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国亚洲象分布、数量及动态变化
1.3.1 野生亚洲象目前在国内的分布与数量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垦殖区的迅速扩大,栖息地的丧失和严重的人为干扰对我国亚洲象的活动造成严重影响。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研究,野生亚洲象在我国境内目前仅分布于云南省的南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普洱市(思茅区、澜沧县、江城县)和西南部临沧市(沧源县)等7个县(区、市)(图1-4)。
我国的野生亚洲象目前普遍认可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3个地区(图1-5),但种群大小的估计差异较大:一些学者估计在200~250头之间(汪松,1998;郑立学,2001;张立等,2003,2006;冯利民等,2005;林柳等,2006),也有估计190~230头(靳莉,2008)和250~300头(李剑文,2009)。
图1-4 云南省现存亚洲象分布示意图(引自陈明勇等,2010)
图1-5 我国现存亚洲象分布示意图(陈明勇制)
张立(2006)认为,我国对亚洲象种群的数量已经有过多次调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每次野外调查对亚洲象个体数目的估计值都有很大波动,这种波动不可能是亚洲象种群本身的数量变动,其原因很可能是受到每次调查方法和调查时间的限制,另外可能由于亚洲象在此期间不断迁移导致的变化,包括国内各栖息地之间的迁移,以及与老挝、缅甸等邻国之间的迁移造成的。
根据我们20余年来的了解和掌握,由于亚洲象的分布和数量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亚洲象调查的难度本身很大,目前还没有一种确实可行的调查统计方法,交通不便,技术手段不够先进,加上在中老、中缅边境的来回迁移,对于中国的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主要是根据访问调查得出的结果。一直以来没有一次对于每一个种群的全面的数量调查,至少对于西双版纳地区的野生亚洲象的调查是这样的。这里又是亚洲象的主要分布区,因此分布于我国的亚洲象种群数量一直是一个统计加估计的数量。
1.3.2 中国现存野象的数量动态
20世纪60~70年代的调查表明,亚洲象在云南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县的勐养子保护区,勐腊县的易武、曼旦、勐伴、曼庄、尚勇、龙门、勐满等地,普洱市西盟县的南康河—岳宋,临沧市沧源县的班洪、班老,德宏州盈江县的铜壁关、昔马等,总数量大约有146头(云南省动物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兽类组,1976)。
表1-4 云南野象数量调查(自:云南省动物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兽类组,1976)
续表1-4
杨德华等(1987)认为,以往记载西盟县南康河—岳宋、盈江县拉邦有野象分布,但据云南省森林资源勘察四大队的考察,上述地区的野象已经绝迹。沧源县班洪、班老(即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地区的南板河与芒库河交汇处,现在还保存有14头野象。西双版纳有野象179头,比原来记录的西双版纳地区101头增加78头,加上沧源县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的14头,我国尚有野象总数193头,比原来统计的101头还要多90头,具体的数量见表1-5。
表1-5 保护区内野象分布数量(引自杨德华等,1987)
续表1-5
许再富曾提供给亚洲象专家组(IUCN/SSC)一个资料为260头,其中西双版纳220头、西盟10头、澜沧20头、盈江10头(Xu,1987)。1989年在云南南部江城中老边境附近又有发现,约20头。现今,我国亚洲象的种群数量是:①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180头;②江城(中老边境)20头;③云南西南部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10头;我国亚洲象总数200~250头(汪松,1998)。
2001年云南省林业厅主持完成的《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认为:中国国内野象仅分布在云南南部、西南和西部的勐腊、景洪、江城、沧源、西盟及盈江6个县(市)内。也曾有一头年老的亚洲象漫游到过景谷县的益香和中和一带(20世纪90年代中期)。另盈江的野象自20世纪80年代末后仅偶尔出现。中国境内仅云南省有分布,总数在214~254头左右。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的景洪市、勐腊县境内的勐养、尚勇两个子保护区,临沧市沧源县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另外,普洱市也有分布。
