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志强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大地震使百年工业重镇变成了一片废墟, 24万多同胞罹难,巨大的灾难震惊了全世界。
转眼37年过去了,历经苦难的唐山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人间奇迹,重新站立起来的新唐山已经成为现代化都市。现在市中心抗震纪念碑广场周边已是高楼林立,原来高大庄严肃穆的抗震纪念碑似乎成了街头小景。平日里,人们已很少提起唐山大地震的话题,但每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前后,官方和民间都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缅怀罹难的亲人,追思往事。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已经成为唐山人特殊的日子。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24万多同胞罹难。灾难发生在盛夏之际,为防止亲人遗体腐烂,有的就地草草掩埋了亲人遗体。后来,为了防止瘟疫的发生,政府和解放军组织清尸队,清理埋在废墟下的罹难者遗体;人们就地掩埋的亲人遗体也被清理出来,运到市郊废弃的沙坑集中掩埋,这些沙坑被人们称为“万人坑”,唐山有很多这样的“万人坑”。因此,唐山大地震的罹难者很少有自己单独的墓地和墓碑。
大地震后的唐山人,在自己搭建的简易房一住就是十几年,唐山人的苦难与不幸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地震罹难者的人数都是保密的,3年以后才得以对外公布。所以在唐山大地震后初期,官方没有什么纪念活动。每年7月28日前后,报纸广播说的都是恢复生产、恢复建设的成就,官方没有多少对幸存者的慰问活动,更谈不上官方对罹难者的祭奠活动。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人们自发地以传统的祭祀形式悼念罹难的亲人,由于震后条件极为艰苦,祭祀活动也极为简单。由于大多数人不知道罹难的亲人埋葬在哪里,祭祀的场所人们只好选择在道路的十字路口,人们买来草纸制成纸钱,在十字路口道边,用砖头和石块画上个圈,里面再画上一个十字或写上罹难亲人的名字,然后在上面烧些纸钱,这就是唐山大地震后最初7·28纪念日民间的纪念活动。由于震后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亲人罹难,7月28日前后,除了在家摆放灵位祭奠罹难亲人的,街头烧纸的非常多,成了震后唐山一景,火光、纸灰与泪水、哭声交织在一起,那是让人不堪回首的悲惨景象。
唐山大地震后,7月28日街头烧纸成了唐山独有的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近年来,虽然官方常以移风易俗、环境保护为由取缔街头烧纸,但是,每年7·28街头烧纸的大有人在,官方也只是默许,没有强制取缔的行动。
1985年7月25日,中共唐山市委下发了“市发(1985) 33号”文件,颁布了市委、市政府《关于确定“七·二八”为唐山抗震纪念日的决定》。决定要求每年的7月28日,全市和各单位都要组织各种有意义的纪念活动。著名民俗学家王晓葵教授在《国家权力、丧葬习俗与公共记忆空间——以唐山大地震殉难者的埋葬与祭祀为例》论文中写道:1985年7月28日唐山市政府主持举行了大规模的公祭大会,这个公祭大会是震后第一次的公共追悼仪式。由唐山市的主要党政首长出席并致祭,并正式指定7月28日为“唐山抗震纪念日。”这次祭祀活动是对唐山大地震的殉难者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大规模的公祭。根据《唐山劳动日报》的报道,公祭大会在唐山市工人文化宫露天剧场举行,公祭台中央悬挂着一个“奠”字。公祭台两侧有一幅公祭长联,上联是“回首丙辰震灾骤降忍对故土崩颓亲人离异子规啼血悲生死”, 下联是“拭眸乙丑国运中兴欣凭桑梓重建万姓安居壮志回天慰阴阳”。悬挂挽联,是中国传统祭祀方式的一部分,表明对死者或事件的评价,表达祭祀者的哀悼之情。文体也仿照了古汉语楹联的规范。这可以看作是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传统文化的回归。
198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落成,抗震纪念碑成了新唐山的标志。这一天,官方在抗震纪念碑广场召开了上万人参加的唐山抗震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出席大会,并与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一起为唐山抗震纪念碑揭幕。全体与会者肃立默哀,深切悼念在大地震中罹难的父老兄弟姐妹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烈士。从此以后,抗震纪念碑广场成为纪念7·28唐山大地震和祭奠地震罹难者、抗震英烈的主要场所。
唐山抗震纪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组成。主碑碑座高3米,碑身高30米,由4根相互独立的梯形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主体上端造型有四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人定胜天。碑身四周高1.5米处,为8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在碑身高8.5米处镶有一块长3.86米、宽1.6米的不锈钢匾额,上刻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7个大字。主碑和副碑建在一个大型台基座上,台基四面有四组台阶,踏步均为4段,每段7步,共28步,象征“7· 28”这一灾难发生的时刻。
唐山抗震纪念碑及其广场是唐山人凭吊罹难同胞、缅怀抗震英烈的庄严场所。1996年7月28日和2006年7月28日,在纪念唐山抗震救灾20周年和3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分别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和中央军委向唐山抗震纪念碑敬献了花篮。
近年来,许多政府活动和商业庆典活动在抗震纪念碑广场举办,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与抗震纪念碑的严肃主题显得极不和谐。
唐山抗震纪念碑给历经磨难的唐山人的心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安慰,每年的7·28大地震纪念日,人们会自发地向抗震纪念碑敬献鲜花,悼念罹难亲人,缅怀抗震英烈。
