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叶河女记者见证屯垦变迁

叶河女记者见证屯垦变迁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充市社保中心的张女士通过兵团青基会为吴聪开通了爱心桥梁。吴聪也被评为兵团、自治区双“十佳少先队员”。当年,此新闻获全师优秀稿件奖。2005年是雪梅走进团宣传科的第一年。在试用期间,如果业绩不合格,她将面临失业的危险。这一年,雪梅顺利地通过了试用期的考核,新闻创作一发不可收。2008年7月,她代表农三师参加自治区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今年7月,齐曼姑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杨 蕊

杨 蕊

籍贯北京,出生在新疆奎屯市,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电视台就职,2004年考入农三师党委宣传部。曾获得“兵团五十佳通讯员”,兵团日报社、中新社兵团分社“优秀通讯员”,农三师优秀新闻工作者,师级优秀工作者和兵师新闻优秀作品奖。

在兵团55年的沧桑巨变中,有一群熟悉的身影,带着泥土的气息奔波在基层,用忠心、良心和爱心记录着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伟大变革,他们就是兵团成千上万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普通得像一只只萤火虫,在不同的时空从事着相同的工作。当国家和人民召唤时,他们挺身而出、用星火燎原的力量迸发出强光和炽热。

“我们是农民的儿女,那里是我们的根,我们从我们的根部汲取力量。”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10年来,记忆最深的话。在这个没有性别之分的新闻王国里,只要你恪守道德、锤炼本领,爱憎分明而又锲而不舍,女性一样能够撑起宣传工作的“半边天”。在兵团师、团、连编制的队伍里,我和我的姐妹们或许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记者”,但是我们这群“土记者”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铁肩道义的责任良知

缘自新闻

回忆我10年来的新闻工作经历,无论是在北疆的电视台、广播电台,还是在南疆的机关宣传部门;无论是在演播室面对观众,还是用摄像机和话筒采访受众,或是用录音笔、照相机和钢笔记录新闻事件,我觉得新闻工作者的可贵之处是用真心写真事。

2002年,我在北疆电视台工作时,曾拍摄报道过一条社会新闻《玉素甫老人十年如一日抚养汉族弃婴》,并协调驻军某团官兵为他们捐款。当年,此新闻被评为全师电视好新闻奖。2006年,我在农三师宣传部工作时,根据师团委提供的线索,又采写了一篇社会新闻《仪陇孤儿情撼昆仑——记农三师五十一团中心小学学生吴聪的故事》,此文经兵团新闻网刊发后被《南充晚报》、《家庭家教》杂志转载。南充市社保中心的张女士通过兵团青基会为吴聪开通了爱心桥梁。吴聪也被评为兵团、自治区双“十佳少先队员”。当年,此新闻获全师优秀稿件奖。这是两条内容相似的新闻,都是通过媒体帮助弱势群体,但新闻的侧重点略有不同。21世纪初,兵团的各项民政救助体系尚不健全,在人民的视线里,常会出现为重病患者、孤寡老人、失学儿童捐款的事迹,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血浓于水的人文关怀。但是近几年,随着各项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捐款献爱心类的新闻已不再成为宣传热点和时代的主旋律,而更倾向于弘扬自强不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新闻。因此,我笔下的吴聪便是与命运抗争、知识改变命运的缩影。仅仅5年的时间,同一条新闻折射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改变。

回忆21世纪初,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笨重M9000摄像机加厚厚的1/2录像带,是我们亲密的伙伴;带着它顶风冒雪、出生入死,或奔跑、或步行、或骑车风风火火地到达采访地。演播室里灯光依稀,在没有提字器的情况下,播音员完成出像新闻的播出,完全是凭记忆背诵编前,录制着几天前的旧闻。新闻源不能同步传送,新闻节目也不能同步直播。我兼职通联工作时,认识每个团场的班车司机,是他们顶风冒雪把新闻带送到我的手中,又是在一个个黄昏下,把用过的新闻带领回去。仅仅几年的光景,兵团的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大发展大跨越。兵师团通过编解码技术同步传输着最新的报道,演播室日趋专业化,专业器材一应俱全,电视节目实现直播,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特别是近年来,地师台与各省台、中央台的协作与交流,已成为新闻单位培养人才的一条“绿色通道”。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新闻工作者是最先体察时代进步的人,让我们为兵团新闻事业的腾飞而奋斗终身!

