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民
我今年80周岁了。40年前,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时,我们家有5口人,我和老伴,还有3个孩子。当时,我在石家庄地区卫生局工作,时任医政科科长。老伴丁瑞琴(时年36岁)在石家庄地直机关门诊部化验室工作,任检验师。大儿子王丁辉当年16岁,中学生,女儿王丁健13岁,小学生,小儿子王丁军6岁,还在上幼儿园,时值暑假都住在家。另外还有1个外甥刘建辉3岁,也在家住着。
唐山大地震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它给当地人民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震惊了世界,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地震发生后,大难当头,匹夫有责,我和老伴因职责所在,都竭尽全力迅速投入到了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我们能有机会和其他行业的人们一样,为灾区人民做出自己应做的一点点贡献,是我们一生中难以忘却的记忆和莫大的荣幸。每当想起这件事情,就会有一种自豪感。
地震发生后,根据领导指示,我们科具体负责组织、派遣全区18个县市(当时石家庄市属地区领导)赴唐山灾区抢救伤病员的医疗队,和组织全区医疗单位收治灾区运送来的伤病员。临危受命,我们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只要医疗队早走 一分钟,危重病人的生命就可能得到挽救。因此大家立即行动起来,争分夺秒, 日夜奋战。经过努力,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据统计,从7月28日上午9点接到任务,至29日12点,在短短27个小时内,就组织、派出了4批628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分别于28日11点20分、15点、22点20分和29日7点、12点出发,奔赴灾区。可知当时工作量有多大、困难有多少。我们眼睛熬红了,嗓子喊哑了,没人喊苦喊累。
医疗队经过震后道路高低不平、余震不断的八百多公里的艰难行程,到达指定灾区后,他们一下车,不顾劳累,就立即投入了抢救伤病员的工作。在灾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们争分夺秒、时间不分昼夜、工作不分分内分外、连续战斗。经过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到8月20日,他们抢救病人47736人次,巡诊124143人次,为重病人转院5940人次,做手术1936人次,接生30人次,预防注射34279人次,建简易病床3943张,培训赤脚医生242人次,建临时厕所7239个等等。他们待病人如亲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敬佩。
7月29日12点,刚把第4批医疗队送走,下午3点半,又接到接收灾区伤病员的任务。经研究部署,做好了床位、人员、物资、车辆运输等一切准备工作。从7月30日起到11月16日止,我区各医疗单位(有的还把招待所当做临时医院)共接收灾区伤病员6436名,其中有4825人是由120架次飞机运来的,火车运来1611人。最紧张的是8月1日, 由25架次飞机运送来805人,同日19∶15, 由火车运来了856人,仅这一天就接受了1661人。迎接伤病员的医务工作者,在接收病人时变数很大,来的病人有多有少,时间有早有晚,有时几分钟内数架飞机到达,很难准确。这在当时非常紧急复杂的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迎接收治的准备工作不允许有变数,所以待命时间长、工作时间长,吃不好、休息不好的情况成了平常事。争分夺秒地工作,从不喊苦叫累,精神可嘉。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抢救伤病员过程中,通过中西医结合、土洋并举、请权威专家会诊、指导等方式,千方百计采取多种抢救治疗和护理措施,取得了可喜成果。到当年11月16日,已先后有4950人康复出院,除救治无效死亡127人外,还有1359名病人在各医院继续治疗,其中危重病人54名,截瘫病人522名。当时,我们分片召开全区治疗截瘫病人的经验交流会,我们的目标是: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减少残废,使更多的病人站起来,要对他们负责到底。1978年4月至5月间,根据上级指示,将留在我区的截瘫病人,分期分批送回到唐山安置疗养。
