,往往会越读越快。再者,你如果有一两次这样的经验,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你要读过这几本大书的话,你心里就有底气了。我们今天阅读的文字越来越短,微博、微信,读的都是碎片化的东西,你不妨尝试反其道而行之,读一两本大书、厚书,这样能建立你的信心。另外,可以越读越快,也由此提高你的速度。我记得我以前读过一些大书、厚书之后,我就感觉到,给我一本厚书,我有时候觉得一个晚上就可以把这本书读完。因为我有过这个经验,有过这个体会,我能够读得快。而你要快读一本书,你肯定要突破,你不能够有声的读,一定是没有声音的,就是默念的,那一定读得快。最后一定是你翻开一页书,马上能找到你要读的重要的东西。
最后一点建议,就是说有可能的话,你们的阅读还要和写作有所结合。你们做题可能做的很多,写作多不多?你们写不写日记?我觉得还是尽量地,哪怕再忙也要写点东西,哪怕有的写得很短,还是要尽量地写。因为它可以促进你的读书。就像原来胡适,我们原来有句话叫“他暴得大名”。他二十多岁在美国留学,因为写了篇文章发表,然后北大聘请他回来做教授,突然从留学生变成教授,好像觉得是暴得大名。不是的,他是做了很多工作。你们有时间可以看一下胡适的留学日记,他读了很多书,在里面已经有很多想法。而且他说过一句话,写作是最好的整理自己思想的办法,包括促进你的读书,增强你的信息沟通能力。你通过自己的话,把一本书哪怕复述一下也会不一样。而且有些体会,你不及时记下来是很可惜的,也许它就是以后一个学术研究的方向。所以一定要写作。
有的同学说我是理科生,我干嘛一定要写作?其实任何一个理科的领域里面,最好的、真正的大师,他一定具有某种人文修养,而且一定具有写作能力。比如爱因斯坦,他写的东西都非常棒。另外写作也可以作为自己的一种修养。像我的女儿也是理科生,她喜欢文科,但是在报大学的时候她报了理科,她觉得要试一下自己的理科能力。另外从理科退到文科总是可以退过去的,她要试一下理科。结果还不错,她考上了北大生命科学院,然后毕业以后去留学,后来在耶鲁拿到了博士学位,现在她已经工作了。她是理科生,但是她同时出版了两本长篇小说,还写了很多其他的东西,这就是她丰富自己生活、心灵的一种不可遏制的需要,感到人生比较丰富、完整。她也是从小就写日记,后来自己养成了写作的习惯。
写作的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越不写越不会写。所以你给自己留点空隙,不要完全被任务压倒,被功课压倒。留下空隙,读点课外书。下面我给你们一个书单,这个书单,我希望你们从最高的经典看起。比如说国外方面的书籍,比如说你要了解西方文化的精神,最重要的几个源泉是什么?这几项,你至少要有所涉猎,第一个是希腊神话,这个可能你们已经有所涉猎,再一个就是《旧约》和《新约》,还有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尤其是悲剧,这个可以选读,这是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还有西方比较早的历史名著,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尤其是里面的演说,还有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话,我可以说现在我们的精神生活、心智生活,可能不如那个时候。这些人他们通宵达旦讨论——什么是正义?怎样的人生值得去活?还有苏格拉底在最后的法庭上的对话也非常精彩。要了解希腊、罗马的一些精彩的人物,可以看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这部书有几大卷,你也可以都选择。还有一本,我已经不止一次在美国的中学生里面看到他们在读,是什么书?你们可能想不到,他们中学生广泛读的一本书,是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后来在好久之后我问他们,是自己读的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老师指定他们要读的。还有加缪的《鼠疫》,加缪是法国20世纪的思想家、作家。有一个作家的书应该是很好读的,叫茨威格,其实他有很多书都很好读,也很值得读。比如《昨日的世界》《麦哲伦航海的故事》,另外还有很多传记,他的书非常引人入胜。另外我说的大书、厚书,其实有一套你们可以考虑,暑假、寒假读一下挺好的,尤其男孩子应该读一读,就是《罗马人的故事》,有十五卷,是一个日本作家写的。还有像克里斯蒂的小说,不到十万字一本,她的小说很适合于认识人性,但同时又有一种善意。西方的我就简单推荐到这。
那么接下来谈谈中国的古典方面。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历史,不在哲学,甚至文学、小说这些,都不是最厉害的,而历史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所以一定看一点历史,比如说《史记》。有没有全文读过的同学?如果有可能的话,一定要读。比如我的孩子,他就在十岁左右的时候,在暑假,我们到海边去,每天上午读书,下午去抓鱼、抓螃蟹。这个暑假,我们两个人每天上午都在房间各自读书,他就把白话文的《史记》全部读完了。所以我觉得你们更可以试试。另外思想性的著作就是论孟老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我也试过,我女儿小学毕业的时候,比较放松的时候,我说试着来读点文言文,当时我的要求是《论语》和《老子》要求背诵,《孟子》和《庄子》是读。她对《论语》哪一篇最感兴趣呢?这是我都没想到的,是《乡党》篇,《乡党》篇里面很多是记事,就是人的衣食住行,女儿对这篇很感兴趣,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从以后来看,这个暑假,应该说奠定了她对古典的基本兴趣。
当代方面,我还是推荐几本,我看你们也读过,像有些通史特别的通俗,比如你们提到的像袁腾飞、柏杨的通史。还有像《明朝那些事儿》就更好读,它的语言很精彩,而且有悬念。但是这个书稍稍有点过于渲染。如果你们哪一天如果能够读钱穆、黄仁宇,你们就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比如我看你们这还有读龙应台的作品,都是很好的。还有像小说《平凡的世界》,其实和我这一代人比较接近,可能和你们不太一样,但是你们至少可以体会一下,好像这次清华入学的新生,校长送每人一部《平凡的世界》。当然还有像这本小书,就是我写的,叫《心怀生命》。刚才这个老师说到了,就是他在九十年代看的,那时候叫《珍重生命》。那时候主要是我和我女儿的对话,后来又加入了一些内容,比如说在2000年的时候我去了南极,去南极以后把南极的几篇加进去。又包括2000年以后跟我儿子的对话,跟男孩的对话,一些讨论,包括写他的一些事情,也包括去欧洲旅行,所以这个书叫《心怀生命》,大家也可以看看。
(何怀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