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震,带领矿工安全上井是我的职责

地震,带领矿工安全上井是我的职责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贾邦友,1932年2月生。40年前的1976年7月27日这天晚上,地震前几小时,全开滦都在进行井下高产。为了不影响井下原煤生产,井下材料回收工作必须在夜间进行。大难当头,军人出身的老贾,是当时吕家坨矿井下的最高领导者,他深知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在危急关头一定要指挥得当,保证在场井下人员的安全上井。立即召集现场各单位的负责人开了一个“火线”紧急会议。

文/陈 欣

时光如梭,弹指一挥间,一晃40年。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53.8秒,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瞬间让这座中国的北方瓷都乌金之城轰然倒塌,城市的所有功能全部丧失。开滦煤矿地处唐山极震区,这个百年国家大型企业所属的八个矿和一个建设中的矿均处在9~11度烈度区内。在360万平方米的建筑中,有80%遭到严重破坏,整个矿区除范各庄、吕家坨、荆各庄矿外,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运煤的铁轨弯曲变形,有的竟然竖起两米多高,运送工人上下井的井架都扭成了麻花。供电、排水、通风、通讯、提升、运输系统全部中断,百里矿区陷于瘫痪状态。井架天轮停转,井下没有光源,没有人工控制的井下通风,只靠矿井自身的自然循环风。但,整个开滦矿区井下还有万余名下井人员没有上井呢。其中, 吕家坨矿就有1000多名矿工在井下作业。

时光流逝,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自然界给唐山造成毁灭的这一刻骨铭心的大劫难之日, 日月穿梭,但开滦吕家坨矿的人们一直没有遗忘大难来临迷茫时的领路人,工友们叫他“老贾”。

老贾——贾邦友,一个危难之时引领在吕家坨矿井下的千余名工友翻山爬坡,战胜黑暗恐惧,从由于强烈地震造成停电而漆黑一片的井下,努力攀登天梯一条路,走向光明获得重生的人,一个充满情谊和温暖的名字。

贾邦友,1932年2月生。1945年参军,参加过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为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解放战争和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转业到开滦,历任科员、科长、副书记、副矿长。这就是贾邦友一直走在军旅和领导岗位上的人生步履。也就是这样铿锵有力的步伐,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行走、践行着一个军人、党员、领导的责任、信仰、担当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震前的大干

40年前的1976年7月27日这天晚上,地震前几小时,全开滦都在进行井下高产。那时的全国工业战线盛行的一句口号是:学大庆,赶开滦!

快到月底了,为了圆满完成原煤生产任务,开滦所属各矿的大多数机关干部和工人都一起下井支援高产。“这一天晚上的天气是特别的热。”当时担任开滦矿务局吕家坨煤矿矿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矿长,主管经营的贾邦友回忆说:“当时,我正组织矿上的500多名机关干部和部分井上工人,在400多米的井下-425水平,对铁溜槽、铁棚子、废旧电缆、旧钢管进行清理回收的义务劳动。当时回收现场分为两处,相距1000多米的距离。我在一边和大家一起干活,一边招呼大家注意自身的安全,兼顾两处来回照应。虽然那天的回收量非常大,但大家干劲十足。”

瞬间的决断

为了不影响井下原煤生产,井下材料回收工作必须在夜间进行。“我们是在7月27日下午6点多下的井,大概干到7月28日凌晨3点,在井下搞材料回收是力气活儿。我感到大家干了几个小时够累的了,于是就一点点往掌子面(采煤工作面)上走,招呼大家准备收工,可是我刚刚走到掌子面上的时候,就感觉掌子面突然猛烈晃了起来,人也站不住了。我一趟趄,想靠边儿扶住铁棚子,可大地晃动的劲儿忒大,就是咋也抓不住。整个井下都在晃,掌子面顶板上的煤面子和矸子块儿稀里哗啦地往下落,采面的煤壁也片帮了,正在工作的人们有的人矿灯晃掉了,有的人帽子刮掉了,有的人摔倒了,掌子面上满是煤尘,瞬间停电停风,井下一片昏暗嘈杂。”

“当时人们还以为是要垮面儿(整个采煤工作面被摧垮)呢,可是稍停下来工作面没有垮。不知是谁突然喊了  一声:‘地震了,地震了!’我先是一惊,但马上反应过来:肯定是地震,而且觉得这么大的地震不会震一下就过去。立即意识到参加义务劳动的人很多,掌子面十分危险必须放弃!快走!我是军人出身,知道在危急关头一定要指挥得当,想到这里,我赶紧在掌子面上高喊:‘快撤,快往下撤,撤到大巷里去,到-425集中,在那儿等我’我一边走,一边喊,大家听到这急促的喊声,迅速从掌子面向大巷撤离。掌子面离大巷还有一段距离,我边跑边叮嘱大家,所有人全部撤出来。同志们也边跑边喊,随之迅速来到了-425大巷。很快,井下上夜班的工人们也都差不多会合到这里。”