我区前方和后方的广大医务人员,在党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很大胜利,他们在抢救灾区伤病员工作中的事迹感人肺腑。在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时,我写了《那些难忘的激情》一文,引起了有关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总部和冀东版)《石家庄日报》、石家庄电视台、《燕赵晚报》等多家媒体,先后派出十多名记者采访,并从不同角度在显著位置做了报道,有的媒体还发了网贴。详细情况不再赘述。尤其没有想到的是,我那两本平平常常的抗震日记,竟然能进入河北省博物馆这个神圣的殿堂,2006年9月8日被当做历史文物收藏起来。
当年7月29日,我老伴不顾家有几个小孩等困难情况,毅然参加了赴唐医疗队(第四批)。出发前,她在家烙了几张饼,简单带了些生活必需品,把孩子们叫在一起,嘱咐大儿子说,妈妈要去唐山救灾了,你爸爸工作忙,顾不上管你们,你要好好照顾弟弟妹妹,做不了饭就到食堂去买,饭票就在抽屉里放着呢。又嘱咐小儿子、外甥,要听哥哥姐姐的话……之后,和我打个招呼就匆匆地走了。
他们是7月30日凌晨1点左右,到达丰南县小集公社小集大队的。下车后见到聚集在草场的群众和伤病员,哪还顾一路劳累和饥渴,立即展开了抢救工作。伤病员听说医疗队来了,感动得泪流满面,说这下可有救了,有的还高呼“毛主席万岁!”,那凄惨、激烈、混乱和求救的场面,难以使人平静。他们在灾区的日日夜夜里,抢救重伤病员,做手术、清理伤口、包扎、换药、打针、输液、巡诊、消毒,转运危重病人,不停地忙碌着,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爱戴。当地领导和群众对他们的工作大力支持,开始他们露宿在马路两旁沟里的坡上,第二天就给他们搭起了席棚,为他们挡风遮雨,还派专人为他们烧水做饭。老伴说,有一天他们在往飞机场转送重病人时,有一个少年下肢骨折,他边哭边说,他的父亲被砸死了,妈妈不知下落,至今没找到,生死不明,他要求找到妈妈后和妈妈一起走。看到这个孩子和自己儿子年岁大小差不多,竟遭此不幸,实在可怜,不由自主流下了眼泪。但他的病情又不允许拖延时间,便安慰他说,你妈妈现在找不到,以后会找到的,也一定会得到很好地救治。这时车要开了,我们把他抬到车上,送往机场上了飞机。现在这个孩子也该有五十多岁了,他的妈妈找到了没有,他的伤早已好了吧,生活工作怎么样,这件事已过去这么多年,老伴总是牵挂在心上。
我区赴唐山医疗队,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抢救任务已基本完成,根据省里的指示,除留下100人继续工作外,其余人员分两批撤回石家庄。我老伴是第一批回来的。老伴说,作为母亲哪有不想自己孩子的,但那时抢救工作任务重,根本没有想念孩子们的时间。一说要回去了,想孩子的愿望非常强烈,一下子冲上了心头,心想孩子们这些日子里生活过得好不好,生病了没有,一系列的思念在脑子里滚动,恨不得一下子回到他们身边。老伴自从去唐山之后,孩子们度日如年,企盼妈妈早日回来,总是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啊,都快把我们想死了。有一天夜里,女儿从睡梦中哭着醒过来,说妈妈回来了,还给我们带来了好吃的……大儿子为了稳定弟弟妹妹们想妈妈的情绪,和他们一起做游戏、逛公园,教他们写字画画。现在听说妈妈要回来了,更是高兴地一蹦三跳,拍着手跳着脚, 口中喊着妈妈要回来了!妈妈要回来了!孩子们与母亲强烈的骨肉亲情可见一斑。
8月30日上午,老伴终于回到了石家庄,她走在道路两旁欢迎他们的队伍中,望眼欲穿,很想一下子看到久日不见的孩子们。当走到地区招待处门口时,一眼就看到了小儿子穿着一双红袜子,由姐姐抱着,正向她招手欢呼。老伴说,当时她的泪水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模糊了视线,两个孩子向她跑来,扑进她的怀抱,此时此刻,泪水与欢乐交织在一起,他们拥抱着,久违的母子亲情在猛烈燃烧……后来,大儿子对老伴说,你走后很长时间爸爸忙得根本顾不上管我们,弟弟妹妹在家都很听话,没给爸爸找麻烦累赘,我们就是想你,盼你早点回来。老伴说,那就好,你们表现不错,没有拖累父母,就是对我们的支持,还要表扬你们呢!
我们与唐山地震的往事,已过去40年了,在这期间,有几名领导同志,如地委书记孙吉全、文办主任丁祥志、卫生局长黄田、防疫站长李志高等,还有一些和我们一起参加抗震救灾斗争的战友,如卫生局秘书牛树辰、我科副科长郎敬勋、科员韩俊德等都已先后仙去;老伴说,他们单位一起去唐山第一线的8人中已有5人不在了。是啊,技术精益求精、不畏艰险、忘我工作的精神,还深深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在这过去的40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进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的祖国已经走向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系列讲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已是80岁的人了,退休在家,尽享天伦之乐,安度晚年。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事业有成。我们还企盼着过上更加美好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