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象冲突研究的方法

人象冲突研究的方法

时间:2023-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访问调查法,初步了解和掌握各子保护区内亚洲象分布及人象冲突的基本情况,为实地调查提供参考。
人象冲突研究的方法_中国人象冲突研究

3.2 人象冲突研究的方法

3.2.1 历史资料调查与分析

对历史资料记载的人象冲突事件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冲突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对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近年来关于亚洲象损害农作物、经济作物以及伤害人畜等方面的情况记录作全面统计、整理和分析;摸清亚洲象历年来的活动规律,对它们造成危害的原因及动态进行分析。

3.2.2 访问调查法

访问调查包括西双版纳、普洱、沧源等地人象冲突相关村寨,访问对象包括各子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护林员、当地村民(图3-21)、受亚洲象危害的当事人(图3-22)、负责理赔的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图3-23)及野象谷景区巡象队工作人员(图3-24)。通过访问调查法,初步了解和掌握各子保护区内亚洲象分布及人象冲突的基本情况,为实地调查提供参考。

img52

图3-21 调查人员在村寨进行人象冲突情况访问调查(董永华摄)

img53

图3-22 调查人员向受到野象攻击的当事人了解当时情况(李正玲摄)

img54

图3-23 调查人员向保险公司象损核查工作人员了解情况(自德福摄)

img55

图3-24 调查人员与野象谷巡象队成员共同探讨人象冲突(李正玲摄)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访查了28个村寨,分别为:勐养子保护区:野象谷、上曼岔、茨菜塘、大白硝塘、新龙山、跳坝河、江边寨、党片、新田坝。尚勇子保护区:大龙哈、南满、金竹林、南坪、大臭水、下保山、上中良、上曼粉、平河、咖啡基地、回联、九分场十队。勐腊子保护区:南浪、景飘、曼班东、南屏、南蚌、下南蚌、曼腊。在普洱市,重点对思茅港、勐矿整碗、云仙、六顺、振东、糯扎渡等地进行了访问调查,重点了解亚洲象的分布、数量、种群结构、活动习性、人象冲突的特点等。在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是对班洪、班老、芒库等地进行访问,了解当地佤族的保护传统与人象冲突问题。

3.2.3 样线调查法

在亚洲象分布和种群数量调查中,常采用样线法开展调查研究,即设定一定长度的线路,对亚洲象及其活动留下的各类痕迹进行记录,统计分析亚洲象分布和种群数量的方法。样线宽以单侧25m计,长度以自然长度为准,用计步器记录。样线设定原则:包括各种生境类型和海拔高度,同时兼顾保护区的核心区、实验区、农田、旱地和人为活动频繁地段。并结合巡护路线,易操作。通过样线调查法,证实访问调查中的数据信息,同时获取野生亚洲象活动的各种痕迹(足迹、粪便、食痕等)及人象冲突现场的第一手资料,用以分析亚洲象种群数量及人象冲突的生态学机制(图3-25)。如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设置样线6条,其中:勐养子保护区2条,勐腊子保护区2条,尚勇子保护区2条。

img56

图3-25 采用样线法开展野外调查(董永华摄)

3.2.4 固定监测法

在野象经常出没的地方建立固定监测定点(图3-26),或采用红外线照相机(图3-27)开展实地观察与监测,定时观察亚洲象的活动规律及行为特征。共设置两个固定监测点:尚勇子保护区南坪村、勐养子保护区野象谷景区各一个。通过行为观察与活动规律监测,可对人象冲突的发生的时间、空间及行为特征有进一步的了解。

img57

图3-26 在野外树上设置的监测观察哨(陈明勇摄)

img58

图3-27 采用红外线照相机监测亚洲象活动(陈明勇摄)

3.2.5 跟踪调查法

采用人为跟踪的方法对个别象或象群进行调查与监测(图3-28),对它们的活动范围、活动路线及行为特征进行跟踪调查,进一步摸清亚洲象季节性迁移的活动路线,进而掌握亚洲象出现的时间与地点,以及种群结构等。

img59

图3-28 研究人员沿“象道”追踪调查亚洲象(陈明勇摄)

