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杨流毅 吴大河 整理:杨方华
传说很久以前,在湖南湘西的沱江中游,沿着弯弯曲曲的山径小道,进入一条小溪,不远处就是有名的桃源洞。这是一个好隐居的自由所在地。当时人们说的八仙就是一伙放荡不羁,云游四海的仙人。他们各有所长,经常聚会在桃源洞,或对弈,或欢唱,玩够了又去云游,游久了又回归桃源洞,的确令人向往和仰慕。八仙里有个吕洞宾,少年时期在野外阴湿的沼泽边,发现一种似芭茅的空心草,有人叫“八仙草”,其实叫芦竹。产地在桃花源溪边。他割下来含在嘴里吹,发出动听的音乐。于是,他天天在山上、牛背上,桃花溪边吹炼起来,吹出了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的曲调。似山泉、似瀑布,也似百鸟的叫声,广大的湘西人赞不绝口,连海里的龙王、山上狮子都惊动了。因此曾流传一首民谣:“八仙有个吕洞宾,放荡好吹实聪明,常练常吹溪水畔,引来狮吼龙欢腾。”因而传说唢呐这种乐器是吕洞宾、铁拐李等八位神仙发明的,它出自于仙人的一时灵感。
有一天,八位神仙正在一洞府中修行养性,从洞顶不断滴落下来的水滴声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吕洞宾说他听到的声音是“当”,而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则分别说听到的声音是“哩”、“襄”、“啰”的声音。几位神仙将水滴形成的“当、哩、襄、啰”依次由低到高的四种声音(类似于现在简谱中的1、2、3、4)杂合起来反复吟唱,没想到竟特别富有韵律。后来他们根据笛子吹奏的原理,将树根挖空后,按照“当哩襄啰”的声韵,分别在树根上各打下一个小孔。于是这种有着七个孔的乐器就在民间流传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的改进,又在背面钻了一个孔,成为八个孔,这种乐器便成了今天的唢呐……
后来,吕洞宾成仙时,手艺精巧的仙友韩湘子,给他做了一对有八孔喇叭似的唢呐,八位仙人每人对应一个孔,并指明背后那个孔是何仙姑的。后人就把唢呐师傅叫“八仙”。有喜事请唢呐师傅叫“请八仙”。
(流传于田林县)
编辑:王旭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