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乡人们,在背山面海的生活环境中,代代以渔业为生,兼顾农耕果业。渔樵耕读的日子里,人们也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流传下来。
有精彩生动的崂山民间故事,如《石老人的传说》《枣核儿》《崂山的传说》等。清康熙年间,受崂山民间传说的启发,蒲松龄创作出了千古流传的短篇小说《香玉》和《崂山道士》。
渔樵耕读
在民间盛行的沙子口鲅鱼礼,是指春季晚辈选购新上市的大鲅鱼敬送老人,充分体现了乡民尊老敬老的良好习俗。以鲅鱼为媒介,把大海慷慨的馈赠,转化为人间浓浓的亲情。
每年正月十三日,有展演渔民祭海风俗的沙子口庙会,人们到“沧海关”海庙供奉龙王和天后,举办祭海仪式。装扮一新的上百艘渔船排满海湾,渔民鞠躬行礼,将祭品撒向大海,并燃放鞭炮,以感谢大海对他们的恩泽。
每逢农闲、年节和庙会,特别是正月元宵节期间,有风情浓郁的崂山大秧歌,各村的秧歌队走街串巷进行流动演出。其中,沙子口一带的“地秧歌”比较有名气,大多扮演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如孙悟空、白蛇、货郎、县官等。
还有闻名海内外的崂山道教音乐源于上古时期汉族民歌和民间号子,又融入“十方经韵”,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道乐。相传李白、吴筠(yún)、苏轼、丘处机、张三丰、赵孟頫(fǔ)等名人名道,都为崂山道乐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于民间,又回馈于民间,在现实的生活中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了解和接触这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将体验到其中的快乐。
亲海探究
传承经典的民间艺术,是人类智慧与文化的积累。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时候是与生活融合的,又是可以体验到快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