近40年来历次中国亚洲象数量及分布调查研究数据(表1-6)如下:
表1-6 近40年来报道的中国亚洲象数量及其分布地
续表1-6
1.3.3 云南省三州市野生亚洲象的分布及数量动态
(1)西双版纳州野象的分布及数量
目前,西双版纳地区的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养、尚勇和勐腊三个子保护区及邻近区域。对西双版纳地区亚洲象的分布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陆续有调查监测结果,并且各个时期有所不同,总的趋势是:越往后发现的越多:
1958~1959年,寿振黄等证实中国确实还有亚洲象分布时,认为西双版纳地区的野象,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养镇的西北面,自澜沧江边井伞西北部的南养河起,沿南满河两岸以至大围河,东达关坪、攀枝花桥越过昆洛公路到离公路15公里的布混山、勐腊三乡(曼庄)一带及易武西北部至江城的边沿地方(寿振黄等,1959)。
1987年,杨德华等对西双版纳亚洲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后,认为亚洲象分布在勐腊(瑶区、尚勇、象明、勐腊)102头;景洪(勐养、整糯、普文、基诺)77头,计179头(杨德华等,1987)。
199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聘请的亚洲象专家查尔斯(C.Santiapillai)对西双版纳亚洲象分布与数量进行了研究。在这次调查研究中,在澜沧江以西的勐海县境内未发现亚洲象的分布,因而认为澜沧江是亚洲象在西双版纳分布的西部界限。
杨德华等(1993)认为,西双版纳地区亚洲象有208~241头,分布在象明、勐腊、瑶区、尚勇、勐仑、勐满、勐养、普文、景讷。
熊云翔(1996)认为,西双版纳地区亚洲象的分布已被压缩、分割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的勐养片、尚勇片,其数量不超过250头。
唐承贵(1998)认为西双版纳地区的亚洲象数量为208~241头。
欧晓昆(1998)认为中国的亚洲象现存约200头。
江望高等1995~1997年对西双版纳地区的亚洲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勐养种群有11~13个群体及2~7头孤象,合计共有115~137头,尚勇种群有6个群体,个体数量估计在50~60头之间。综合勐养和尚勇种群,西双版纳保护区内总共有7~19个群体,数量在170~200头之间。调查结果表明:亚洲象在西双版纳地区勐养和尚勇两个地区已经形成相互隔离的两个种群,种群之间已无往来交流的通道。自1993年始,大象已基本上分布在保护区的界限之内。在勐养的个别地区,象的活动范围略超出保护区界限。并发现勐养的大象有向北移动的趋势,如在勐养保护区东北活动的象群,三四年前还基本上活动于保护区边界以内,而近年来则主要活动于保护区界外的吊井及其以北的地区。在勐养的关坪到大干田一线的象群也有活动区向北扩张的趋势。尚勇子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实际上是运动于中老两国国境线两侧的群体,主要分布在大龙哈、金竹林、大臭水、回燕竜、勐满、南坪、田房(大黑山)、南满、上中梁等地,如果采取两国共同的跨国保护,加大保护力度,则其数量有可能增长。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压力已远大于亚洲象所能忍受的范围,它们往往只是路过,或者活动一段时间后就离开了,停留的时间都不长。由于加大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普洱市和临沧的亚洲象数量基本恒定。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洲象分布进一步扩大:1991年WWF的研究查明澜沧江是亚洲象在西双版纳分布的西部界限。当时在澜沧江以东的勐仑、勐腊保护区都没有分布。在近几年的监测中发现,在勐腊、勐仑保护区及象明、勐捧、关累等地区,都出现了亚洲象,勐腊子保护区范围的亚洲象估计为流向境外,也有恢复的可能,保护区亚洲象在勐养子保护区已经成为独立的群体,这一群体在勐养东北的活动区域近年有向北延伸的现象,但种群增长势态正常。尚勇子保护区的亚洲象实际上是运动于国境线两侧的群体,我国对于亚洲象的保护条件好,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的数量也呈增长趋势(江望高等,1998)。
吴金亮等(1999)在1996~1997年间的调查结果为:亚洲象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洪市境内的勐养子保护区内有115~137头;在勐腊县境内的尚勇保护区有50~60头;勐仑子保护区和勐腊子保护区已经没有亚洲象了;勐海县境内的曼稿子保护区,也一直未发现野象的踪迹(表1-7)。
表1-7 20世纪60~90年代西双版纳地区野象分布及数量(引自吴金亮等,1999,有修改)
林柳等(2006)根据野外调查结果,认为西双版纳亚洲象种群数量为190~220头左右,其中,勐养子保护区及其附近地区130~140头,勐仑、勐腊子保护区及其附近地区20~30头,尚勇子保护区及其附近地区40~50头。
