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细胞载体靶向治疗
某些细胞具有靶向肿瘤部位的特性,利用细胞这一特性携带病毒载体进行系统给药治疗,与单纯的病毒载体相比具有以下优势:①细胞比病毒的半衰期长,一些靶向错误的细胞有足够长的时间重新循环到靶组织中去;②在循环中细胞不会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③自体细胞不会被免疫细胞吞噬;④细胞载体选择性反应于肿瘤微环境及肿瘤细胞的信号,从而进入肿瘤内部;⑤细胞可能会黏附在血管,但可以通过一些机制来避免非特异性捕获。
有几种细胞可以胜任这项特殊的“运输”工作,包括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异体肿瘤细胞以及干细胞,如血管前体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SC)等。这些肿瘤趋化细胞可以感应肿瘤微环境发出的信号,具有追踪肿瘤、传递基因的作用,但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存在诸多问题,如获取(体外分离和培养)困难、少量可与某些正常组织结合、靶向肿瘤特性不明确等,需要更深入地掌握其特性才有可能作为基因治疗可靠的运输工具。
干细胞是人类所有不同种类细胞的前身,它可以分化成血液、肌肉等其他不同类型的细胞。从最初的骨髓移植至今,人们对干细胞研究已经进行了30多年。应用干细胞治疗疾病较传统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如低毒性(或无毒性)、一次用药有效、不需要完全了解疾病发病的确切机制等。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血管前体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MSC)作为靶向肿瘤的载体,但血管前体细胞不能靶向血管已形成的肿瘤,且细胞大量扩增也较为困难。肿瘤能够使间充质干细胞协助构建间质或连接组织以支持肿瘤的生长,间充质干细胞只识别和感应肿瘤或组织损伤细胞发送的信号,在运输途中几乎不被正常组织非特异性“捕捉”。过去由于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来源骨髓,在放、化疗后的患者难以大量扩增这类细胞。现在可从人脐带组织分离到大量MSC(一根15~30cm脐带可以培养出1010个,可供100个患者使用),几乎没有免疫原性,将避免机体的网状内皮细胞和抗体对其识别并清除,因此有望作为靶向肿瘤的载体。
应用MSC转染携带Herceptin抗体的腺病毒,可以在体内外高效表达该抗体。突破了全抗体难以进入肿瘤内部的难题,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疗效。细胞靶向载体研究还需要更清楚地认识细胞是如何受肿瘤信号的引导,才能设计更为特异及有效靶向肿瘤的细胞载体,犹如白细胞趋化到炎症部位,真正成为消灭肿瘤的“生物导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