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古典哲学与戏剧”方向阅读课程案例

“西方古典哲学与戏剧”方向阅读课程案例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体上讨论课以教师预设的问题为大致线索,以学生现场的疑问与假设为中心,以《云》为基本背景去衬出《回忆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的申辩》,尤其是现实生活问题的内在肌理,渐次展开教学内容。斯瑞西阿德斯不但不远离这些人,反倒为了利益去学习他们。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古典哲学与戏剧小组研读课例

宫宝龙

(一)荐书理由

我们早已离开古代太久。现代性深刻地塑形着我们每一个人的里里外外,以至于古典性隐匿了、沉默不语了。在不少初中学生的知识清单中,古典诗画、义理、典制有如架上古玩,至少与己无关,殊不知失却了所有实在性的古典文化很有可能医治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种种隐疾。专门为少数学生开设的这门讨论课,就成为找寻有益于这些学生心身发展的良好场所与闲暇,当然教师也是充分意义上的受益者。因此,这门讨论课是为修身养性、充沛灵魂,更好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生存而开设的。

之所以选择古希腊大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云》(罗念生译),兼及历史学家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大哲学家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严群译),就是因为它们从不同侧面较为生动与完整地塑造了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好人——苏格拉底。《云》从戏剧角度、平民视角出发,《回忆苏格拉底》从人物传记角度、普通门生视角出发,《苏格拉底的申辩》从哲学角度、嫡传弟子视角出发,生成了仿佛三个相互冲突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且都在各自领域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其中,《云》胜在不拘小节、释放自我的喜剧精神,《回忆苏格拉底》胜在踏实质朴、循循善诱的传记品格,《苏格拉底的申辩》则胜在微言大义、逻辑清晰的哲学味道。这些几乎可以说全都是日益沉迷于“度娘”、移动终端APP与所谓“微时代”的现代中学生亟须补充的精神维生素,尤其是苏格拉底的品格值得与学生们一起好好开掘。

(二)学习任务

教师预设的三个问题是学生任务的主要参考框架:

(1)列举至少十处《云》中让你爆笑的情节,并分析它让你发笑的原因。

(2)详细评价该喜剧中的苏格拉底。

(3)结合柏拉图或色诺芬对他们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回忆,说说像苏格拉底这样的哲学家到底是干什么的?

具体任务是:结合讨论课所学,以及《国家大剧院》2015年10月刊的一篇访谈文章(江渺整理“从《戏台》到喜剧院真正的喜剧需要土壤”),写一篇个人学习心得短文,主题是“阿里斯托芬的苏格拉底大师:诋毁式致敬”。要求写出自己思考中最有体会的地方。

(三)教学过程

整体上讨论课以教师预设的问题为大致线索,以学生现场的疑问与假设为中心,以《云》为基本背景去衬出《回忆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的申辩》,尤其是现实生活问题的内在肌理,渐次展开教学内容。整个讨论过程充满了偶然性、探索性和挑战性。其中触发的比较尖锐的论题像“在不受惩罚的前提下,利己的人可以为所欲为吗?”,在教师与学生的争论中,终于可以给出较为令人心安的阶段性结论——“不可以”。

(四)学生收获

阅读《云》有感

C13级 刘佳妮、王骥勤、高天、赵子荷、曹建夫、刘祎

上课方式引发的思考

我们坐在一起畅所欲言,正像古代哲学家一样思考,每个人的观点都很新颖。而我想这种方式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因为我认为只有人在身体舒适的情况下,内心才能真正的空灵,才能理性地去思考,同时还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书中描写的两种人

第一个就是主人公苏格拉底,在故事中他有着相对先进的想法,虽然也信神灵,但已不迷信宙斯这样的古希腊神,而且可以大概地解释云雨这样的自然现象。不过他不懂以辩证的眼光看自己的思想,他所谓的云神也是神,他还把舌头和他所信仰的神相提并论,是对自己信仰的亵渎。他还是荒谬的,在书中他屡次提出了类似“鸡公”“鸡婆”这样令人发笑的说法,还把和面盆分了阴阳两性。他也是不懂得尊重的,他不尊重法律,不尊重他人,甚至没有自尊——他曾把自己的学问称作“诡辩瞎说”和“欺诈奸邪”,还说那是云神教给他们的。从以上三点来看,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不懂尊重、荒谬的诡辩家,就和当时社会上教人以不正当方式避开债务的智者一样,遭人痛恨,当然,最后也是恶有恶报,他的房子被放火烧掉了。虽然苏格拉底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人,但当时的人们分不清智者和哲学家,作者便利用有名的苏格拉底作为被讽刺的对象。

第二种人便是斯瑞西阿德斯,他原本是普通的老百姓,可能还有些富有,和平常人一样生活,想必他也曾遭受过智者的欺骗,但他在家庭贫困时选择让儿子去学诡辩,这种讽刺就像那些较为经典的黑人文学一样,不仅说白人的欺压,更去体现黑人内部的黑暗与劣根性。这里也是如此,智者是令社会痛心疾首的人。斯瑞西阿德斯不但不远离这些人,反倒为了利益去学习他们。这样的结果就是他儿子也跟他对着干而已。