张立等认为,中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总数量估计在165~213 头之间,仅分布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普洱和西南部的临沧(Zhang et al.,2006)。
2006年6月至2007年9月,林柳等通过种群个体识别、社区监测网络、样线调查和村寨访问等方法对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的种群动态和季节性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在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68头。社区同步监测网络结果显示,在2007年7月,亚洲象集中在南平和大龙哈活动,其他区域未发现象群活动。2007年7月11日,研究人员和监测员在南平食物园通过现场拍摄和数量清点,发现约有60头亚洲象在南平区域活动,当天同时在大龙哈约有8头亚洲象。南平在尚勇保护区的西南边界处,而大龙哈在保护区的东北边,两地直线距离相距27km,而且隔着重重山丘,象群不会在当天移动如此长的距离,因此可判断目前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68头(林柳等,2011)。
2006~2008年间,我们的调查监测发现:勐养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在100~120头之间,勐养子保护区的亚洲象总的分为以昆洛(昆明到打洛)公路为界的两个活动区域,昆洛公路右侧(保护区东片)主要有2个大的群体,一群在大窝塘、吊井、班竹林一带活动的8~10头,另一群在跳坝河、新田坝、新山一带活动的12~15头,这两群象相对独立,与其他片区的象群联系较少。昆洛公路左侧(保护区西片)共活动着5个种群,60头象左右。此外还有几个散居的象群,往来于勐养子保护区的两个片区之间。尚勇子保护区亚洲象主要活动在勐满片和龙门片,共有9个种群,大约60~80头象左右;其中,勐满片活动着4个种群,40头左右,龙门片有3~4个象群,大约35头象左右;大树脚片1个象群,5头象。象群活动较为集中在冷山河一带,在森林中活动较为频繁。3年的监测结果显示,种群数量变化不大,有成年亚洲象的死亡,也有新生幼象,亚洲象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勐腊子保护区曾经有亚洲象的分布(寿振黄等,1959;吴金亮等,1999),近年来的调查发现保护区及附近的野象不见了,其去向有两种观点:有学者估计为流向境外(江望高等,1998),也有学者认为是北移到勐养保护区及附近地区(吴金亮等,1999)。由于加大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亚洲象在西双版纳分布有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据近几年的调查和监测,在勐腊子保护区及象明、勐捧、关累等地区,又发现了亚洲象的活动痕迹。勐腊子保护区内的亚洲象只分布于勐远片、曼庄片,在南贡山片区目前尚未发现有亚洲象活动的痕迹。勐腊子保护区现活动着三个象群,数量合计30~36头左右。这三群象常年活动在回朗—南蚌—南浪—老挝一带,存在着分群与合群现象。
图1-6 西双版纳现存亚洲象分布示意图(陈明勇制)
通过监测发现,西双版纳境内的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养子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和勐腊子保护区,总数量为190~236头。勐养子保护区内的亚洲象与勐腊、尚勇两个子保护区之间很少有来往。勐腊与尚勇两子保护区之间的亚洲象有交流,而且与相邻的老挝国的亚洲象之间也有往来。2006~2011年间,在勐仑子保护区和曼稿子保护区内及周边,没有发现亚洲象活动的痕迹。表明近年来曼稿和勐仑两个子保护区没有亚洲象的分布,主要原因是保护区的面积不足以满足亚洲象长期生存的需要,同时,因人口密度增加而带来的人为干扰对亚洲象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这两个子保护区内及周边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亚洲象分布可承受的20人/km2的阈值。2004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勐养、勐腊和尚勇三个子保护区内仍然没有超过这一阈值,表明这三个子保护区仍然是亚洲象生存的较好的生态区域(陈明勇等,2006),如在勐养子保护区的野象谷一带还经常能看到野象群的活动(图1-7)。
图1-7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象谷景区内亚洲象象群(陈明勇摄)
