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世纪的疾病观

新世纪的疾病观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医学模式的疾病观,是以生物学原理来解释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的一个科学体系。致病因子侵袭人体,造成个体组织、器官或某功能系统发生器质性损害为主的一类疾病为躯体疾病。如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淋球菌、梅毒螺旋体等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性病,火灾引起的烧伤等都属于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是一类同心理因素关系特别密切的躯体疾病。到目前为止,精神疾病还不能像神经疾病那样可以找到明显的病理形态变化。

1.4 新世纪的疾病观

传统医学模式的疾病观,是以生物学原理来解释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的一个科学体系。它认为疾病是在细胞、组织、器官或躯体某一系统层面上发生了形态或机能障碍,因而可用生物学指标来进行测量。例如,病人就医时,护士只要测一下体温,便知道他是否发热;化验一下血液,即可测得血液内白细胞数量和质量是否偏离了常态;做一下肝功能检查,就可诊断是否患了肝炎等。这种生物医学模式可反复对测验的指标进行复查、验证和比较,在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等各个领域中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增进人类的健康、延长寿命、保护劳动力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传统医学的某些局限性。我们平时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感觉很不舒服,但体温和一些化验指标都正常;还有一些人,身体已经出现了病理性指征,如龋齿、近视眼高血脂、低血糖以及潜伏的肿块等,但仍然被认为是健康人。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医学模式来代替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对疾病与健康的关系,疾病的病因、分类、治疗、预防等方面也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疾病和健康都是一种经常变化的状态,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重视养生之道,不仅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而且可以促使疾病向健康方面转化。

在疾病的病因方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重视社会环境、人际冲突、生活事件等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当然,社会因素能否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并不完全取决于社会因素的性质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例如,失败和挫折引起的烦恼和沮丧,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成为精神创伤而损害健康,而另一些人却能吸取教训,使之成为奋发图强的动力。

在疾病的分类方面,传统的医学模式是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不同科目以及人体各个系统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等来分类的。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将疾病分为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精神疾病三大类。致病因子侵袭人体,造成个体组织、器官或某功能系统发生器质性损害为主的一类疾病为躯体疾病。如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淋球菌、梅毒螺旋体等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性病,火灾引起的烧伤等都属于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是一类同心理因素关系特别密切的躯体疾病。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有些人一生气即会导致胃病发作;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生气以后,血压和血糖便会升高等都属于这一类疾病。新的医学模式已经把下列一些疾病都列入心身疾病范畴:

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阵发性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泌尿系统:阳痿、性欲减退、月经紊乱、经前紧张症、神经性多尿等。

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过敏性皮炎、牛皮癣、多汗症等。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肥胖症等。

肌肉骨骼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肌肉疼痛、肌肉痉挛、慢性疼痛等。

神经系统偏头痛、神经性震颤、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五官科和眼科青光眼、弱视、过敏性鼻炎、美尼尔氏综合征、咽部异物感、口臭、舌痛等。

精神疾病是由于身体内外的各种有害因素(包括躯体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引起大脑功能紊乱,主要表现在认知、意识、行为等方面的失调,如兴奋、躁动、伤人、毁物、失语、木僵等。到目前为止,精神疾病还不能像神经疾病那样可以找到明显的病理形态变化。

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有三大法宝:化学疗法(即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如放疗、理疗等)和手术疗法。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在上述三大法宝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心理疗法,即通过语言或其他方法来改善患者的心理、人格和行为的治疗方法。心理疗法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与药物或手术等治疗相结合,目前已经成为与化学疗法、物理疗法、手术疗法三大法宝并驾齐驱的第四大法宝。

在疾病的预防方面,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除了采取各种生物因素的预防措施之外,更加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预防医学的内容正从隔离和治疗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传统传染病预防,扩大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精神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型的预防。旨在通过全面发动、人人参与的大卫生观,达到“人人健康”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