责任压双肩

来到大巷,大巷里早已聚集了许许多多的职工,那真是千头攒动啊,大家头顶上的一盏盏矿灯,聚光在老贾一个人的身上,一张张熟悉而紧张的面孔一一对着老贾。在他们当中有100多名机关干部,有井上前来参加回收会战的洗煤厂工人,有兄弟单位的打井施工队员,有进矿刚刚6天的新工人,另外还有几十名妇女同志。他们对井下情况和巷道避难路线都是不熟悉的,如果组织不好这次井下撤离,后果将不堪设想。此时此刻,老贾的心里沉甸甸的,深深感觉到,大家生命的安危像大山一样压在了他自己的双肩之上。

但军人的勇往直前,党员的担当,领导的责任,令他默默地带着这支队伍先撤到-425主井口附近,老贾又与矿调度室联系,得到的回答是,主井提升系统短时间送不上电……

临危勇担当

求生,只有风井一条路,正好比自古华山一条路一样,已经是别无选择了,不好走也得走。去风井,要通过中央主矿,由于停电,井下排水系统工作停滞,撂下电话时,地下水已经开始慢慢上涌。眼下,是越积越多的矿井地下水,眼前,是越聚越多的工人干部们,此景此情,形势紧急,时间紧迫,使得老贾感到心里又一阵的沉重。“我不能让这么多人跟着我出任何事的。要知道想出去只能爬山、爬坡,那么多人如果不组织起来,后果难说。”大难当头,军人出身的老贾,是当时吕家坨矿井下的最高领导者,他深知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在危急关头一定要指挥得当,保证在场井下人员的安全上井。

于是,这位曾经在战场上经历过数不清次激烈战斗历练的转业军人,现实中的共产党员、现场工作中的领导干部,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聪颖的智慧,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立即召集现场各单位的负责人开了一个“火线”紧急会议。根据大家的意见,当即决定:成立井下临时党支部和人员撤离井下指挥部,由他亲自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撤退总指挥。可以说,关键时刻,一个军人、党员、干部的风采、风格、境界,在老贾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老贾面对着一双双期盼的眼神,镇静地告诉大家:“只要我们能够安全上井就是看到了光明,我们必须鼓足勇气;在撤离过程中,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互助,一切行动服从指挥。队伍撤退的顺序是,兄弟单位的同志先走,然后是井上工人、妇女、采煤工人,最后是机关干部和党员。党员、干部在生死危难的关键时刻要经得住考验,舍己为人。各单位都要先群众后党员,先工人后干部,领导必须在最后撤离。”老贾宣布了撤退路线后,还专门提醒大家要照顾好女同志和体弱的同志。

老贾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这样说:“我把各单位的头儿找来了,在一间小屋子里开了个会,让办公室和调度室的人维持秩序,关键时候不能乱。有的人认识,有的人不认识,还有外援单位的。我把地面的情况给大家讲了一下,做了安排:接下去的道路很长,弄不好一个人也出不去。我宣布成立临时指挥部,我任总指挥,开会的人都在我的领导之下,赶紧组织起队伍。我又宣布了撤退次序:外援单位的人先走,接着是辅助单位的,他们没经验,再接着是妇女,之后是井上各机关人员,最后是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我最后一个走。”

智慧的选择

紧张时刻老贾静了静神,仔细琢磨下一步的走法,在脑子里勾画出了带领大家撤离的线路图。从-425大巷这里到风井口有十几里的路程,巷道昏暗,道路湿滑,上山坡度陡,这十几里路可真不好走。光-425大巷到-125巷就要爬800米上山,从-125大巷到-70回风道还有300多米上山,然后才能到达风井口,困难的确不小。特别是到最后的关口,风井的梯子道,垂直贴在井壁上,每次只能上一个人,这1000多人着急上井造成拥挤怎么办?万一维护不好秩序,就会出现人身事故。虽然困难、危险都摆在前头,但只有跨过这些艰难险阻,才能看到生命的曙光。一千多人在并不宽敞的井下巷道里,犹如一条长龙缓缓蠕动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就是在这个决定生死的通道里,正是因为有了老贾镇定自若的指挥,才没有造成混乱、拥挤,有的只是井然有序。

