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劲 驰
在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之际,心闲无事的我突然接到一位客人从唐山饭店打来的电话。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打电话的人竟是40年来一直未再谋面的朋友,名叫王学秀。他原供职于邯郸市峰峰矿区纪委任办公室主任。是40年前那场唐山大地震把我们彼此联结在一起。于是,我蹬车前去看望。老友久别又重逢,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当年“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一幕幕动人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1976年8月28日,根据省支援唐山震后恢复建设的统一部署,王学秀曾作为支唐的一员,随邯郸磁县一行100多人,20多台打井机,在时任县革委副主任靳立文的带领下,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日夜兼程,于8月30日下午赶赴遭受地震灾害的原丰润县新军屯公社。当时,我是公社党委副书记,分管震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因为工作原因,便与支持打井负责宣传工作的王学秀结下了难解之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彼此相互理解和支持,配合相当默契。在相处4个多月的时间里留下不少沉重的记忆。当我们共同追寻地震岁月的印迹,打开尘封的记忆闸门,收集散落在时光中的那段特殊情景,一切依然历历在目。就在支援唐山打井队到达的当天,为了安全起见,把驻地确定在新军屯中学空旷的大操场上。他们到达后便一齐动手搭锅埋灶。就在大家紧张忙碌时,老天却与外援的人员过不去,一连下了四五个小时的大雨。暴雨如注,给搭建指挥部的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但是,为了支援灾区尽快恢复生产,实现大灾之年农业大丰收,大伙儿仍坚持在雨中搭建简易棚。有的被雨水淋病了,还在坚持工作。为了不给灾区人民添麻烦,粮菜等一切生活用品和必需品都是自带。在暴雨倾泻的时候,许多干部、工人脱下衣服保护粮菜,以使粮菜不被雨淋。经过全员共同努力,基本上做到“四个当天”,即当天到达、当天开火、当开入住、当天开工。记得一个只有3人组成的打井队,只用一周时间就在一个位于偏远的小村凿出一眼百米深的机井。当清澈、甘甜带着丰收希望的清泉从地下喷涌而出时,老百姓笑了,就连大田作物也摇头晃脑地深表谢意。当时,原丰润县委、县革委专门制作了一面写有“红心铁手开清泉、抗震救灾谱新篇”的锦旗以资鼓励,有力地鼓舞了援唐人员的士气。大家干劲倍增,捷报频传。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仅磁县援唐打井队就给新军屯公社新打机井30多眼,确保地震灾区大灾之年不减产。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丰收的果实里凝聚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精神;更不会忘记,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援唐人员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他们为地震灾区恢复生产立下了不朽功勋。
交谈中,每每忆起当时的情景,心情总是无比沉重。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后,邯郸广平县杨宋固大队的共产党员杨治国积极报名参加了首批支唐打井队。他身患重病不下火线,连续作战,奋斗不止。为尽快恢复地震灾区的农田水利建设而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他的模范事迹一时间在地震灾区、在广平县广为传颂。杨治国的名字永远铭记在地震灾区人民的心中。他的高大形象也永远铭记在故乡广平县人民的心中。
1976年8月29日,杨治国随首批支唐打井队冒着滂沱大雨直奔唐山地区的丰润县。到达目的地后,他忘记了两天一夜行程的劳顿,立即投入了紧张战斗。当时,组织上安排他当炊事员。他深知炊事员的责任重大,没有任何怨言,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为了做好后勤服务,他每天起早贪黑,总是事事当前先为别人打算。在炊事员岗位上,水烧开了,先送到一线施工人员面前;饭做熟了,先让一线的同志们吃。夜深了,劳累了一天的工人倒头便睡,而他却像老人照顾孩子似的逐一查床,帮别人盖被子,正枕头,防止因着凉患感冒而影响打井进度。他用自己一颗热情的心温暖着大家。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千方百计把同志们照顾好,以优质、高效、务实的后勤服务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而心中唯独没有他自己。
连续的高温,让常人难以承受,而杨治国却必须在灶火旁的高温环境里打连班紧张劳作。这对本来体弱多病的杨治国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人们吃着可口的饭菜,但并不晓得这饭菜是老杨带着病痛,用坚强意志支撑着身体做出来的。9月2日,他突然感到头痛得厉害,肚子也疼痛难忍,淋漓的大汗湿透了衣衫,而杨治国却始终不吭一声,默默地强忍病痛继续坚持着,不给领导和同志们找麻烦。他日渐少食,夜不足眠,身体迅速消瘦,可是他想:“唐山人民在强烈地震灾害面前‘泰山压顶不弯腰,地动山摇志不移’, 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有点小病算得了什么!”疼痛在不时地折磨着他,意志也在时时地考验着他,他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守卫在工作岗位上。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坚持到底!”