当年的大地震罹难者的埋葬地“万人坑”已无确定的标记,大地震24万罹难亲人埋葬在哪里?这始终是唐山人心里永远的痛。
原来的采煤塌陷区,现在的唐山南湖公园,是埋葬大地震罹难者最多的地方。在这个地方,2004年开始出现了由企业兴建的收费性质的地震纪念墙。这座纪念墙表面由黑色大理石组成,人们交纳一定的费用后,才能将罹难亲人的名字刻上去。因为收费,这个地震纪念墙争议很大。尽管如此,纪念墙这种纪念形式还是被很多人接受,7月28日这天,人们在纪念墙前向罹难的亲人献上鲜花,抚摸着罹难亲人的名字寄托哀思。
2008年, 由唐山市政府主持在唐山南湖公园——地震遗址公园,建造了公益性质的地震罹难者纪念墙。纪念墙共有5座,其中4座用于镌刻24万罹难者的名字,另一座刻写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介绍。纪念墙高7.28米,寓意大地震发生日7月28日;纪念大道宽19.76米,寓意大地震发生在1976年。公益性质的地震罹难者纪念墙的建立,使人们有了固定的悼念大地震罹难亲人的场所。7月28日这天,数万人赶往纪念墙祭奠大地震罹难的亲人。罹难者的照片、鲜花摆满在纪念墙下,寄托着人们的哀思。抗震纪念碑广场、地震遗址公园、罹难者纪念墙呈现着7月28日这个唐山人特殊日子的景象。
2009年,收费地震纪念墙被政府宣布为非法建筑予以拆除。
唐山大地震是二十世纪十大灾难之一。在灾难发生的那个年代,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没有心理安慰,失去亲人的痛苦被深深地埋在心底,心灵的创伤永远无法愈合,每年的7月 28日都是唐山人的伤心日。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汶川地震灾区迅速得到了恢复建设,震后第七天,全国下半旗悼念地震罹难者,地震幸存者得到心理医生的医疗护理。由于时代的不同,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在各个方面的反差都是巨大的,这引起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类学副教授张跃宏先生的强烈关注。
张跃宏教授,1985年至1988年在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学士、硕士;199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1997年加州大学获文化人类学硕士,2003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化人类学博士,2003年至2005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医疗人类学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2009年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校区人类学系,2009年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
张跃宏教授在汶川发生地震后,第一时间赶赴汶川,一边捐款捐物帮助地震灾民,一边研究地震灾难对人类心理和生活的影响。同时,张跃宏教授也想到了唐山大地震,想了解30多年来唐山大地震对唐山人心理与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2009年至2012年,张跃宏教授在每年的5月份和7月份或更多的时间里会往返于汶川与唐山之间,搜集各种与地震有关的文献资料,采访地震亲历者。这几年,张跃宏教授拿着录音笔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纪念墙,在幸存者家里,在道路边上,采访了数百位地震幸存者。大地震造成的唐山人的深深的心理创伤,特别是7月28日这天唐山大地震亲历者的悲伤,让张跃宏教授感到震撼。张教授准备将他收集的资料整理后,写一本书,真实反映唐山大地震以来唐山人的心理和生活变化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还有唐山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对比。
2011年9月,我与张跃宏教授结识,在交往过程中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为张教授提供了我收藏的大量唐山大地震历史资料。张教授称:“我在这里发现了一座研究唐山大地震的金矿。”
现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每年7月28日这天要搞纪念活动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研究唐山大地震灾难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产生的文化现象的专家学者很多,河北理工大学教授王子平,是我国研究地震灾难文化的第一人,主编出版有《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等专著。
王子平教授在1996年出版的《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对唐山地震文化的研究将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这主要表现在:从文化角度对唐山地震灾害及救援和重建工作所做的研究是地震灾害研究的丰富和深化,是对唐山大地震2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的一种总结。也是对唐山人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和力量的一种探索,把地震灾害及其引起的文化现象转化为一种精神财富,一种积极力量,将有利于推动唐山社会的发展,而这些对于国人乃至世界人民抗震减灾将会发生重要作用。唐山地震文化研究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
到2016年,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0年。当悲伤逐渐远去的时候,唐山大地震将成为一种唐山特有的文化遗存。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这个唐山人特殊的日子将会延续下去,内容、形式还会不断变化,留下更多的是人类社会对地震灾难文化与7·28纪念节日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民间风俗习惯的变化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