有秩序的撤退行动开始了,老贾带领大家很快到达800米上山的下坡头,人们彼此互相搀扶着开始上山。“当时还是余震不断,我和临时指挥部的几个同志,不时地一会儿走在前面,一会儿走在后面,关照着大家要注意安全,鼓励着大家加快速度。”老贾说,“在800米上山的途中,由于上山陡滑,不时地有人摔倒了,马上就有人扶起;有人体力不支,立刻就有人在前面拽,后面推,那患难与共的情景十分感人。所有因大难聚集在一起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努力向前,安全返回地面!翻过800米上山,又走过了-125大巷,再爬过了300米陡坡,终于来到了最后的关口——风井口的梯子道前。”

通天一条路

“我们从-125转了个弯,又往下走,下到-70,从这里就是梯子间,要爬井眼。铁梯子是90度垂直的,一次只能上一个人。梯子间的水已经很大了,地下涌上来的,井眼露天啊,天上下的雨也像瓢泼似的,顾不上这些了。”贾邦友说:“这是唯一一条出地面的路线。我爬过一次,梯子分14截,有14个平台可以休息,梯子是挂在井壁上的,如果坏掉了,我们就出不去了。很多人到了梯子间都想爬梯子,我一看不行,人上得多了梯子承受不了,弄不好就出大问题。”风井的梯子道是地震当天在吕家坨煤矿井下的全部工人们上井生还的通道,可以说是一条通天之路。但是,那里的条件十分险恶,由于是矿井通风用井,通往地面的梯子平时没有人使用。井壁雨水不停地顺着井筒向下倾泻。这条上下长达90多米的梯子道,分为14节,窄窄的梯子道只有一人肩宽。上人多了,会造成拥挤,甚至使嵌在井壁上的钢筋梯子道坍塌。梯子一塌,大家上井的路就算是断绝了,那么,剩下的人就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上人少了,时间拖延长了,如果再次发生大的地震,井口变形,留给剩下的人生存的机会便会失去。“摆在大家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绝对维护好攀爬梯子道上井的秩序,做到紧张而不慌乱,以求得以最快的速度有序撤离井下。我这样说,同时让各单位清点完人数后,并让机关干部担任临时秩序维护员,维护好先后次序,坚决按撤退的决定办。”

“女同志先上!我指挥着,眼看着女同志们一个接一个地爬上了紧嵌在井壁上的铁梯,心想,她们每攀上一级便向生还靠近了一分。她们头上是暴雨般的雨水,脚下是不断摇动的大地,真可谓是生死的洗礼。有的女同志连劳累带惊吓,腿软了,登不上去,其他人就在前边拉,后边推,重点保护,并告诉她们生死关头, 自己必须坚强挺起来。一个、两个、三个……我一边用矿灯照着,一边清点着人数。无数矿灯光柱无声地照耀着她们,像是支柱一样支撑着她们,也给了她们向光明迈进的勇气和力量。”

“兄弟单位打井队的人上!”

“老工人上!”

“新工人上!”

老贾认真、负责、关切的话语里,我们仔细想来,字字句句都充分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更闪耀着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光芒。

洗煤厂工人上去了,采煤区的工人上去了,各单位的领导在自己的队伍撤完后都向老贾报告之后也随队上去了。随后是机关干部撤离完毕。最后,临时党支部和指挥部的同志才登上梯子向上爬。这时的他们是一群真正受人尊敬的领导者,更可以说,是最可爱的人。而老贾是最后一个返回地面的。“当我爬到地面时,已经是7月28日上午8点半了。井下人员撤退共用了近5个小时。”可是,这短暂的时光在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时间里却恍如隔世一般,生死两重天哪。是由地狱重返人间的经历,是由阴间迈向阳间的过程。从下井到上井14个小时的身体疲劳,生死之间精神的紧张和胜利的喜悦心情交织在一起。老贾刚刚在风井口露头,不知谁喊了一句:“你们看,老贾上来了!”大家看他上来了,一下子拥到他的身边,老贾心里一阵发热,经历了难以言表的绝望与希望的一幕,看到患难与共的战友们,百感交集的老贾和他们紧紧握着手。“当时我只是说了一句话: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这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昔日冲锋陷阵的军人,危难之时镇定自若指挥井下人员安全撤到井上的矿领导,一时间感慨、感动、 自豪……眼里噙着泪花。

老贾在回忆当时的井下撤离时曾经这样说:“值得庆幸的是,没有损失一个人。 吕家坨矿死了1500多人啊,跟我下井的人一个没死亡,这是万幸。”

“地震后,华国锋到唐山问过我井下的事,我跟他说了,煤炭部长也来问过。”

7·28唐山大地震虽然过去40年了,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位矿工们亲切称之为“老贾”的贾邦友,在地动山摇之时,挺立在前,组织引领着吕家坨矿井下的1000多名同志逃离鬼门关,胜利返回充满阳光的美好人间。是贾邦友临危不乱,妥善指挥,将井下人员全部安全带出地面,无一人死亡,在伤亡惨重的唐山大地震中,创造了一个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