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素质教育与阅读的互动关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就人类社会发展来说,阅读是一种社会文化交往方式,是实现知识传递、思想沟通、社会意识传播、社会心理扩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5)就读者个人而言,阅读是一种自我学习的方式。通过阅读,不仅把读物从一种密码式的符号系列转变为一种充满意义的作品,而且改造了阅读者本身。因此,阅读既是个体的自主行为,又是一种社会性行为。阅读的结果是读者获得了新知识、改造了自身素质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行为。当然,这种教育有别于在教师引导下的学校教育,是个体进行的自我教育行为。阅读与素质教育存在必然的联系,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阅读首先是一种基本的素质,学校教育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方法,是学生阅读品质养成的前提基础;而阅读能力的积累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又将促使个体其他基本素质的形成,推进全面的素质教育目标实现。
阅读的自我教育性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古今许多著名学者都对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学者泰勒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要让学生“摆脱为应卯而读书的束缚,发展自己的思想和信仰。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学的能力,学会全神贯注地阅读和孜孜不倦地努力”(6)。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称:“我的教育信仰之一,就是无限信仰书籍的教育力量”(7)。因为,“书籍能在人们的心中激发和培养最高尚的情操和最美好的理想”(8)。通过阅读,人们从书籍中获取知识、汲取思想观念、学习基本技能、感受美的体验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培养人们的身心素质与情操。可以这么说,是阅读,开启了成才的大门。培根有言:“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9)。
阅读是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阅读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发展与实施又赋予了阅读新的意义,并对少儿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树立全面、发展和主动的阅读观,培养全面的阅读品质。
(一)全面的阅读观。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规定中小学教育要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局限于增长知识素质一隅,而要全面阅读有益于形成思想道德、身心发展等素质相关的读物。
(二)发展的阅读观。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原则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强调受教育者潜能的开发和素质的发展。发展性原则要求学生阅读不仅照顾眼前的需要与兴趣;还要开发和挖掘潜在的和长远的阅读需求。
(三)主动的阅读观。主体性原则是素质教育最关键的要求,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内因”。学生素质的形成过程,归根到底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等内化的过程。它不是教师灌输一些现成的分析与结论所能奏效的。必须让学生个人自主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存在只是为学生做好读书的准备,而书要靠自己去读。”这里所说的准备,包括为学生提供一个洋溢着人类智慧,体现出生活经验,心灵愉快、思想活跃的环境与对阅读能力与品质的训练和培养。(10)蒙田更进一步建议,教育者在进行工作时,要根据被教育者的智力与需要,“让他们自己品味、挑选和识别所学的东西;有时为他们打开大门,有时让他们自己打开大门”。这些论述都强调了主动阅读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