9月3日,他像往常一样早4点起床,忙活着开火做饭。在大家眼中,老杨是个和时间赛跑的人,但却不清楚他要离开这个战斗集体的时间越来越迫近了。当有人看到他脸色憔悴,强打精神为大家做饭烧水时,才知道他早已重病缠身。于是,大家请求领导急忙找来医生,但已经太晚了。经医生诊断,体温高烧41度,确诊为中毒性肠道感染。
上午9时许,深受广大干部、工人和地震灾区人民爱戴的杨治国突然休克了。原丰润县委、县革委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赶来看望,并请来了上海、北京等地医疗队里的专家名医,组成20多人的抢救小组,全力进行紧急救治。县委还几次召开常委会专门听取病情汇报,同专家一起研究制定抢救方案,千方百计把生还的可能留给这位救灾的普通农民。可是,杨治国终因病情严重恶化,医治无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停止了心脏跳动。杨治国同志逝世后,中共丰润县委为他召开了追悼会,并号召全县人民开展向杨治国学习的活动。中共邯郸地委办公室1976年10月14日第5期《工作通报》专题编发了题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记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光荣献身的共产党员杨治国》的文章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学习杨治国的崇高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杨治国逝世后,他的动人事迹在广平县引起很大震动。中共广平县委为了表彰他的先进事迹,向全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发出号召,要求学习杨治国同志彻底的革命精神。县委还根据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要求,在杨宋固大队组织了一支有9名妇女参加的“三八”打井队。在杨治国的女儿杨秀芳带领下,英姿勃勃,奔向了杨治国生前战斗过的地方,继续完成抗震救灾任务。
杨治国走了,他留给唐山人民的那种无私奉献精神却将永存。唐山人民,尤其是丰润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种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而在唐山地震那段脆弱黑色的日子里,杨治国不远千里来到地震灾区,为抗震救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种为抗震救灾而献身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唐山人民。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40多年,铭刻在唐山人记忆深处的,除了地震灾害本身,更多的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伸出的救援之手。这一双双凝聚着亲情、友情、真情的手是令人感动的力量,它将永远成为唐山人生活和建设的不竭动力,也将永远温暖着唐山这座城市和人民。
为弘扬唐山抗震精神,真实地记录与再现唐山地震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感人场景,身处异地的王学秀先生在工作之余创作了一部长篇纪实小说《枫叶荻花草青青》,原国防部长、时任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总指挥的迟浩田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书中讴歌了英雄的唐山人民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真实地再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动人场面。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唐山这座百年城市遭受强烈地震后,不但没有从版图上被抹掉,反而在大灾面前不低头,使唐山在震后重新崛起腾飞。新唐山建设历经10年重建,10年振兴,10年快速发展,10年日新月异,一条条丰腴、灵动的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风景让世人触摸到唐山人一颗颗感恩的心。作家用诚实的笔调、精彩的语言赞扬了唐山人的意志、精神与力量。书中写道:“秋,最是自然四季中的极致,迷人的风韵、醉人的色彩,枫叶红,荻花白,芳草青青;秋,最是给予人生和生命感悟的季节,秋之万物,昭示着生命的辉煌,意志的辉煌,理想的辉煌,也象征着百折不挠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生活,战斗在那一方土上的劳动人民。”作家以深情的怀念用笔书写着一段历史、一种情怀,用文字记录着永远也抹不掉的沉重记忆,于逝者是一种缅怀的祭奠,于生者则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