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栖息地的逐渐缩小,亚洲象的生境破碎化和岛屿化情况还在不断加剧,人象矛盾日益严峻,边境地区偷猎现象仍偶有发生,亚洲象保护的工作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调查与监测中还发现,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这三个子保护区中,勐养子保护区内的100~120头亚洲象与勐腊、尚勇两个子保护区之间很少有来往。勐腊子保护区与尚勇子保护区之间的亚洲象有交流,而且与相邻的老挝的亚洲象之间也有往来。
(2)普洱市野象的分布及数量动态
据《思茅地区志》(1995)记载,元朝(1331年)、明朝(1382年、1402年、1406年)、清朝(1709年)都有地方土司向朝廷(亦称为“天朝”)贡献大象的记载。民国3年(1914年)和民国22年(1933年)思茅县菜阳河一带仅有的两头亚洲象分别遭捕杀。历史上,普洱(思茅)境内一直有野象的分布,但是由于人类开发活动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人为猎杀,1976年思茅区菜阳河一带的最后3头野象被偷猎者捕杀,使思茅境内的野象在1976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绝迹。当地政府采取了封山育林、禁猎等措施使普洱市的生态环境逐步得以恢复,1995年,一头成年雄象从西双版纳迁至普洱,1996年,思茅区、澜沧县相继发现野生象群,从此,亚洲象重返普洱并长期生活下来。相比较而言,普洱市境内分布的亚洲象象群的分布和数量较为清楚,据普洱市林业局的最新(2011年)统计资料,目前普洱市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于思茅区、澜沧县和江城县,有8个象群,共71头象,占全国的30%以上。其中,思茅区分布有42头,澜沧县分布有12头,江城17头。分述如下:
①思茅区亚洲象分布及数量
云仙乡象群:由3头成年雌象组成。该象群是1995年从西双版纳景洪市勐养子保护区迁移到此定居的象群,常活动于思茅区的整碗乡—振东乡—云仙乡一带。最初迁移到普洱时为5头,由3头成年雌象和2头小象组成。1996年至2006年,一直活动在思茅区南屏镇、六顺乡一带活动,2006年后移动到云仙乡,成为这一地区的常住象群。2004年因触电死亡1头成年雌象,该象群仅剩4头,为2头成年雌象与2头雌性亚成体。2010年,因当地村民私拉电线,1头象又被电击致死,目前仅剩下3头雌象。
思茅港象群:2010年自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讷乡迁移过来,据当地林业站工作人员及村民反映,一直在景讷至思茅港一带活动,由14头象组成。
图1-8 普洱市思茅区六顺乡亚洲象活动区域示意图(杨正斌制)
六顺乡象群:由14头象组成,是2005年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保护区景讷松山林迁移到此定居的象群,长期活动在整碗石头山一带,每年的十二月到次年的一月会有少部分时间回到西双版纳州境内。2007年新增一头幼象,种群数量增加到12头象。2009年12月25~26日,我们对该象群分布、数量及种群结构进行了调查,发现普洱市思茅区六顺乡分布的亚洲象为12头,由1头成年雄象、2头亚成体雄象、4头成年雌象、3头亚成体雌象和2头幼象组成。常往返于思茅区六顺乡的岔河村—小新寨—三家寨—沿大忠河水库南岸到大树脚—哪棵落—慢湾—牛歇场村—下过口村—南线河村一带活动(图1-8)(陈明勇等,2010)。2011年底,普洱市林业局调查发现,该象群的种群数量增加到14头。
②澜沧县境内亚洲象分布动态
糯扎渡象群:由3个象群,15头象组成,这群亚洲象也是从邻近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沿澜沧江逆流而上,经勐海县勐往乡漫游至此,2003年迁移至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1群象共6头,在2004年前还每年往返于糯扎渡保护区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之间,但2004年后定居于澜沧县,很少渡过澜沧江,也没有再返回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养子保护区。2005年象群的个体增加到9头象,主要活动在南坪、大荒坝、勐矿、糯扎渡镇一带。2005年底澜沧县林业局提供的资料中显示,糯扎渡保护区内及周边的亚洲象为11头,其中有1头幼象,常活动于保护区内的杨四寨、水果厂、勐矿、小田和茶厂一带。据我们2009年12月25~26日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亚洲象种群数量为12头,其中成年雄性3头,成年雌象4头,亚成体3头,幼象2头(陈明勇等,2010)。据普洱市林业局2011年底调查监测数据,2010~2011年新生2头幼象,目前糯扎渡保护区内及周边活动的亚洲象共有3个群体15头象,其中12头的群体主要在勐矿村附近活动,2头公象在大芒界周边活动,1头成年公象到处游走。
③江城县境内亚洲象分布动态
江城象群:共25头象,由2个象群组成,大的象群有17头象,其中有5头小象;小的象群有8头象,两个象群时有汇合。该象群是2011年10月13日从勐腊县勐旺乡曼又村小组渡过曼老江进入江城县,在整董镇滑石板村的猫飞山一带活动,象群进入江城后,共生了2头小象,1死1活。
(3)临沧市野象的分布及数量动态