傲雪之梅

2007年至2008年,农三师外宣稿件个人刊稿数量蝉联冠军的竟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弱女子——四十五团政工办的宣传干事张雪梅。走近这支傲雪之梅,她非新闻科班出身,也只有5年的新闻从业经历,却用一股倔强的劲头跑遍了全团的角角落落,十几万字的新闻作品讲述着雪梅眼中四十五团的昨天与今天。

为了捕捉住转瞬即逝的灵感,她曾凌晨两点从床上一骨碌爬起写稿件。为此,20多岁的她因脑动脉硬化,落下失眠的毛病。身为爬格子的女人,冥思苦想地熬夜、夜以继日地写写改改,常年在快节奏高荷压下,从事新闻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像我们这样默默无闻的新闻从业者,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在尽职尽责中透支着青春。雪梅的“痛”正是无数个相似的你我的真实经历。

2005年是雪梅走进团宣传科的第一年。在试用期间,如果业绩不合格,她将面临失业的危险。顶着巨大工作压力,身怀六甲的她奔波在团里的各种场合,是个要新闻不要命的女人。6月的一天,雪梅从十八连采访团场产业结构调整巴旦杏和蔬菜大棚种植的新闻时,在骑摩托车返回的途中,被呼啸而来的汽车的高音喇叭惊扰摔倒在地。她摸一摸蹭破的小腿,捂着肚子直奔办公室……豆大的汗珠从额前流下,雪梅从办公室爬回了家,却不曾留一滴眼泪。丈夫终于心疼地发火了:“为了600元的实习工资,带着7个月身孕连命都不要了,值得吗?”这一年,雪梅顺利地通过了试用期的考核,新闻创作一发不可收。

她撰写的《高新技术助推四十五团棉花产业发展》、《科技点亮致富明灯》、《科技入户助四十五团农户增收》等一批新闻体裁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四十五团科技兴农的发展成就;她撰写的《从战争年代走向和平的兵团母亲》、《幸福生活演绎神奇变迁》、《从服务窗口看通信作息现代化》等一批通讯作品,有力地见证了兵团屯垦半个世纪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她撰写的《孩子,妈妈是你站立的拐杖》、《幸福像花儿一样》、《感谢窗外那只无名鸟》等一批兵团文学作品,细腻地反响了团场农家的田园生活。她像一支跳动的音符,用生命演绎最美的舞蹈。

花开连队

80后出生的齐曼姑丽是四十九团一个民族连队的副连长,政工员出身的她,是农三师170余个连队中屈指可数的少数民族女干部。她从小在汉校学习,大专法律毕业后,曾在农二师二十九团宣传科、银棉公司挂职锻炼一年。2008年7月,她代表农三师参加自治区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今年7月,齐曼姑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齐曼姑丽”维吾尔语的含义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齐曼姑丽所在的连队是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师级文明生态小康连队,整齐划一的木栅栏展示了少数民族职工的居住特点。虽然,连队政工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记者,但他们却像无数根触角扎在土地的根部,最先了解和发现民情民意,是反映连队生产生活的“晴雨表”,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2005年,齐曼姑丽与人合写的消息《四十九团九连加强春耕春播生产》刊登在《叶尔羌报》上,这是她的处女作。而后,她撰写的反映扶贫帮困献爱心的社会新闻《米里克笑了》再次刊登在《叶尔羌报》维文版。2009年春,齐曼姑丽在新疆卫视2套“农牧田地”栏目中获悉棉田套种小茴香,她就做职工的思想工作,让阿吉试播套种了千余亩棉田,结果仅此一项阿吉增收了8600元。一篇新闻故事《阿吉笑了》再次见诸报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