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耻近乎勇

知耻近乎勇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爸爸想和你谈谈“知耻近乎勇”。而“知耻”,就是让我们社会变好的一个最佳起点。不过,想要“知耻”,我们就必须先弄清楚“无耻”形成的原因,以及它是如何发展的。“知耻”,我们还需要知耻!有了“普遍承认”的是非判断标准,当有人违反这套准则时,其他人应该共同予以谴责;如果涉及法律,则应予以公正制裁。知耻近乎勇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周处应该算是很有名的了。最后,成为一位明礼义、知廉耻的高尚君子。

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知道不对,但却并不引以为耻

亲爱的儿子:

今天,爸爸想和你谈谈“知耻近乎勇”。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它和你有什么关系吗?嗯,这个问题很好,让我简单解释一下吧。

在人类社会中,一个人很难独善其身,除非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人——包括你我,都无法做出这种选择。既然必须在社会中生活,那么我们就有责任要让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糟。否则,我们便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而“知耻”,就是让我们社会变好的一个最佳起点。不过,想要“知耻”,我们就必须先弄清楚“无耻”形成的原因,以及它是如何发展的。

在农业社会时代,古人注重乡党、邻里观念。如果一个村的村民和别村的村民发生纠纷,其他的村民若是知道了,往往在弄清楚是非黑白之前,便已纠集一伙人前去“讨还公道”。在那个时候,“只讲立场,不问是非”的做法,虽然已经显露苗头,但还算并不严重。直到近代,这种观念才得以蔓延,并且广泛地扎根于国人的心中。人们被分成几个不同的阵营,且彼此攻击。由于没有任何规则的限制,往往越是蛮横,不择手段的,越是容易得到生存的机会。

从那时候起,“只有我做的,或者立场和我一致的,才是正确的”这种心态,仿佛已经成为了人们生存的本能。时至今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有人在电梯抽烟,另一个人上前劝说两句。抽烟的人二话不说,拿出刀子就将对方杀死。

为什么会如此?

“我抽烟既然没错,你还敢来啰唆,不是找死那是什么?”

这种“唯我独尊”“拳头大即公理”的罪恶心态,如果大家普遍不予以否认以及谴责,那么,光有希腊神话里的“希望”是远远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命运的。那么,我们还缺少什么?

“知耻”,我们还需要知耻!如果不论犯下什么过错,我们的内心都没有丝毫惭愧的感觉,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希望”,我们也不会有任何的意愿去改变。因为一来自己的内心不会有丁点的不安;二来外界给我的反馈即便谈不上赞许,至少也是冷眼旁观。既然如此,那又有什么改变的必要呢?

一个社会如果不问是非,那么自然没有对错。一旦没有对错,那么就不会有因为做错而引发的愧疚感和羞耻感。因此,我们若是想要改变现状,首先,必须确立一套公平、合理的行为准则,亦应同时包括法律及道德两方面。就道德而言,私德方面,古时有“仁、义、礼、智、信”的说法,虽然简略,但不妨作为参考;公德方面,现代社会则有非常清晰的公民守则。

有了“普遍承认”的是非判断标准,当有人违反这套准则时,其他人应该共同予以谴责;如果涉及法律,则应予以公正制裁。假使能够这样做,那么正常人在犯错之后,则很难不生出羞耻之心。

知耻近乎勇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周处应该算是很有名的了。周处年少时横行乡里,被乡民将他与猛虎、蛟龙合称“三害”。后来他得知此事,突然心生悔意,便将猛虎、蛟龙杀死,自己也洗心革面。他发奋图强,也因此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和周处相比,我们所犯的过错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周处都能勇于知耻,我们又有何不能呢?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知道不对,但却并不引以为耻。

关于知耻,另外还有一个故事:有个人家里很脏很乱,家具也都破旧不堪,但他却不以为意。有一天,他的朋友送给他一个优美而昂贵的花瓶,他便将花瓶摆在餐桌上。后来每次经过花瓶,他总觉得怪怪的……终于,他发觉问题出在哪里!原来放花瓶的餐桌太破旧了,看起来很不协调。于是他便出门去买了一张非常漂亮的桌子。可是,他仍觉得不对劲,原来椅子……最后,整个屋子都变得十分整洁、高雅。

而我们的个人修养,有没有可能也是这样呢?

不管我们过去曾犯过多少错,或是品行有多么恶劣,比如我们曾经骗过别人,但也因此而蒙受欺骗,但现在我们厌倦了这种尔虞我诈,决心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只要坚守这个原则,日积月累,一旦我们的价值感和荣誉感获得提升,我们身上其他的一些不良习惯如插队、随地吐痰以及大声喧哗等,会不会也会显得特别碍眼呢?

而自己觉得碍眼,换句话说,就是引以为耻。

由于我们的身上已经有了一项特别优秀的品质,衬托之下,其他较为低劣的习性就会尤为醒目,继而被我们主动戒除。最后,成为一位明礼义、知廉耻的高尚君子。哎呀,真是让人期待!

杨德生

2013.11.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