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健脾胃养生保健的5项措施
粤语中有一句俗语“健脾胃,无闭翳”,意为无灾无病。根据医学资料统计,全世界大部分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脾胃病,国人尤甚。为什么呢?因为国人超级爱吃。国人对吃引以为自豪,这也许是世代挨饿的结果,或曰集体基因。人对胃的感觉明显,如胃痛、胃胀、打嗝等。人对脾的感觉却不明显,但实际上伤脾的结果更严重,比如脂肪堆积、痰湿增多、瘀血滞气等。
中医将脾胃归为一体。《黄帝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摄入食物,输出营养,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五行中,脾属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顾,滋养万物。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磨化腐熟,然后由脾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所以脾胃相互协调才能正常发挥。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得脾胃病?为什么有这么多胖子?归根到底是因为脾胃不和,即胃受纳有余,脾运化不足。说白了,就是吃多了!另外,有些人想减肥,却以为减肥跟理发一样,用各种物理方法除掉即可,全然不从根本上找原因!
中医学认为元气是维系生命的根本,元气根源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肾中精气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若脾胃之气受损,则元气不充。所以,元气盛衰,并非完全取决于先天禀赋,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本草纲目》云:“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脾胃健旺,元气充沛,则气血化源充足,自可益寿延年。从西医学的角度分析,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摄取,全靠胃肠的功能,即中医所指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脾胃不和,则必然影响到营养物质的摄入、转化、输布和糟粕废物的排出,久则脏腑失养,功能减退,甚至形成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堆积,而致早衰甚至死亡。
(一)现代生活大多是对脾胃的蹂躏
现代人对食欲快感的无度追求导致了对脾胃的蹂躏。对于吃素和限食的人,人们经常会关切地问,这么吃营养够吗?会不会因为营养不够生病?其实只要到任何一家医院看看就知道答案了。绝大多数病人皆因吃多了生病,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中风偏瘫、糖尿病、心脏病、胰腺病、肝病、胃病、肾病等,全是营养过剩造成的。至于肥胖,就更不用说了!
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大吃大喝,究竟补了身体还是病体?人们之所以敢大吃大喝,除了追求食欲快感,还有个原因就是认为“吃什么补什么”。中医讲究平衡,所以健康之人在《内经》中被称为“平人”。健康才应是标准,而不是肥瘦、快感。营养物质吃多了肯定有不良反应,因为营养除了满足人体正常的生理需求,也满足体内病体的需求,比如各种病菌、炎症、肿瘤、包块、硬化的血管、堆积的脂肪等,统统都需要营养来维持生长。也就是说,疾病也是我们吃出的“结果”。所以,要想过好日子,还是应该先治病,否则营养越多病越多。想想看,农民给庄稼施肥之前得先把地里的野草拔掉,否则它们吸收肥料比庄稼还快。人健康就不会过胖过瘦,也不会长斑、起疙瘩。很多人以为自己在进补,结果身体没养好,反而把体内的病体、病菌养得很好,使肿瘤、包块、脂肪和痰湿茁壮成长。
(二)保养脾胃的5大措施
有人以为胃是管消化的,其实胃与脾共同作用才能消化。胃与脾互为表里,胃为腑,脾为脏,脾胃不和就消化不好,睡眠也不会好。肾虽然是先天之本,却可以靠后天练功提高功能;脾胃虽是后天之本,却主要靠保养来维护,提高其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脏腑气化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对脾胃的保养十分重要。“动为纲,素为常,酒少量,莫愁肠”和饮食健脾是保养脾胃的5项措施。
1.“动为纲” 指适当的运动可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使气血化源充足,精、气、神旺盛,脏腑功能不衰。因此,每个人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锻炼方式和运动量。散步是一种和缓自然的体育活动,可快可慢,使精神得到休息,肌肉放松,气血调顺,整个身心在一种协调中得到平衡和保养。持之以恒可流动气血,畅达气机,活动关节,帮助脾胃运化,借以祛病防衰。
2.“素为常” 素食主要包括食植物蛋白、植物油及维生素的食物,如面粉、大米、五谷杂粮、豆类及其制品、蔬菜瓜果等。应少吃油腻,多吃蔬菜。日常饮食应以淡食为主,以便清理肠胃。进食温凉适当,不要过热也不可过凉,因为热伤黏膜,寒伤脾胃,导致运化失调。少食质硬、质黏、煎炸、辛辣性食品。
3.“酒少量” 嗜酒无度会损伤脾胃。而少量饮酒能刺激胃肠蠕动,以利消化,亦可畅通血脉,振奋精神,消除疲劳,除风散寒。饮酒过量,脾胃必受其害,轻则腹胀不消,不思饮食,重则呕吐不止。酗酒或长期大量饮烈性酒,更易导致脑出血、胃出血或肝坏死而损寿。
4.“莫愁肠” 指人的精神状况、情绪变化对脾胃亦有一定影响。中医认为:思可伤脾。意指思虑过度,易伤脾胃。脾胃功能失衡,会引起消化、吸收和运化的障碍,因而食不甘味,甚至不思饮食。久之气血生化不足,使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健忘失眠,形体消瘦,导致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溃疡病等。所以,必须注意性格、情操及道德的修养,做到心胸豁达,待人和善,遇事不要斤斤计较,不冥思苦想,更不要对身外之物多费心思。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干扰,经常保持稳定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这也是保养脾胃、祛病延年的妙方之一。
5.饮食健脾 脾虚者最有效的是淮山薏米扁豆粥。淮山又称淮山药,味甘性平,入脾、肺、肾经,是药疗、食疗的常用品。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淮山药脾肾双补,在上能清,在下能固,和小便而能止大便。”在选择使用时,有生用与炒用的不同。生用淮山药能补脾养胃,补肾涩精,补肺生津,常用于消渴虚热,脾虚纳呆,久泻不止,肾虚遗精,妇女白带过多,肺虚喘咳。炒用淮山药能补脾健胃,常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滞,白带过多。概括地说:养阴生津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中医认为山药有健脾、除湿、补气、益肺、固肾、益精的功效,山药含有可溶性纤维,能推迟胃内食物的排空,控制饭后血糖升高。还能助消化、降血糖。控制进食欲作为高营养食品,山药中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等。其中重要的营养成分薯蓣皂,是合成女性激素的物质,有滋阴补阳、增强新陈代谢的功效;而新鲜块茎中含有的多糖蛋白成分的黏液质、消化酵素等,可预防心血管脂肪沉积,有助于胃肠的消化吸收。许多古典医籍都对山药作了很高的评价。
薏苡仁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薏苡仁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白扁豆性平,味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对于脾虚呕逆,食少久泄、小儿脾虚疳积、妇女脾虚带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脾虚者除了服用淮山薏米扁豆粥之外,也可服用健脾和胃的中成药归脾丸和香砂养胃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