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自我安慰——心理失衡的良药
在心理咨询门诊,有一位男士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他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结婚8年来,妻子对自己一直很好,已经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7岁孩子,家庭氛围温馨而和谐。但是,自从“第三者”插足后,妻子常常深夜不归,双方争吵不断,以至最终不得不分居和离婚。在离婚的过程中,他有过多次剧烈的心理冲动,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干掉他!并准备了凶器。
在咨询中,心理医生采用了以自我安慰为主导的心理疏导法:“这起婚姻纠葛你是受害者,但对方既然已变心,迟早会分道扬镳,迟离不如早离,应该妥善处理,争取将来再好好成个家。”“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男子汉,身体条件和工作单位都不错,千万不要跟自己过不去!”“报复别人会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如果你真的下了手,自己赔上一条命不算,还将连累无辜的孩子和双方的父母,倒不如在法律上讨一个公道,在舆论中赢得支持,千万别干出人命关天的蠢事!”
经过几次接触,加上来自其他方面的干预,这位男子终于打消了行凶的念头。听说后来在调解离婚时,女方答应抚养孩子,并留下所有财产。离婚后不久,这位男士又重新建立了家庭。
自我安慰,又叫合理化作用,是平时我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狐狸又饿又渴,看到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熟葡萄,便高兴地说:“这葡萄多圆多大!我要摘下来美美地吃一顿。”说着,口水流出来了。它使劲向上一跳,差点儿碰到葡萄。它再使劲一跳,又差点碰着。它跳呀跳呀,跳到后来没有力气了,还是没有够到葡萄。于是它自言自语说:“唉,这葡萄是酸的,还是留给那些馋嘴的鸟儿去吃吧!”这是西方国家广为流传的酸葡萄故事,也是自我安慰的典型例子。人们在需要和愿望得不到满足,或者遭受挫折和冲突时,自觉不自觉地会产生紧张、愤怒、烦恼等消极心理,如不及时解脱,势必影响身心健康。为了减轻和消除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人们具有一种恢复情绪平衡和稳定的适应性倾向,这就是自我安慰。例如,某人丢了一只钱包时,用“譬如害了一场病”、“譬如请了一次客”来宽慰自己;在交通事故中受了伤,“用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来进行自我安慰;考试失败时,用“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来安慰自己,等等。自我安慰虽然并不能真正解决存在的问题,但是为解决问题赢得了时间和机会。对于排解内心冲突,避免矛盾激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自我安慰机制要防止满足于现状、削弱自己意志的消极情绪。自我安慰并不完全等同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阿Q那种消极挨整、逆来顺受的“精神胜利法”不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我们需要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进行自我保护、自我强化和自我激励,以便从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