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豫东豫北平原
豫东豫北平原是河南省平原的大面积集中分布区。西部大致沿海拔200 m等高线与低山丘陵分界,南部与低山丘陵的分界线约在海拔110 m等高线上下,东面和北面延至省界,属我国著名的黄淮海平原(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为8.78×104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2.5%,占省内平原总面积的82%。黄河自西向东,横穿平原的中北部,至兰考的东坝头折向东北,沿豫鲁边界流出省境。由于黄河大量泥沙沿河道堆积,随着河道的变迁,不仅在区内形成了巨大的黄河冲积扇,而且使现代在人工大堤约束下的黄河成为闻名于世的“地上悬河”。宽阔的河道一般高出堤外平原3~6 m,构成平原上独特的河道式分水岭。其北面的平原,除西部的丹河、沁河以及靠近黄河的天然文岩渠和金堤河水系属于黄河流域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均属于海河流域;南面的平原则全部属于淮河流域。淮河由西向东流经豫南山前倾斜平原前缘的低洼地带,淮北与淮南的平原地貌特点明显不同。
豫东豫北平原由3个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地貌单位组成:一是黄河冲积扇平原。范围包括漯河、周口、郸城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除山前地带有小面积冲击倾斜平原分布外,其他大部分地区以黄河大冲积扇为主。它以郑州到兰考的黄河河道为脊轴分为南北两翼。北翼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和缓倾斜,南翼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和缓倾斜。由于黄河冲积扇平原是历史上黄河决口和改道最频繁的地区,黄河变迁所遗留的地貌形态特征仍很显著,如故河道高地、故河道低洼、故河道漫滩地、故河道洼地、决口扇等地貌形态,分布较为广泛。特别是黄河决口泛滥沉积的松散沙层,在风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沙丘、沙岗、波状沙地等均十分突出。二是淮北低缓平原,范围界于黄河冲积扇南翼与淮河之间。由于北面是地势稍高的黄河冲积扇之南翼,淮河以南为高亢的山前波状平原,使区内的平原除西部山前地带地势较高并由西向东和缓倾斜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地势甚低,地面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斜,是河南省平原中地势最低缓的地区。其中洼地和湖洼地较多,加之地处淮北众多支流的下游,洪涝灾害频繁,是本区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三是淮南山前波状平原。范围包括淮河以南的桐柏—大别山山前地带,地貌形态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大规模的带状岗地与宽阔的河谷平原平行相间排列,均由西南向东北或由南向北伸展,构成一种典型的波状起伏平原。
豫东豫北平原兼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两个热量带,南北两部在气候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黄河冲积扇平原,年平均气温13~14.5℃,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3~0℃,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寒冷期,黄河以北为10~15 d,黄河以南为5~8 d。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28℃,日平均气温≥10℃稳定期内积温为4 500~4 700℃。年均降水量600~800 mm,有55%~64%集中在夏季,春季占17%~20%(黄河以北为14%~15%),秋季占19%~23%,冬季占3%~6%。全年无霜期200~220 d。在淮河南北的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4~15℃,最冷月平均气温-0.5~2℃,冬季日最低气温低于-10℃的寒冷期比黄河以北地区少5~7 d。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7℃左右。日平均气温≥10℃稳定期内积温为4 700~4 800℃。年均降水量800~900 mm,夏季占43%~53%,春季占22%~26%,秋季占22%~24%,全年无霜期215~230 d。
豫东豫北平原的土壤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在黄河冲积扇平原,分布有潮土,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在低洼易涝区分布有砂礓黑土,在信阳地区所属的淮北地区,有较大面积的水稻土分布。
豫东豫北平原是河南省主要粮食、经济作物产地,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土地都已开垦。除沙丘、河滩、洼地及盐碱荒地有少量自然植被外,其余广大平原都已为人工植被所代替。常见植物有毛白杨、大官杨、旱柳、臭椿、兰考泡桐、侧柏、荆条、酸枣、苍耳、益母草、枸杞、刺蓟、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知风草、柽柳、灰绿碱蓬、猪毛草、西伯利亚蓼、沙蓬、骆驼蒿、蒺藜、隐花草、鹤虱、淡竹、斑竹、胖竹等。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甘薯、谷子、芝麻、花生、棉花、烟草、果树、枣、桑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