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社 张世斌
张世斌
男,1950年出生,中共党员。1980年在河北省邢台煤矿主办矿报,担任记者和主编。1984年调入河北工人报社,先后担任记者和一编室代理主任,1991年调入工人日报社,曾任记者、记者站副站长、站长,主任记者、高级记者。1985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1998年荣获“全国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2000年荣获“第四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一个记者要想写出读者喜爱的作品,根就得扎在群众中。那里是给你养分和激情的地方。群众最讲实话,情感最真挚,语言最丰富。离开这几点,记者就写不出真实而生动的新闻作品。”
——张世斌
到群众中感受真实
要想让新闻作品准确而又有群众观点,就必须到群众中去感受真实,去体会真情。
一个不经意采访,让我连续21个春节在与工矿企业一线职工一起过年、采访的路上走下来。1989年除夕夜,我和邢台供电局值班电工整整跑了半夜,看到电工们在刺骨寒风中从电线杆上爬上爬下抢修,真实地写了他们的除夕之夜。稿件见报后,供电工们三番五次打电话感谢,说我写出了他们的心声,理解了他们的甘苦。
打那以后,每逢过年,我就提前与坚持节日生产的单位联系,年年除夕或初一采访、写稿、发稿。我在群众中看到了真实,体会到了真情,感受到了温暖。
到群众中丰富语言
要想得到群众的丰富语言,就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发现,去挖掘,去体会。
1985年,我到保定八一电焊条厂采访。该厂不顾厂情买了一辆高级面包车。我想听听职工群众对这事儿是啥看法。一位车间主任说:“哼,再好的高级车也出不了好焊条!”把群众辛辣、一针见血的闪光语言做“金线”穿到新闻稿件中去,新闻作品就闪亮。
把群众当朋友、当亲人,这样群众和你说话才无拘无束、亲切自然。这时,闪光的语言才会迸发出来,新闻作品才富有感染力。
到群众中积累感情
没有“感情的积累”,就不会与采访对象共鸣,不会与读者共鸣;有了积累,你的感情才奔放,才能写出动人的新闻作品。
1995年秋,我采访企业家马恩华。为了积累感情,我先后采访了120多名干部群众。采访中,让我终身难忘的是5位退休的老太太。她们没说出一件成型故事,总是哭哭啼啼,泪流满面:“我们想去看看重病的马厂长,又怕会累着他……如果不去看,将来就怕再也看不见这样的好厂长了。”虽然没采访到完整的故事,但我得到了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她们的感情。在灼人的情感气氛中,我找到了文章的魂,《不辞羸病卧残阳》获得成功。
人民的记者,下笔就应该先想到人民群众。有了人民群众的感情,才无愧“人民记者”的称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