临沧市南滚河流域曾经也是亚洲象分布极为丰富的地区。据访问调查,在班洪、班老中缅边境一带,历史上象群出没头数曾多达200余头(王应祥等,2004)。但是近百年来,由于狩猎和栖息地的破坏,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已大大缩减。1918~1971年间,至少猎杀116头,其中1966~1971年的5年间就猎杀37头(郭宝用,1999)。目前临沧地区的亚洲象只分布于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地理位置在北纬23°16′~23°18′,东经98°05′~99°05′之间。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是中国亚洲象的分布区之一。当地佤族称象为“达”,据当地佤族老人口传,在19世纪,亚洲象分布在与南滚河相邻的孟定小黑河流域及芒卡坝。20世纪初,人类逐渐进入孟定坝和小黑河,亚洲象在南滚河流域定居后,数量最多时曾达到200头。1943~1958年间,亚洲象陆续翻越安康、章略丫口,进入南滚河及上游芒库河、支流新牙河、法宝河等区域,便沿南滚河进入缅甸。到1960年,南滚河流域尚存50多头野象,栖息范围逐渐缩小。
60年代后期,乱捕滥猎严重,1967年9月的调查,其数量约为22头,其中独象3头、母仔象一群3头、象群2群计16头。1980年和1981年的考察,认为野象的数量下降到14~16头。1984年2月的调查认为,共有3~4群象活动,最大一群有12头,共有24~25头。1984年在另一调查研究中记载为4个群体22头(杨德华,1987)。1988年10月,1头亚成年雄象在保护区内被高压电电死。同年12月考察时又发现1头幼公象死亡。临沧市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1980~1996年组织调查队,先后6次深入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在南板河与芒库河交汇处、大河底、石头寨、帕浪桥、芒永、南朗、黑母河等地直接观察到亚洲象象群的活动,记录和摄录了第一手珍贵资料。近几年的监测,亚洲象除上述地区直接观察到亚洲象外,还在帕本山、公样靠、掉虎岩脚、南科河、南罗河、芒永山、南批河、班搞河、公打老、模靠党、公达拉、帕浪公宽良等处活动(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部资料)。
1987~1998年共有6头象在保护区及周边被猎杀,另外还有6头出走缅甸时被杀于境外。1988年采用亚洲象的粪便统计法调查,结果显示仅存在12头。1995年的调查,得出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洲象数量为15~16头,其中独象2头,5~6头的群象2群,3头群象1群;且成年象9~10头,幼象5~7头(王应祥等,2004)。保护区管理人员多次在象群中发现幼象,说明象的种群数量在增长,1996年调查,南滚河约有亚洲象16~20头,也有人认为只有14头(李永杰,1998;郭宝用,1998)。2002年11月保护区管理人员遇到了1头即将临产的雌象,几天后,在巡山过程中,发现了亚洲象的胎盘。可见,在过去的50年里,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亚洲象数量,呈减少趋势。减少的原因可以归纳为6点:①亚洲象本身的特点;②人口增长;③栖息地的减少和退化;④偷猎;⑤边境人为干扰;⑥意外或不明原因伤亡。这与我国其他地区亚洲象减少的原因是一致的。
2001~2002年间的多次调查后,认为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共有亚洲象6群,约18头。将它们人为地分为6个象群,其中A群7头(雄象1头,雌象3头,亚成体象1头、幼象3头),B群4头(雄象1头,雌象1头、亚成体象1头、幼象1头),C群2头(雌象1头、亚成年象1头),D群3头(雄象1头、雌象1头、亚成年象1头),E群独象(雄性老象),F群独象(成年雄象)(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部资料)。
2003年由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组成的中国亚洲象监测队对南滚河地区的亚洲象进行了监测,结合固定观察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南滚河流域现有野象20~22头。其中:南科河有2头1群(1母1子);大河底8头1群(其中幼象1头,亚成体3头,成年雌象3头,成年雄象1头);石头寨有5~7头1群(亚成体2~3头,成年雌象2~3头,成年雄象1头);公样靠有3头1群(幼象1头,成年雌象1头,成年雄象1头);另有2头独象,分别为在芒永山活动1头,芒冷山活动1头(内部资料)。
后来的研究者认为云南临沧市沧源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种群约18~23头(张立等,2003;马利超,2004;冯利民,2005;冯利民和张立,2005;张立,2006;张龙田,2008;冯利民等,2010),但未见近期对该地区分布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的专题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