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流传
话说日本自公元1467年应仁之乱后,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终于在公元1590年由丰臣秀吉完成了统一,军力空前强大。在诸多“名将”簇拥下,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大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四月,20万日军入侵朝鲜,短短两个月,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直达鸭绿江南岸。朝鲜数十万军队的土崩瓦解,和大明援朝军队的首战失利,让人们觉得日本武士真是“天下无敌”。而得意忘形的丰臣秀吉不但向明朝要求承认日本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
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4万明军铁骑誓师东进,浩浩荡荡地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向20万日本精锐之师发起进攻。
第二年正月,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旌旗招展,杀气骤起。驻守平壤的是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
“大人,倭使前来谈判。”军士向李如松报告。
“斩。”李如松盯着地图,头也不抬地沉声道。
明军将日军谈判使者的首级扔到平壤城下,小西行长在城上看见后,顿感心情无比沉重。
夜里,城西大门悄悄打开,800名全副武装的日军夜袭部队踩着积雪偷偷向明军大营摸去。此时,天上飘着雪花,北风呼呼作响,快到明军军营的时候,突然,噼里啪啦的火枪声响起,一片日军倒下,其他日军环顾四周,根本看不见射击的人。最后,日军终于看清明军躲身雪地里朝他们射击,他们挥舞着倭刀向雪地里的明军冲去。正在此时,明军营外出现几排士兵,向日军发射一簇簇火箭。黑夜里,无数带着火光的箭呼啸而来,成堆的日军被射死。明军呐喊着向日军冲去,日军开始溃退,明军铁骑却纵马直追。日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寥寥几十人侥幸逃回城中。硝烟中,只见李如松站在营前哈哈大笑。
次日明军发起总攻,李如松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数万明军集结在平壤城西面,刀枪如林、战旗如波,大喊:“杀!杀!杀!”如此持续了一个时辰,喊得城内日军胆战心惊。李如林在帐内制订攻击计划,并沉着地发布着指挥各营攻击方向的命令,众将领个个应诺而去,无不信心十足。
时近午时,“轰!”一声号炮声起,明军劲弩、火炮齐发,火焰蔽空,各攻城部队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喊杀声犹如天塌地裂,枪林弹雨中,数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一时间平壤各门顿时陷入了激烈交战。
明军数座云梯推上前去,竟被日军火油点燃,部分明军艰难地爬上城头,却被日军层层包围,截断了退路。更多的明军还未爬到城头,便被打落下来。明军攻城部队伤亡人数迅速扩大,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李如松亲自来到城下巡视三周,指挥明军向西城门和七星门发起了一轮轮冲击。正当他在城下调兵遣将之时,城上小西行长远远望见,便命令几门铁炮一齐朝他射来。只见李如松身边几团黑烟腾起,边上的卫士都被击倒在地,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李如松更是同他的坐骑一起被淹没在浓烟中。正当众人为他的安危感到无比担心时,只见他从烟雾中快步走了出来,毫无惧色,泰然若定地命令道:“有怯战者,格杀勿论!”军令一下,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
此时,明军也架好了二十门大将军炮和八十门虎蹲炮,对着七星门猛轰。半个时辰后,七星门终于塌陷了,明军铁骑如潮水般涌入城内,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明军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霄……
一门失守,六门皆惊,城内其余日军的意志瞬时间崩溃了,纷纷溃散。明军从三面攻入平壤城内,日军全线瓦解,夺路从东门逃出城来。李如松早已安排一支明军埋伏在东门外,见溃敌出城较远,无法再龟缩入城时,便炮轰冰封的大同江面,骑兵分路包围截杀,日军火烧、炮击、溺水而死者不计其数。
修整十天后,李如松又率领大军乘胜进击,继而收复多座城池。
经典启蒙
明旦①,如松下令诸军攻围缺东面②。以倭素易③朝鲜军,令副将祖承训诡为其装④,潜伏西南。如松亲提大军直抵城下,攻其东南。倭炮矢如雨,军少却⑤。如松斩先退者以徇⑥。倭方轻南面朝鲜军,承训等乃卸装露明甲⑦。倭大惊,急分兵捍拒⑧,如松已督军自小西门先登。火器并发,烟焰蔽空。吴惟忠⑨中炮伤胸,犹奋呼督战。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⑩,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
——节选自《明史·李如松传》(有删改)
原文注释
①明旦:第二天早晨。
②攻围缺东面:围攻时放开东面。
③易:轻视。
④诡(guǐ)为其装:假装穿上朝鲜兵的服装。
⑤军少却:明朝军队稍有退却。少,稍微。
⑥徇(xùn):对众宣示。同“殉”。
⑦明甲:明朝军队的盔甲。
⑧捍拒:抵御,防御。
⑨吴惟忠:字汝诚,号云峰。明朝著名抗倭将领。
⑩易马驰:换了马继续疾驰。
堕(duò)堑(qiàn):落入壕沟中。堕,坠落。堑,防御用的壕沟,护城河。
麾(huī)兵益进:指挥士兵加强进攻。麾,指挥。益,更加,加强。
师者新说
李如松是明朝中后期的著名将领,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他的父亲是辽东总兵李成梁,可以说是将门虎子。他一生主要干了两件大事:其一是平定宁夏哱拜叛乱;其二则是远征朝鲜,指挥了闻名世界、大张国威的万历援朝战争。
前面故事所描述的就是李如松领军入朝后,面对日军的一场攻坚战。当时日本人只知道他们是跟随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精锐军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枪,数十年中未尝一败,如今还占据了朝鲜最坚固的城池。他们骄傲地相信,想攻破这样的城池,凭什么?天兵天将?但他们遇到了李如松——他多少年来南征北战,扫荡明帝国周边的敌人,是明朝的老对手蒙古人心头不折不扣的噩梦。这一次,噩梦的拥有者里,又要加上无数日本人的姓名。
坚城?精锐?李如松只知道要让大明铁骑攻进城去!
结果他办到了——“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这一节读来令人振奋!炮火硝烟中,他敢于冲锋,激励将士,不仅一举攻下平壤城,还打出了中华军队的威武士气。在后来的抗日援朝战争中,明朝军队连战连捷,以弱势兵力击败了挡在他们面前的所有敌人,打得日本名将们狼狈不堪。李如松威名大振。
此后,李如松受神宗皇帝特别任命,出任辽东总兵,与蒙古部落作战,同样屡挫敌兵,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说起英雄之死,尤其令人扼腕。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蒙古人因为多次遭到他的打击,恨透了这位明朝神将,所以调动重兵设下了埋伏。李如松在亲率轻骑直捣敌军巢穴时,被蒙古军重重包围。当时已年逾50的他,却仍旧壮心不已,身先士卒、奋勇向前,最后力战而死。
这位名将没有死在病床上而是马革裹尸,是幸与不幸,千古自有评说。但无论如何,当国家和民族需要时,这位悍将始终用他的忠诚和才能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光荣,这才是英雄本色!
学有所思
亲爱的小读者,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四月十三日,大清帝国的缔造者努尔哈赤起兵之时,离李如松牺牲正好是二十年。让我们来做一个穿越时空的假想吧:假如当时李如松尚在,年70岁,他还会像春秋战国时期赵国老将廉颇那样上马杀敌吗?等待八旗大军的还会是城门洞开的山海关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