两类让人觉得荒诞不经的情节

这是一本喜剧,然而喜剧往往是通过一些诙谐和荒诞的语言来做到巧妙地反讽,我们也被这些语言所吸引而发笑,而原因正是因为这些人奇怪的行为,其中不乏苏格拉底。所以老师让我们寻找书中让我爆笑的情节并分析它让我爆笑的原因。如农夫的无知,苏格拉底不靠谱的理论,两个逻辑中歪曲的更有道理等。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笑点,却终能分成两类。第一类就是有些东西语言和描写方面比较低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忌讳、不说的。比如斯瑞西阿德斯把放屁描述成打雷,还用了很多拟声词,虽然这些语句看似搬不上台面,但却引人发笑,是好作品中必不可少的,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们心理的了解。而另一类,就是苏格拉底在书中的性格和作为与我们日常所知的不一样,这就会让人觉得很多事情是荒诞、可笑的。

第一类,我们主要讨论了为什么比较低俗的东西好玩。这是平常生活中发生很多的一种现象,由于是常态,谁都没有去讨论。而在课堂上,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并发现:任何有底线、比较文明的人,都不愿去说,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东西不能拿的上台面,违背了他们要正直的底线,这是一种凡事都要正直的逻辑;而犹豫人的丰富性,他不可能完全维护一种逻辑,因为人本身是现实的,和逻辑无关,这本身就是两条轨道,逻辑是把彼此勾连起来的一种语言方式,而人却不是,所以这种行为会引人发笑。而我们讨论到这一深度后,就又和文章中的正直的和歪曲的逻辑产生了关联,话题自然而然地就转移到了上面。

针对第二类,我们讨论了该书作者为什么要讽刺苏格拉底。从整书中看,用的是反讽的手法,也就是赞美丑的事物。作者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还要很能把握普通人的心态。我认为,讽刺苏格拉底有以下几个原因:

(1)苏格拉底当时的行为就很怪异,据其他书中记载,他常常与人在大街上辩论一些问题,并经常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唯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这种行为着实有些荒谬。

(2)是苏格拉底本身的思想与当时价值观不符,比如说他对于神的观点和对于青年人所应当做的事的论断,这与当时价值观以及传统观念不符。

(3)苏格拉底的理论本身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又因为与传统观念不符,这种局限性和缺陷被放大。

(4)苏格拉底的贡献在于为西方哲学奠基,他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别开来,提出了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别,固然伟大,但是在那个信仰神的年代,不得不说这很有冲击性以至于一些保守的人难免会攻击。

(5)苏格拉底提出要通过教育来为国塑造人才,抨击雅典的极端民主制度,阿里斯托芬思想上比较先进但在政治上比较保守,由于苏格拉底抨击政治所以阿里斯托芬讽刺他也不足为奇。

(6)每一个在思想方面拥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当时都不会被接受,像写《十日谈》的薄伽丘也受到了当时封建阶层的陷害。然而,我想就苏格拉底而言,他的存在就是在为后来的研究打地基,对于科学方面辩证法的提出,从问题中找真理,从而奠定了抽象思维和理性的出现,为后来理性的谈论奠定了基础。因为但丁在神曲中把亚里士多德称为“哲学家的大师”,而亚里士多德的基础在于苏格拉底,同时苏格拉底在伦理道德方面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苏格拉底这个人

《云》是一部喜剧,这部戏剧把苏格拉底描绘成腐败的修辞学教师。如果以前真的不了解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认为他就是一个只会胡言乱语的疯子。的确,在这本书里,苏格拉底所说的东西都语无伦次,比如阳性的鸡叫作“鸡公”,阴性的鸡叫作“鸡婆”,打雷和放屁可以混为一谈,这些荒谬的想法。而且这里的苏格拉底是一个满口脏话的人,他用“大傻瓜”“老腐朽”“下流的傻瓜”这种尖酸的语言来讽刺前来学“歪曲逻辑”的斯瑞希阿得斯。其实这本戏剧是在过分诋毁苏格拉底,让人很显然地感觉出描写的不真实。真正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很和善,很有智慧的哲学家。他教学从来不收学费,因为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到现在有很多人在沿用他的教育方法。比如“问答法”,就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思路。所以苏格拉底被称作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而阿里斯托芬写的这些完全不切实际,有可能轰动一时,用这种卑鄙的手段来蒙蔽当时无知的人们,然而在后人眼里,这些让人看了很好笑却又笑不出的语言将阿里斯托芬的愚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看完《云》之后,只有对苏格拉底的敬佩和同情。他不被所有人理解,甚至还被这样的恶语攻击着,他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认为教育是能引领人们走出无知的唯一方法。他将他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和这些不理解他的人们。

(五)教师评价

学生作业的整体水平首先反映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可贵成果,所谓“古之学者为己”,在人文领域只有真正自己的思考才有高价值,任何来自他人的简单重复则具有低价值。课堂上大家不少有益的阶段性讨论成果被保留在了这篇作业里,这是出乎教师的意料的。希望这几位学生日后能够沿着固有的逻辑在精神领域继续探索、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然,可以看出这篇作品是出自多人之手,所以在各个部分的质量上并不均衡、内容并不太融贯、风格不太一致,也未体现出阅读量更大的同学的成果,尤其有些结论性内容课上并未实际审视过,比如将苏格拉底视为哲学奠基者,甚至认为他区分了唯物与唯心等,或许是有学生不小心借鉴了其他不太严谨的资料。这就反映出讨论课的任务尚未真正完成,为了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上同样地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