3.2.6 影像调查法

img60

图3-29 采用影像调查法记录亚洲象活动及人象冲突现场(李正玲摄)

利用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对发现的亚洲象进行摄影和摄像,根据影像统计每个种群的亚洲象的数量,记录亚洲象造成的损失现场(图3-29),对其行为学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数码照片和影像收集具有快速、直观、记录准确、数据存储量大、成本低廉、技术易学习和掌握等特点,影像快速评估被很多专业人员和摄影爱好者用于开展野生动物调查,并且这种方法近年来随着数码技术的日益普及而得到广泛应用。

3.2.7 人象冲突现场勘察

根据受到亚洲象损害的当地居民报告的情况,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保险公司专业人员一起,对人象冲突进行实地测量,记录人象冲突的相关数据。人象冲突的调查信息以村寨或农户为单位,记录受危害村民的个人信息、受损害时间、发现时间等;采用手持全球定位仪(GPS)测定发生冲突地点的空间数据;详细记录造成损害的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各种行为留下的痕迹资料(图3-30),需要重点记录和分析野象前来危害的时间和路线;在对亚洲象造成当地居民损害的野外调查中,采集受到损害的人、畜,盗食踩踏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毁坏设施设备的种类和数量等数据,如果是作物受到损害,还需要记录作物成熟的程度,实地丈量作物的面积(图3-31)。在全部调查中,均需要用数码相机拍摄各方位的照片作为现场记录的资料(图3-32,3-33,3-34)。

img61

图3-30 科研人员正在调查亚洲象跨越公路通道(陈明勇摄)

img62

图3-31 调查人员正在实地调查和测量被野象损毁的水稻田(陈明勇摄)

img63

图3-32 调查人员实地勘察亚洲象穿越、毁坏高速公路围栏后留下的痕迹(董永华摄)

img64

图3-33 研究人员与野象谷巡象队成员一起调查景区人象冲突时被野象追赶的场面(董永华摄)

img65

图3-34 科研人员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查看被野象损坏的摩托车(董永华摄)

img66

图3-35 科研人员在公路上勘察刚被野象袭击的摩托车(陈明勇摄)

img67

图3-36 调查人员正在查看被野象牙损坏的轿车(董永华摄)

img68

图3-37 保护区工作人员查看防象用的太阳能电围栏工作情况(董永华摄)

3.2.8 数据处理

(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野生动物研究中,GIS已被广泛应用于动物迁徙、栖息地选择、栖息地利用、种群数量调查和群落研究(倪喜军,1998)。本研究的数据处理主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技术开展研究。GIS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应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GIS 可以自动绘制动物的分布图和确定物种的丰富度。按采集记录动物的地理位置、生境、海拔高度、经纬度进行编码的GIS 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对物种分布的数据随时进行提取和修改,能及时体现物种分布的动态变化,并能迅速、准确地自动绘制出物种分布图,还可以任意叠加处理,迅速得到物种丰富度信息。

以ArcGIS 10.0为支撑,对西双版纳州2个时期的遥感影像(2006年和2007年3月的Landsat 7 ETM卫星影像)进行校正组合,以影像图中的覆盖/土地利用类型为底图,加载人象冲突点的地理分布数据,分析亚洲象生境现状特征及人象冲突的空间分布格局。人象冲突的分布信息以村寨为单位,数据采用手持全球定位仪(GPS)测定。河流及国界采用国家测绘局提供的国家基础地理数据,通过图层叠加,分析亚洲象生境现状特征及人象冲突的空间分布格局。

(2)Excel统计

根据访问和实地调查的数据,结合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和太平洋保险公司提供的现场核损数据,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亚洲象损害结果进行统计,获得人象冲突的种类和数量,分析人象冲突发生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