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流传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跋(tuò bá)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在西晋五胡乱华以后,拓跋部终于统一了华北,建立起北魏政权。但自从太武帝①去世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
有一天,在北魏朝廷的会议中,年轻的魏孝文帝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并称已制订好了进攻计划。大臣们一听,虽然心里并不赞同,但王威之下也不敢提出异议。正当朝堂之上一片肃静之时,一个如雷般震耳的声音响起:“不可!陛下,千万不可!如今百姓生活温饱不济,国库钱粮尚不殷实,军械器具落后需要更新,怎能倾国攻伐呢?”
魏孝文帝皱起眉头,直盯着这位敢于在大殿上直接反对王命的任城王拓跋澄,大怒道:“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
拓跋澄站出朝列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身为朝臣,明知用兵危险,怎能不讲!”
孝文帝一听,也不说什么,衣袖一挥,宣布退朝。而当他转过身去时,那紧锁的眉头竟悠然舒展开来,黑铁般沉重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正当拓跋澄准备离去时,一个宫廷卫士挡住了他的去路。他不禁心中一怔:“年轻的陛下到底还是太自负,国家社稷何去何从呀……”卫士道:“陛下有要事相商,请随我单独觐见。”
陛下有何要事?还是为了征讨的事么?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一进大殿,孝文帝就急步上前,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
什么?吓唬大家?年轻的陛下到底想干什么?
拓跋澄一时感到迷糊了。
“你看,我国现在的国策、制度颇有痼疾,急需进行改革……”
“改革是件好事!但与出征有什么关系?不知陛下的意思是?”
“要改革,非得迁都不可。这回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大家迁都中原。”
拓跋澄恍然大悟,原来年轻的孝文帝竟有如此大志!于是君臣二人彻夜长谈,一连数日。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率步骑三十多万,领所有文武百官起征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此时正值秋雨连绵,雨足足下了一个月,道路泥泞,行军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又见大雨难行,怨声四起。拓跋澄聚拢大臣道:“我们再给陛下进言,阻止他用兵吧。”大臣们见有人起头,便一起来到孝文帝面前,跪倒在地。孝文帝见此情景,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被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吧。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拓跋澄又是第一个站出来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但平城的贵族中还有不少人反对。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却都被孝文帝驳倒。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迁呢?”贵族大臣被反问得哑口无言。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又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颁布一系列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正是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注释:
①太武帝:拓跋焘(dào),字佛狸,鲜卑族,北魏的杰出皇帝。
经典启蒙
雅①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②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③,史传百家,无不该涉④。善谈庄、老,尤精释义⑤。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⑥,在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
爱奇好士,情如饥渴。待纳朝贤,随才轻重⑦。常寄以布素之意,悠然玄迈,不以世务婴心⑧。又少⑨善射,有膂力⑩,年十余,能以指弹碎羊髆骨,射禽兽,莫不随行所志而毙之。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性俭素,常服浣濯之衣,鞍勒铁木而已。帝之雅志,皆此类也。
——节选自《北史·魏本纪(三)》
原文注释
①雅:平素,素来。
②《五经》:儒家的五本著作,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③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学习不需求师,就能探求其精深和玄奥。
④史传(zhuàn)百家,无不该涉:对史传百家的典籍,无不广泛涉及。
⑤释义:佛教经籍的意义。释,人们对佛祖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指佛教。
⑥诗赋铭颂:均为文学之体裁。
⑦待纳朝贤,随才轻重:以才能的大小来接待和招纳朝廷中的贤人。
⑧常寄以布素之意,悠然玄迈,不以世务婴心:常常降低身份,寄托自己朴素的愿望,悠闲超脱,悠然自得,不让世俗事务缠绕自己的心。布素,形容衣着俭朴。
⑨少(shào):小时候,年幼时。
⑩膂(lǚ)力:体力,力气。
髆(bó)骨:肩胛骨。
莫不随行所志而毙之:孝文帝发箭后随即赶上去,猎物没有不死的。形容箭到而死。志,至。
浣濯(huàn zhuó):指洗过多次的衣服,旧衣。
雅志:闲情雅致。
师者新说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年),是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原名是拓跋宏,后改叫元宏,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中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拓跋宏的血管里流着的虽然是鲜卑族拓跋氏的血液,但他从小受到的却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也是一批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汉族士大夫。他自幼爱好读书,手不释卷,天分极高。母亲冯太后还亲自创作《劝诫歌》《皇诰》等文章督促他阅读、背诵,将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等思想传授给拓跋宏,并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影响着他。
儿时的生活积淀在拓跋宏内心深处,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此后,拓跋宏一辈子爱好诗文,并创作了大量的诗赋文章。他为政勤奋,励精图治;他提倡封建伦理道德,不仅身体力行,也要求臣民如此。这些,都是他日后推行汉化政策的内在基础与指导思想。
当然,拓跋宏并未完全放弃鲜卑习俗。况且,当时南北对峙,战争频繁,也需要帝王具有带兵打仗的卓越能力。因此,拓跋宏在习文的同时,也练就了一身武功。他从小善射,“射禽兽,莫不随行所志而毙之”;臂力也好,十多岁时即能以手指弹碎羊的肩骨。
如此成长起来的拓跋宏既具骑射武功,又富汉文化修养,可谓是文武兼备之英雄人物。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执政期间,能冲破守旧思想的禁锢,勇于排除一切困难进行政治革新,不仅如故事中所说的那样利用智慧巧妙地迁都洛阳,更大胆地对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各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如要求鲜卑族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等。因此,这次改革对民族融合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今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
孝文帝那认同先进文化并勇敢地排除一切艰难险阻进行改革的英雄壮举,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可贵的榜样。
学有所思
在历史上,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走向了灭亡。这事实本身就很自然会引起历史学者对孝文帝改革(尤其是他的汉化措施)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形成不同的看法。你能不能翻开史册,“考古”这一段历史,并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比较客观全面地谈谈你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