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推拿按摩看传统养生智慧
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养生之道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有广袤深邃的养生元素,推拿按摩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作为中华医术的一支奇葩,推拿按摩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更是深入到健身、美容、养生等领域,成为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休闲保健方式。按摩不仅仅是一种养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透过按摩本身,我们可领悟到中华民族凝聚数千年的朴素而深邃的养生智慧。
未病先防,养重于治
推拿按摩是防治亚健康最佳的方法之一,亚健康是健康和疾病的邻居,离它们都很近,如果继续发展,就会发病;如果及时调整,也能恢复到健康状态。按摩对于这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而对于很多已经形成的器质性的病变,则难以逆转。其实,这也符合中医一直倡导的“未病先防,养重于治”的预防医学思想,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到疾病形成了才去治疗就像临去打仗的时候才铸造兵器,口渴的时候才去挖井打水,这样也就太晚了。保健推拿最重要的作用不在治疗疾病,而在于让人不生病,这正是养生的精髓!
道法自然,贵在和谐
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方阵呈现出的大大的“和”字令世人惊叹,“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最精辟的概括,也是中华养生智慧的最高境界。推拿养生就是“以自然之法,养自然之人”,与药物、手术等外界因素干扰身体迥然不同,推拿按摩通过充分调动人体自然的抗病能力来调和气血、调和阴阳,注重的是身体各系统的和谐以及身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灵府安平四体和,经时止酒颊常酡。老生要是常谈尔,吐纳余闲即按摩。”这是陆游平和恬淡的晚年生活写照,也是他的养生经,通过呼吸吐纳、导引按摩等非常平和的养生手段,达到身心的和谐(注:灵府即指心态)。身体安和,心态平和,阴阳调和,这是包括推拿按摩在内的中国传统养生方式所追求的境界。
小劳之术,动静结合
唐代长寿医家孙思邈曾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就是说养生之道在于运动,但无论什么运动,都应适可而止,不能超负荷地运动。宋代一位养生家也提出“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宜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按摩与导引即是一种让血脉常行、经络疏通的小劳之术,与现代竞技体育那种大劳之术迥然不同。竞技体育运动是紧张的、高强度的、大运动量的,如同暴风雨般激烈狂热;而以按摩导引为代表的中国自然养生方法则是平和的、舒缓的、小运动量的, 有如和风下缓缓流动的小河,含蓄、温和。虽然前者对于挑战人类体能极限有重要的意义,但后者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方面则有着绝对的优势。道理很简单,一支蜡烛,火光燃得旺,就会很快燃尽;火光小,才燃得长久。超负荷的运动,是以透支生命能量为代价的,所以从事剧烈运动的职业运动员,黄金时期一般不长,而且往往伴有各种伤病。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论自我按摩、他人按摩,还是太极拳、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养生方法,都强调生命在于运动,但这种运动应该是一种动静结合的适量运动,虽有形体运动的要求,但更讲究心理上清静平和、凝神静息,以达到形神共养、身心和谐。
滴水穿石,坚持为贵
“滴水穿石,非力使然,恒也。”按摩的养生功效并不是短时间内能明显见效的,需要长期坚持。“面要常擦、目要常揩、耳要常弹、齿要常叩、背要常暖、胸要常护、腹要常摩、足要常搓、津要常咽、睡要常曲”(《寿世传真·修养宜知要知忌知伤第四》),古代养生家把自我按摩渗透到日常生活起居中,就像吃饭要按时一样,养生锻炼也要每日按时进行。如清代著名的养生家方开自创一套摩腹健身法,命名为“延年九转”法,该法非常简单,就是在全腹部用手指转圈式的按摩,并以转摇上半身作为结束动作。有意思的是他对习练此套动作进行了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清晨睡醒时作为早课,午申作为午课,晚间临睡时作为晚课,日三课为常,倘遇有事,早晚两课,必不可少。”
本书介绍的养生方法都是按摩师日常经验的汇集,非常简单,信手拈来,即可习练。养生并不需要高深的技巧,需要的只是一份坚持,一种习惯。有人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让养生锻炼成为一种习惯吧,享受这种身心和畅的过程,定将收获健康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