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律失常
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并按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按一定的频率、速度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其正常频率新生儿平均120~140次/分钟,1岁以内为110~130次/分钟,2~3岁为100~120次/分钟,4~7岁为80~100次/分钟,8~14岁为70~90次/分钟,节律比较规则。由于各种原因使心激动的频率、起搏点或传导发生障碍,均可引起心脏节律或频率的异常而导致心律失常。
小儿心律失常二三事
常见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房室传导阻滞等。
病症观察
■ 小儿心律失常症状表现
(1)窦性心动过速(窦速)除心悸、不安外,无其他症状,体征则是心率增快,在心率100~140次/分钟之间。
(2)窦性心动过缓(窦缓),心室率多为45~60次/分钟,也可低于40次/分钟,当心室率过慢时,常有疲乏、头晕、心悸、气促、胸闷、胸痛、和低血压等。
(3)窦性心律不齐,可有头晕、心悸等;窦性停搏时间较长可有昏厥。
(4)早搏病人常有心脏“突、突”地跳出胸腔的心慌感或心脏停跳的感觉,脉搏则有间断的缺如,脉搏次数少于心跳;频繁出现的早搏可有自觉症状,较大的婴幼儿可主诉心悸、自觉心跳有“漏搏”或有心跳到嗓子眼的感觉,小的孩子可表现有乏力、苍白及气促等。早搏一般分为:“良性”(功能性、生理性)早搏,无器质性心脏改变,多无症状又可称之为无症状性早搏,此类早搏不必治疗,经过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可自然消失。
另一类为病理性早搏,主要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和电解质紊乱时。此类早搏有些可发展成为恶性甚至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对这类患儿必须做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明确诊断后及时医治。
(5)阵发性心动过速是阵发性发作,突然发作,突然消失,可反复发作,发作时心跳可达150~220次/分钟,可有心悸,心前区不适,眩晕,发作时间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甚至数天;家长遇此情况不要紧张,应立即采取刺激迷走神经方法使心搏减慢,如用筷子刺激嗓子的悬雍垂(“小舌头”)或令患儿深吸气后屏住气,然后做用力呼气的动作;小婴儿还可应用冰袋蒙面法等。
(6)房室传导阻滞可有心跳脱汇、心率变慢或心跳暂停,甚至每分钟心跳仅有20~40次,出现昏厥、抽搐。
(7)心房颤动可有心跳不规则、脉搏快慢强弱不一,次数少于心跳。
专家方案
心律失常的治疗除兴奋迷走神经法之外,尚有电学治疗、介入治疗和药物疗法。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几十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因为有些心律失常不需治疗,不同种类的心律失常需用相应的药物才有效,此外还要考虑药物剂量和副作用等。
轻者无需特殊治疗,严重者则需紧急处理。对抗异位心律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异位心律的药物治疗、电除颤、电转复与电起搏等电疗法,以及刺激迷走神经的各种操作法。同时应尽量采取适当措施以控制原发疾病和发病因素。
中医学中没有心律失常的病名。但与心律失常临床表现类似的症状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描述甚多且早,如“心悸”、“怔忡”、“昏厥”、“虚劳”等病证中都有记载。心律失常中所出现的脉象,多为中医学中的结脉、代脉、促脉、疾脉、迟脉、数脉。心主血脉,藏神,其华在面。心气弱虚,心血失养,神不守舍而见心悸怔忡不安,心阳虚弱不能帅血上荣与四布则时见头晕,甚至昏厥,抽搐。心律失常的直接病位在心,和肝、脾、肾三脏关系亦甚为密切。情志所伤、痰湿、寒邪、气滞血瘀、气血虚衰等致病因素淫心阻脉,均可令心伤脉结。
知识导读
小儿心律失常病因先天性因素占了一定比例。如三尖瓣下移易并发房性过早搏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大血管易位常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间隔缺损常发生第I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单纯心脏传导系统发育畸形可引起心律失常,如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TIPS:预防小儿心律失常
预防小儿心律失常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防治各种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先天性心脏病者应尽可能手术治疗;平时应注意营养和休息,避免参加剧烈的运动,生活要有规律;每天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预防受凉及各种感染如细菌或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时,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以免并发病毒性心肌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