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儿消化性溃疡常见疾病鉴别

小儿消化性溃疡常见疾病鉴别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儿消化性溃疡是指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也可发生在与酸性胃液相接触的其他胃肠道部位。各年龄均可发病,学龄婴幼儿多见;婴幼儿多为继发性溃疡,常有明确的原发疾病,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相近;学龄前和学龄期婴幼儿多为原发性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男孩多于女孩,常有明显的家族史。消化性溃疡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慢性病,但近年来,小儿患“成人病”有增多的趋势。男孩患消化性溃疡的人数约为女孩的3倍。

小儿消化性溃疡

小儿消化性溃疡是指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也可发生在与酸性胃液相接触的其他胃肠道部位。各年龄均可发病,学龄婴幼儿多见;婴幼儿多为继发性溃疡,常有明确的原发疾病,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相近;学龄前和学龄期婴幼儿多为原发性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男孩多于女孩,常有明显的家族史。

小儿溃疡二三事

消化性溃疡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慢性病,但近年来,小儿患“成人病”有增多的趋势。其中胃溃疡多见于婴幼儿,十二指肠溃疡则以年长儿为多。男孩患消化性溃疡的人数约为女孩的3倍。消化性溃疡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慢性病,但近年来,小儿患“成人病”有增多的趋势。其中胃溃疡多见于婴幼儿,十二指肠溃疡则以年长儿为多。男孩患消化性溃疡的人数约为女孩的3倍。

病症观察

由于溃疡在各年龄阶段的好发部位、类型和演变过程不同,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有所不同,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各自的特点。

(1)新生儿常表现急性起病,呕血、黑便。生后2~3天亦可发生原发性溃疡,突然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或两者兼有。

(2)婴儿期表现为食欲差、呕吐、进食后啼哭、腹胀、生长发育迟缓,也可表现为呕血、黑便。

(3)幼儿期常见进食后呕吐,间歇发作脐周及上腹部疼痛,少见成人那种烧灼感,食后减轻,夜间及清晨痛醒,可发生呕血、黑便甚至穿孔。

(4)学龄前及学龄期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脐周及上腹部胀痛、烧灼感,饥饿时或夜间多发,可持续数分钟至几小时;严重者可出现呕血、便血、贫血;部分有穿孔,穿孔时疼痛剧烈并放射至背部或左右;也有表现为贫血、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专家方案

■消化性溃疡如何治疗

[膳食治疗] 饮食要营养丰富,又要容易消化,每日进餐3~4次,饮食温度适中、食量适度、细嚼慢咽,避免辛辣食物、浓茶、咖啡、果汁、汤类等,过酸水果,煎炸食物均应节制。

[抗酸治疗常用的抗酸药物有] (1)H2受体阻断剂。常用制剂有西米替丁20~40mg/kg/天,分四次口服,雷尼替丁2~6mg/kg/天,分2次口服(8岁以内的孩子不宜使用),疗程4~8周。(2)复方制剂如胃达喜,一般为氢氧化铝和三硅酸镁等成分,可直接中和胃酸。

[胃黏膜保护品] 常用制剂有铋剂(得乐、乐得胃、胃得乐)和硫糖铝、思密达等,主要是在溃疡形成保护膜,将胃酸和胃蛋白酶与溃疡,使其不发生侵蚀作用。

[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常用抗生素有羟氨苄青霉素、g拉霉素等药物,一般与制酸药或铋剂合用,进行三联治疗(一种制酸剂或铋剂加用2种抗生素,疗程为2~4周左右)。

知识导读

溃疡病的活动期患儿可按流质或少渣的半流质安排饮食,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普食。一般不要求少食者多餐,细嚼慢咽,唾液大量分泌可中和胃酸的作用,又可避免粗糙食物对溃疡面的刺激。

TIPS:预防小儿溃疡病

小儿溃疡病发生与体质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饮食习惯。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而又不知道正确地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故易促使溃疡病的发生。因此,溃疡病的预防应从娃娃抓起。具体措施有:

(1)定时定量进餐:三餐均应为营养平衡的膳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咀嚼时唾液大量分泌也有中和胃酸的所用。不偏食,不让孩子边吃边玩,或边吃饭边看书和电视等。

(2)防止饥饱无度,碰上喜欢的食品就吃得过饱,不和口味的饭菜就不吃或吃得很少,使胃肠道的负担时轻时重。

(3)不要片面强调高营养,要做到科学的饮食搭配,多食高蛋白低脂肪和易消化的食物。

(4)不要长期吃刺激性大的食物,不过量吃冷饮,如冰淇淋等。

(5)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小孩的学习和生活,不要让孩子过度疲劳,精神紧张。

(6)对有出血症状消化性溃疡患儿,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变换饮食,由禁食、流质、半流质逐渐过度到普食。

(7)对慢性溃疡的饮食以糙米为好,避免食用胃酸分泌过多的食品,如咖啡、红薯等。避免食用精细的食品如精白谷物,特制精白面粉等。动物性食品以白肉、鱼为主。蛋白质应多从大豆以及豆制品中摄取。鼓励患儿使用黄绿色蔬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